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PPT).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49923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59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PPT).ppt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PPT).ppt(7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PPT).ppt

1,第七章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概述、实施;常见心理卫生问题的表现及矫正方法。

2,第一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概述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准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情绪反应适度、自我体验愉悦、社会适应良好、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

3,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

1动作发展正常。

2认知活动积极。

3情绪积极向上。

4人际关系融洽。

5性格特征良好。

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4,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和内容1、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情绪、行为方式、性格、习惯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学前儿童的行为偏异、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进行早期预防和矫治使学前儿童的智能、情感、性格习惯、行为方式与周围的现实环境平衡协调,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5,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1)学习表达和调节自己情绪情感的方式

(2)学习锻炼社会交往的能力(3)学习锻炼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4)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

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5)进行合适的性教育(6)预防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6,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1、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途径

(1)正式的途径A.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B.专家的心理咨询C.一般的行为指导,7,

(2)非正式的途径,A.幼儿园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渗透影响B.园内各种设施、环境布局的整合影响C.园长、教师、保育员的合力影响D.幼儿园、家庭与社区的共育E.媒体,8,2、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榜样示范行之有效的方法

(2)情景演示(3)行为练习(4)讲解说理(5)讨论评议,9,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基于儿童的角度感受、体验、表达,10,

(一)感受1、感受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器感受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幼儿在活动中没有感受话,那就说明教师所组织的活动是没有实践意义的。

创设让幼儿自由感受的环境(情景)让幼儿在环境中充分感受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互动。

11,

(1)设计的活动情景要采用生活化情景选择能引起幼儿心理真实感受的情景。

(2)设计的活动情景要由浅到深。

使幼儿的体验一步步深入,如选择幼儿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心理冲突来设计活动情景,帮助小兔搬家_帮助小兔找朋友,12,如:

我爱我班情景一:

教师在地面上丢了一些水果皮、纸张情景二:

幼儿做完手工后,教师把教室内的环境用录像机拍下来。

又如:

关爱教育情景一:

教师带来一只小兔子,情景二;班上有一个孩子生病在家,教师带领孩子们去他家探望,13,

(二)健康教育中幼儿的充分体验,体验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途径心理健康教育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其体验性强。

幼儿时期身体各器官的生理机能尚未发育成熟,知识经验贫乏,注意力易分散,思维发展水平较低,加之幼儿身体卫生、自我保护涉及的教育内容与幼儿生活密切联系,具有直观性,可感受性等特点,因此,健康教育不能过于理性。

14,1、活动前有些内容,在活动中进行体验,条件不够或效果较差,那么就在活动前请家长带孩子出去或在家庭中完成体验。

如:

关爱孤儿上课前教师可以做什么?

_带领孩子参观孤儿院,15,2、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尽量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下进行感知、体验。

16,巧妙设计能使孩子充分地感受。

如:

“不挤也不抢”活动中,要指导幼儿体验被人踩的的难受。

有的课题贴近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容易找到,可运用情境表演,让孩子身临其境,心领神会。

如:

“团结的力量大”,17,3、活动延伸发挥活动延伸的作用,应是健康教育中充分体验的重要一环。

使孩子们在有一定认知基础上再度体验,形成良好的态度,养成习惯。

关爱孤儿,18,(三)表达-小兔搬新家表达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验证手段我们在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时,通常的做法是鼓励幼儿将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表述出来。

然而,由于幼儿的年龄限制,他们的词汇量较贫乏,他们的表达往往词不达意。

因此,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除了要认真倾听幼儿的表白外,还要仔细观察其表情是否与语言相符。

教师通过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引导幼儿采用学会发表个人意见的恰当方式,这样就能达到熟悉、了解和引导幼儿的目的。

19,第二节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1、注重情感体验2、注重环境创设

(1)物质层面的环境

(2)精神层面的环境,20,3、注重多途径影响,

(1)移情训练

(2)角色扮演(3)模拟活动,21,二、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的问题1、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2、渗透在一日生活中3、及时发现问题,适时疏导4、尊重幼儿人格,不要妄下结论5、整合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22,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游戏1、培养积极情绪的游戏例:

把不高兴藏起来玩法:

准备若干破旧玩具,当“不高兴”。

当幼儿情绪低落时,发给他几个“不高兴”,领他到沙坑把“不高兴”埋起来。

本游戏主要是帮助幼儿合理宣泄不良情绪,可以做如下变化:

(1)填埋物变化。

各种废旧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填埋的对象。

(2)发泄式变化。

除填埋外,可以让幼儿用笔或直接用手涂黑旧报纸、撕纸、打枕头、扔沙包等发泄不良情绪。

(3)教师辅助变化。

幼儿情绪低落时,教师轻轻搂住他问:

“XX,是不是有点不高兴?

