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蔬菜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
《宁夏蔬菜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蔬菜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中设施农业200亩以上集中连片基地241个,面积12.39万亩,千亩以上基地66个,5000亩以上基地5个。
全区蔬菜(含蔬菜、瓜类、设施果树、食用菌等)种植面积307.5万亩,总产量680万吨,产值100.2亿元,农民人均蔬菜产业纯收入达到1211元,比“十一五”末增长33.5%,蔬菜产业成为山川农民群众增收的钱袋子。
(二)产业布局更加合理
全区形成了设施蔬菜、越夏及冷凉蔬菜、供港蔬菜、麦后复种蔬菜、脱水加工蔬菜和露地西甜瓜六大板块和蔬菜四季生产,周年供应的良好局面。
建成了以银川、吴忠、中卫为主的现代设施蔬菜、供港蔬菜生产优势区,以中卫环香山地区为主的压砂瓜生产优势区,以石嘴山市为主的脱水蔬菜生产优势区,以固原市为主的冷凉蔬菜优势区。
产业布局区域特色鲜明,集聚度逐步提高。
(三)科技水平明显提升
以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创建及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为平台,推广优新品种;
集成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精准水肥一体化、标准化建造、集约化育苗、绿色防控等技术;
配套卷帘机、保温被、通风器、微耕机、移栽机等设施装备,推进农机农艺融合;
示范推广了农业物联网、装配式镀锌钢架结构、主动蓄放热及无土长季节栽培等新技术;
探索示范了非耕地栽培蔬菜技术。
“十二五”期间,累计引进推广蔬菜新技术12项,蔬菜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提质增效技术覆盖率达到70%,其中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3.3万亩,精准水肥一体化技术示范8000亩,极大的改善了蔬菜栽培土壤,提高了水肥的利用率。
(四)流通体系逐步健全
全区建成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53个,其中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19个,培育各类蔬菜流通企业和合作组织309家。
配套采后处理、分级、包装,预冷、保鲜、储藏及冷链运输等设施,推进直销窗口、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流通模式,打造了宁夏供港蔬菜、硒砂瓜、越夏番茄、西吉西芹,彭阳辣椒等一批品质优越、市场知名度高的特色产品。
宁夏供港蔬菜远销香港、东南亚等地区,10家生产基地被香港渔农署授予“信誉农场”,冷凉蔬菜、脱水蔬菜除供应南方市场外,还出口到美国、意大利、俄罗斯、吉尔吉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和地区。
(五)蔬菜品质明显提高
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菜田沃土工程,增施有机肥,推广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蔬菜产品品质明显提高。
全区建成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5个,地级市均建立了市场准入检测站,建设农残速测点200个,形成了区、市、县、乡(镇)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全区蔬菜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8.5%。
蔬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规模逐年扩大,全区无公害蔬菜产品达到480个,无公害产地60个;
绿色食品品种达到27个;
取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的蔬菜17个。
二、存在问题
(一)资源约束加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粮食生产用地和蔬菜用地矛盾加大,水资源紧缺,土壤盐渍化严重,病虫害发生频繁,连作障碍频发。
据估算,全区40%的日光温室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连作障碍。
冻害、干旱、高温、霜冻、暴雨、降雪、冰雹、大风等不利气候频繁发生。
(二)基础设施薄弱
一是市场、冷链体系不健全。
田头批发市场少,田间预冷、储藏保鲜、冷链运输车等冷链设施缺乏,远距离运输损耗率高达20-30%。
二是育苗中心规模小,育苗成本高、育苗质量参差不齐,全区育苗中心集中连片规模200亩以上的不足5家。
三是设施建设质量不均衡,部分设施建设不规范,保温、抗压、抗风性能不高,抗灾能力弱。
四是部分园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
(三)设施装备及机械化水平低
设施结构普遍比较简陋,自动卷帘、自动放风、水肥智能控制等设施装备配套率不足20%,环境调控基本靠人工、凭经验,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较低。
经营规模小,组织化、机械化程度低,其中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不足20%,劳动强度大,生产率较低。
(四)市场竞争力不强
除西吉、彭阳、永宁外,大部分县区主导产品不突出,规模效应不强;
采后处理、分级包装的意识差,生产出来的多为产品(大货),而非商品,更不是精品;
缺乏地理品牌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多但不亮,示范带动能力差,好的产品却不是好的商品,卖不上好的价格。
三、市场前景分析
蔬菜的销售是全国大市场、大流通。
“十二五”期间,全国各地蔬菜主产区产业升级和市场化进程加快,蔬菜总生产量已大于市场总需求量,呈现出结构性、季节性、灾害性气候的过剩或不足。
供给侧矛盾突出,市场上低档次、同质化的蔬菜产品过剩,高品质、质量安全的产品缺乏。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消费目标的升级,市场对优质安全蔬菜的需求量将保持刚性增长,我区蔬菜以资源环境好、品质优著称,在满足本区消费的同时,作为一个外向型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区内市场需求旺盛
一是提高冬春淡季蔬菜自给能力。
我区蔬菜常年消费种类40多种,本地生产供应的约20多种,主要以茄果类、豆类、瓜类、绿叶菜类、根菜类、白菜类等为主,其余靠外调。
从区内市场供需形势来看,冬春蔬菜自给率仅30%、夏秋蔬菜自给率也只有60%。
到2020年,按冬春蔬菜自给率提高到50%计,需增加本地产蔬菜上市量10万吨,增加冬春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
二是人口增加带来的刚性需求。
按照全区672万人口,每人每天鲜菜城镇居民不低于0.8公斤,农村居民不低于0.5公斤的标准计算,全年需蔬菜174.1万吨。
按宁夏自然人口增长率1%估算,我区每年增加约7万人,到2020年,增加约35万人,年消费鲜菜10万吨,需增蔬菜种植面积5万亩。
