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四中莆田市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6912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14.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莆田市四中莆田市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福建省莆田市四中莆田市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福建省莆田市四中莆田市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福建省莆田市四中莆田市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福建省莆田市四中莆田市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莆田市四中莆田市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

《福建省莆田市四中莆田市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莆田市四中莆田市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福建省莆田市四中莆田市六中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Word格式.docx

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

A.周王室安全

B.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

C.王位世袭制

D.嫡长子继承权

【详解】本题考查了西周的礼乐制度。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周礼对社会日常伦理做了详尽的规定,可以看出当时西周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维护周王室安全的是分封制,故排除A项;

王位世袭制与周礼中的规定无关,故排除C项;

规定嫡长子继承父亲权力的是宗法制,故排除D项。

故选B。

【点睛】周代礼制完整地讲应称之为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

周公制礼作乐,创建了一整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包括饮食、起居、祭祀、丧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纳入“礼”的范畴,潜移默化地规范人们的行为,其目的是以周人的标准来规范各族和各代礼乐内容,并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统治阶级中去;

其意义在于扩大周文化的影响,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

其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

3.秦朝规定:

皇帝自称朕、寡人等,皇帝发布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印章称玺,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

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等。

这些规定的目的是

A.维护皇帝的至高权力

B.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

C.确保皇位的顺利继承

D.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了皇帝制度。

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这些称呼和规范是皇帝和皇室成员专用的,所以并不是规范人们的日常用语,故排除B项;

皇位的继承与日常称呼无关,故排除C项;

制定这些规定和称呼是为了突出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而不是显示皇帝的与众不同,故排除D项。

故选A。

【点睛】皇帝的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秦始皇在确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维护皇帝的尊严,突出正统并加以神化。

围绕皇帝的名号形成了系统严密的不容僭用侵越的名位制度,并长期固定下来。

而且皇帝名号制度还扩大延伸到皇亲国戚。

4.秦朝统一后确立专制集权制度。

关于下边的“秦朝统治机制示意图”,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秦始皇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

B.秦律的颁行,说明秦朝是一个法治国家

C.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并设置监察部门

D.秦朝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试题分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由图表信息“皇帝”“中央机构”“地方郡县制”等,材料主旨,即“秦朝统治机制的设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项“开始建立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C项“中央机构职责明确,存在监督”,D项“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均符合史实。

而B项具有片面性,“秦律来自于皇帝”,专制色彩浓厚,明显属于“人治”。

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秦朝统治机制的设置

【名师点睛】要注意把握到“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要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定义有一个比较准确的界定。

另外,在地方行政管理上,把握到“废分封,行郡县”及其意义。

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逐渐实现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过渡。

5.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皇权不断加强

D.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答案】C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是指汉代宰相只有一人,行政决策由宰相一人作出,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是指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宰相职权由三省长官共同行使,故是委员制,宰相职权由一人被分割为三人说明了相权的削弱,而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所以答案选C项。

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A、B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

由“首长制到委员制”,看起来宰相数量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排除D。

点睛: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问题一直为高考所关注,不同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具体措施各不相同,但有共同的本质目的,那就是巩固中央集权统治,说到底还是为了强化和稳固政权。

秦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阶段,相权对皇权有极大的制约,在秦以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皇权的专制程度不断强化。

6.唐代宗时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御史台

D.尚书省

【详解】本题考查唐朝三省六部制。

结合所学可知,唐代具有审议职能和封驳之权的部门是门下省,所以给事中是门下省官员,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给事中是门下省的官员,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

C选项错误,御史台是唐朝的监察机构,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

D选项错误,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不具备审议与封驳之权。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7.宋太宗时大幅改革科举制度,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称“别试”;

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称“弥封”。

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长达50天,称“锁院”。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参考人员日趋多元

B.考试程序趋向公正

C.官员选拔方式多样

D.防弊措施流于形式

【详解】根据“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可知,宋朝科举考试程序趋向公正合理,故B正确;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参考人员日趋多元”,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无法体现“官员选拔方式多样”,排除C;

材料反映的是宋朝科举考试的具体程序,“流于形式”不符合材料,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若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将试卷上的考生姓名、籍贯、家世等封贴,以免考官徇私”“知贡举者受任后,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紧扣关键信息并联系所学宋朝科举制度的完善的知识分析解答。

8.明朝废除丞相并设立内阁清朝设置了军机处,二者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A.皇权不可僭越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相权逐渐削弱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明太祖废除丞相加强了皇帝的权力,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是皇帝的内伺机构,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清朝设立军机处,专制主义达到顶峰,故B正确;

a表述错误;

明太祖废除丞相后不存在相权逐渐削弱的问题,排除C;

中央机构的变化反映的是专制主义的问题,D错误。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9.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之所以不可避免,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中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极端落后

B.禁烟运动激化了中英矛盾

C.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鸦片战争的爆发的根本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急需打开中国市场,于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所以答案选C。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鸦片战争

10.1861年,维克多.雨果再给朋友的信中写到:

“在我们眼中,中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

”信中的“文明人”指

A.英军

B.法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怒斥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可知雨果主要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行的批判,因此其说的“文明人”指的是英法联军,故选C。

第二次鸦片战争

11.某学者说:

“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

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转折点是

A.定都天京

B.北伐失利

C.天京事变

D.安庆失守

【详解】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故C项正确;

定都天京是“喜剧”的内容之一。

故排除A项;

北伐失败、安庆陷落并不是转折点,故排除BD项。

12.近代一位诗人曾言:

“和议知非策,瀛东弃可伤。

坠天忧不细,筹海患难防。

”又言:

“初传烽火照辽阳,忽见干戈满故乡。

”这首诗反映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本题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近代”、“瀛东”、“辽阳”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瀛东”指日本,“辽阳”是辽宁的一地名,而“筹海患难防”指的是洋务派筹办海防不能救中国,即甲午战败标志洋务运动实践上的破产,所以该诗反映的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C正确;

ABD与题干不符,排除。

所以选C

甲午中日战争

【名师点睛】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1)政治:

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列强竞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中国主权,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刺激中国救亡运动高涨。

(2)经济:

宣告了洋务运动失败;

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3)思想:

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思想和民主革命思想蓬勃发展。

13.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

美国是在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下建立起的总统共和制国家。

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是以此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共和政体。

B不符合史实;

CD与题干中““美国式”的共和国政府”不符,因此选A

辛亥革命

点评:

辛亥革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4.一位五四运动的参与者回忆说:

被捕的学生初由各地警察送到各警察分所,而那些学生就在各分局分所对着看守警察演讲起来,学生“垂泪而道”,警察亦大都“掩面而泣”。

这说明五四运动()

A.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B.青年学生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

C.启导了广大人民的觉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