来!

老师帮你把不高兴挤出来。

”逐渐箍紧幼儿的身体,一边用力,一边问:

“不高兴挤出来点吗?

”直至幼儿回答“挤出来了。

”(注意教师用力适度),23,2、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的游戏例:

我是雕像玩法:

幼儿面对面选择自己舒适的姿势站好,然后,一起扮演成雕像。

看谁坚持的时间长(注意根据幼儿的年龄控制游戏时间)。

本游戏是训练幼儿根据要求控制自我动作。

可以做如下变化:

(1)扮演角色变化。

可以让幼儿扮演成任何不能动的物品。

(2)身体姿势变化。

除站的姿势外,可以换成坐、行等任意姿势。

(3)想象情景变化。

如,可以想象成脚底被粘上了一层胶水,幼儿被“粘住了”。

24,3、发展社会交往的游戏例:

蒙瞎玩法:

户外场地上,一个小朋友将眼睛蒙上,另一个小朋友带着他走,并告诉他哪里有障碍物。

走完一圈后,交换位置。

25,4、锻炼意志品质的游戏例:

黄豆、红豆分家玩法:

准备黄豆、红豆若干,碟子三个。

把豆子混合起来放在一个碟子里,摆在中间。

让幼儿把黄豆、红豆分开。

比比看,谁分出来的豆子又准确又多。

本游戏主要训练幼儿做事有耐心,能坚持完成一件单调的事。

可做如下变化:

(1)变化被分的物品。

能用来让幼儿分的物品有:

花生、瓜子、蚕豆、绿豆活动大米、玉米等。

(2)变化活动形式。

让幼儿利用豆子的颜色,在桌子上摆一幅彩色的画。

26,四、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要求,1、体察学前儿童的内心世界。

(真诚的心灵慰藉是最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欣赏体会:

经典幼儿故事逃家小兔,尝试去了解幼儿的内心感受。

2、满足学前儿童的心理安全需求。

(焦虑是许多心理卫生问题的根源)列举教师惯用的不当教育方式3、引导学前儿童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融洽人际关系。

(自我为中心是学前儿童突出的心理特点),27,4、心理健康教育应注重增强学前儿童的内心体验。

(提倡适时和适当的随机教育、生活教育)观摩、评议中班活动胆小先生5、兼顾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性(纠正问题行为必须有的放矢、保持耐心),28,第三节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一、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问题的鉴别

(一)从常模来看行为表现

(二)从程度看行为表现(三)从特定环境看行为表现(四)从发展规律看行为表现,29,二、学前儿童一般行为偏异的矫治方法,

(一)行为治疗

(二)游戏治疗(三)家庭治疗,30,

(一)行为疗法(行为矫正)1、概念行为疗法是应用学习原理以改变或消除不良行为或症状,并教以顺应社会的良好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

行为治疗是一个着眼于改变行为而不是改变人格的学习过程。

31,

(1)帮助儿童学会某些技能

(2)增加儿童的某些行为(3)减少儿童的某些行为(4)改变儿童的某些行为,2、儿童行为治疗的内容,32,3、常用的行为疗法

(1)系统脱敏法(交互抑制法)A.概念系统脱敏法是通过系统训练,采取一定步骤,按照敏感事物,将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而逐渐训练其心理承受力,增强适应力,从而最后达到对敏感事物不产生“过敏”反应。

B.运用原则C.适用范围此种疗法多用于矫治焦虑症、恐怖症。

33,例:

某儿童,每逢周日晚上,想到第二天要上学,即精神紧张、不安。

周一早晨上学时显得胆怯,想不去学校,经父母再三劝说答应去学校。

可一到学校就设法逃走,不肯进教室,并诉说头痛、腹痛、恶心等身体不适。

而一到周六、周日等节假日则无以上症状。

请回答:

1、该儿童患了什么病?