两项需增加面积10万亩,同时通过调整茬口布局,增加冬季叶类蔬菜生产面积以满足本地市场供应。
(二)区外市场潜力巨大
目前,我区设施蔬菜、夏秋冷凉蔬菜、西甜瓜大部分销往区外市场,全年外销量达370万吨以上。
外销市场主要为石家庄、太原、郑州、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广州、深圳、香港等市场,部分产品出口到了俄罗斯、阿联酋等国家。
香港、广东、福建、江苏、河北、天津等地的客商纷纷到我区投资,流转土地发展蔬菜生产。
以“宁夏菜心”为代表的“宁夏蔬菜”在华南市场、港澳市场已成为“高品质蔬菜”的代表。
从目前生产看,我区蔬菜生产面积仅占全国的1%左右,在全国的大格局中,充分发挥我区夏季冷凉优势、与南方省区错季生产优势,产品质量和安全优势,重新定位发展思路、主打品种,加大蔬菜分级包装和冷链运输体系建设,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以“供港蔬菜”的品牌影响力,开拓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华南市场,以上海、武汉、长沙、合肥为代表的华中市场,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南市场,挖掘市场潜力,做大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四、“十三五”发展思路、目标和原则
(一)发展思路
充分发挥我区蔬菜产业资源和品质优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一控两减三基本”及提质增效为主攻方向,实施蔬菜“增供增收三百工程”(巩固提升百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配套完善百万亩越夏冷凉蔬菜生产基地,稳定提质百万亩西甜瓜生产基地),提升设施装备,强化质量监管,完善冷链物流,拓展目标市场,逐步提高蔬菜规模化种植、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信息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水平,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控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推动蔬菜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蔬菜生产、流通、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单产水平、提升产品质量、完善流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五大目标,推动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
到2020年瓜菜面积达到320万亩,其中:
露地蔬菜100万亩,设施蔬菜110万亩,西甜瓜110万亩;
节水、节肥、节药30%以上;
蔬菜单产提高10%以上,总产达800万吨以上;
淡季蔬菜供应能力达到50%;
主要瓜菜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提质增效技术推广普及率达85%以上,机械化装备水平达50%以上;
全区蔬菜产品农残监测平均合格率达到98%以上,60%蔬菜产品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蔬菜商品化处理率达到50%;
建立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竞争有序、低损耗的现代蔬菜流通体系;
加快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打造“宁夏菜心”、“宁夏番茄”等公用品牌,做精做靓“六盘山冷凉蔬菜”、“彭阳辣椒”、“西吉西芹”等区域品牌,全面提升蔬菜产业整体效益,产值达到120亿元以上,全区农民人均蔬菜纯收入1700元以上。
(三)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优势的原则。
在生产类型、种植种类、品种布局上,因地制宜,结合各地自然条件、种植习惯和劳动力资源情况,坚持效益优先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加大优势区域蔬菜基地建设,实现“一县一品”。
二是坚持协调内外、统筹兼顾的原则。
设施与露地并重,内销与外销协调,基地与直销对接,品种与季节适应,按照低成本、高效节能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益,实现增供增收。
三是坚持科技支撑、三产融合的原则。
大力推广新品种、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模式,着力提高设施装备水平、机械化水平、自动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进农机农艺融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强化贫困地区蔬菜科技支撑能力,促进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提高蔬菜生产能力。
四是坚持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进工程节水、农艺节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推动农药、化肥、农膜减量使用,推进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蔬菜产业。
五、区域布局
“十三五”期间,以提升蔬菜产业现代化水平为核心,重点发展百万亩设施蔬菜、百万亩夏秋冷凉蔬菜、百万亩西甜瓜产业。
引黄灌区重点发展设施蔬菜(含供港蔬菜)、及夏秋冷凉蔬菜、脱水蔬菜,中部干旱带重点发展西甜瓜及拱棚蔬菜,南部山区重点发展夏秋冷凉蔬菜。
(一)设施蔬菜
1、区域布局
以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库井灌区为重点,兼顾新建扩灌区和集雨补灌区。
引黄灌区以兴庆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利通区、青铜峡、沙坡头区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节能日光温室茄果类精品蔬菜生产;
中部干旱带以红寺堡、海原、盐池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拱棚西甜瓜生产;
南部山区以原州、彭阳、西吉、隆德为重点区域,扩大辣椒、西芹等优势作物种植规模;
供港粤蔬菜,灌区以贺兰、永宁、平罗、利通、青铜峡、沙坡头区、中宁为重点区域,南部山区以原州、彭阳、西吉为重点区域,主要种植菜心、芥蓝、菜花等蔬菜。
2、主攻方向
在稳步扩大规模的同时,主攻提质增效。
大力推广设施标准化设计与建造、集约化育苗、秸秆生物反应堆、滴灌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械化作业等技术。
全面提升装备水平,向标准化、机械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组装配套优新品种及先进适用技术,促进农机农艺融合;
引导扶持新型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