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x
《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整理Word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针对学生特点,采取不同方法启发诱导(教学方法)
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温故而知新”坚持正确意见,“当仁不让于师”
(学习方法)
(3)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二老聃与《道德经》
老子(春秋时期楚国人)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二)著作:
《道德经》又称《老子》,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的著作、哲理。
(三)思想主张:
哲学思想:
①“道”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
②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剔除了“天命论”的绝对权威。
③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四)影响: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
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孟子.荀子与儒家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孟子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继承发展孔子学说,尊为“亚圣”。
1.思想:
①政治思想核心:
“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认为土地、人民、政事是国家三宝。
②人性论:
人性本善
③义利观:
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三)荀子
战国时期另一位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自然观:
“天行有常”,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制天命而用之”,按照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
人性论:
人性本恶
治国:
以礼教为主,主张礼法并施
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二、墨子与墨家
1.墨子:
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
2.组织:
成员称墨者,领导人称巨子,墨子是第一个巨子。
3.思想:
A.“兼爱”:
无等级差别的爱B.“非攻”:
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C.“尚力”:
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D.“节用”“节葬”:
反对铺张浪费。
4.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三庄子与道家
庄子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
1思想:
A.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B.“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C.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评价: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
响深远。
4.韩非与法家
韩非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
1.韩非:
思想主张:
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法律是处理政事的基本,权术是君主控
制群臣的工具。
势力是君主的“筋力”是“法”“术”的前提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儒
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五.孙膑与兵家
1、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2、孙膑与《孙膑兵法》:
重视战争规律
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1)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3)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5)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②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
③推动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
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历史背景:
社会背景:
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盛行时间:
从汉高祖刘邦至汉武帝即位约70年
地位:
政治上的指导思想,社会上居支配地位。
(二)派别:
属于道家学说:
黄帝学说(养生)和老子学说(治国)
(三)特点:
来源:
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
内容:
“无为而无不为”“待时而动”“因时制宜”(积极无为思想)
(四)作用:
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五)衰落:
原因:
主观:
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无法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
客观:
儒家学说自我调整,形成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理论体系。
时间:
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
汉武帝即位,发展大一统事业;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
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基础:
“天人感应”学说:
君权神授;
(3)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
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4)思想核心:
大一统(“新”所在)
(三)评价(历史意义):
A.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神化皇权;
B.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C.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文化;
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四)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儒士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第4课宋明理学
1、儒学的危机
1.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P课文第16页)
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
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二、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二程:
程颢、程颐。
南宋:
朱熹(理学集大成者)
2.理学内容: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3.把握“理”的方法:
“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
6.发展: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等;
元朝:
理学北传,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内容;
明初:
确立程朱理学的思想界统治地位;
明成祖时发展到,鼎盛阶段;
外传日、越、朝
三、陆王心学
1.陆九渊:
“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事物上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是天下万物的渊源,称为“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求“理”就是内心反省.
2.王守仁:
“阳明心学”,核心是“致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强调自我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四、宋明理学的影响:
理学是宋明时期儒学主流,在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历史作用:
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一、“异端”思想家李贽(明代)
1.思想批判产生的历史背景
A.政治上,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B.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C.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
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李贽思想:
(1).对统治阶级极力推崇程朱理学大加鞭挞,否认孔孟万世至论
(2.)认为人皆有私“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追求物质享受乃是“秉赋自然”,顺其自然
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3)提出“万物皆生于两”的社会发展观。
(4)著作有《焚书》、《藏书》
3.影响:
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
二、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明末清初,一些士大夫努力寻求改革社会的方案,提出以史为鉴,将学术研究和现实相结合,形成“经世致用”思想。
2.思想主张:
(一)王夫之:
系统批判宋明理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①“理在气中”,即天地万物的规律体现在物质世界之中;
②“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觉乃发”即通过考察客观事物可以得到正确认识
③颠覆程朱理学“道在气先”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根基
④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充分肯定做人为本能要求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二)黄宗羲:
反对专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
“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皇帝乃“天下之大害者”,君臣关系是平等的“师友”关系,根本上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
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最主要观念是倡导言论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监督机构。
(三)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致力于社会变革。
“经世致用”。
(四)经世致用影响:
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重要思想源泉。
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冲击君主专制。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一、古代科技的里程碑——四大发明
1.造纸术:
殷商时期:
刻在龟甲兽骨上,陶器上,青铜器。
用竹木简,缣帛做书写材料;
西汉时期:
出现植物纤维纸(地图);
东汉时期:
蔡伦改进造纸术。
影响:
纸的发明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人传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也为当时欧
洲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传播与平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2.印刷术:
唐代:
《金刚经》,世界现存最早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北宋: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
胶泥活字→木活字→金属活字
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后又从西域传到欧洲。
大大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对人类的文明历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人
们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火药:
唐代孙思邈《丹经》称“硫磺伏火法”;
唐末:
火药应用于战争;
五代,宋应用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