2、阐述如何运用相应的行为疗法给予矫治。

1、该儿童患了“学校恐惧症”。

2、可运用系统脱敏法进行矫治。

34,

(1)在该儿童情绪好的时候进行

(2)分成五个等级按步骤矫治:

第一步:

获取儿童的信任,带孩子在学校附近散步数次;第二步:

带孩子进入学校进行娱乐活动,注意选择儿童感兴趣的活动;第三步:

带孩子进入教室进行娱乐活动;第四步:

到校上课,参与学习活动,但不布置任务(如作业等),教师不给予批评、惩罚;第五步:

到校上课,参加学习及其他活动,布置较少的学习任务,并渐次增加,直至不再惧怕学校;(3)以上各步骤中,只要该儿童未出现不良情绪,即给予表扬、鼓励,待情绪稳定不再惧怕后,再进入下一个步骤。

35,

(2)阳性强化法A.概念在一种行为之后,继之以强化(奖赏),可以增加这种行为的发生。

B.强化物的分类:

a.初级奖赏:

如儿童喜爱的食物b.一般奖赏:

如红花、五星等c.活动奖赏:

如去公园、看木偶戏等d.社会奖赏:

如点头、微笑、拥抱、表扬、赞美等,36,C.运用原则:

a.及时强化。

它比延缓强化更为有效。

b.强化的行为必须是明确的,而不是笼统的。

c.逐渐脱离强化程序。

D.适用范围该法主要用于改变胆小、退缩行为和多动症。

37,(3)消退法A.概念所谓消退,指的是撤销促使某些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

C.运用原则:

消退法常与阳性强化法同时使用,治疗的效果更为理想。

必须坚持始终,不能中途又给予强化物,否则易使治疗失效。

B.适用范围常用于治疗儿童的多种问题行为,如攻击行为、暴怒发作、多动症等。

38,(4)暂时隔离法A.定义指的是将阳性刺激物暂时隔离,以达到纠正不良行为的目的。

B.运用原则a.在采用暂时隔离法之前,应先向儿童提出警告,如若儿童置警告予不顾,再给予实施。

有时,在真正执行隔离前,只要向儿童发出口头警告,就可以制止儿童的不良行为。

b.将儿童暂时隔离的环境应该是安静的,不含有其他阳性刺激物。

否则,儿童可能从这些新的强化物上得到乐趣,而不将关禁闭视作为惩罚。

c.对于学前儿童,暂时隔离的时间一般每次为35分钟。

d.不要将儿童禁闭在黑暗的或者带有恐怖色彩的地方,否则,可能会产生其他不良后果。

39,C.适用范围暂时隔离法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与其他行为治疗方法同时使用,治疗儿童的暴怒发作、攻击行为、执拗行为、破坏行为等。

40,

(二)游戏疗法游戏是儿童可藉以自我表现的最自然的媒介。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然地暴露其内在的心理冲突以及用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绪情感。

他们会把真实的自我完全开放,把累积的挫折感、紧张感、不安全感、困惑、恐惧、攻击的欲望,等等都在游戏中表现出来。

游戏治疗可在特设的游戏室或活动角进行,在游戏室或活动角放置各种玩具和材料。

在玩具和材料不充足的情况下,至少应有做娃娃家游戏的家具和玩偶、沙、粘土、蜡笔、颜料、图画纸、玩具枪、电话,等等。

玩具和材料的结构要简单,功能多变,易于为儿童所把握。

41,沙游戏疗法:

沙游戏治疗是近年来盛行于欧美的一种儿童心理疗法。

这是一种非语言的治疗。

沙是儿童攻击性游戏的良好媒介,儿童可以将娃娃和其他玩具埋在沙里,也可以将沙当作“雪”、“水”、“掩埋的泥土”或者“炸弹”。

沙子的用途可以随着儿童的想象而发生变化。

孩子在一沙盘上利用各种不同的道具,按照他们内心的体验,堆积各种图案,治疗师从中分析他们的心理。

此疗法对于有攻击行为、焦虑、抑郁、社会适应障碍的儿童具有很好的疗效。

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