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67674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doc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doc(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探索与实践Word格式.doc

具体地说就是为所依托的区域行业企业服务。

高职院校因企业的生存发展而生存发展。

没有行业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没有行业企业的支撑,高职院校也无法按照企业和行业的人才需求来实施人才培养工作;

没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更无从谈起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因此,要建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必须和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把学校融入行业企业之中,把行业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院,使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操作,才能真正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通过准确定位,使学院和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建设大东北的1953年,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沈阳职业职业技术学院进入了跨越式发展时期。

她的发展历史说明高职院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派生物”。

没有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建设和振兴,没有沈阳装备制造业的建设和发展,根本就不可能有沈阳职业技术学院的今天。

因此学院定位为沈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成为沈阳装备制造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基地,沈阳大中型企业技能型人才培训中心。

只有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才能实现学院的自身价值,才能促进企业的兴旺和发展,才能实现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在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因此必须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

2.通过互相兼职,使学院与企业水乳交融

实践证明,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员相互兼职,是保证校企密切合作的一种有效方法。

学院近年来先后聘请了一批沈阳大中型企业的领导和技能专家担任学院的兼职教学院长及系、部教研室主任,同时派出教学院长和系、部主任担任企业的技术厂长、副总工程师、副总机械师、副总电气师、车间主任等职务,双方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参与对方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应用性技术研发工作,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使学院与企业做到了水乳交融。

3.通过共建共管,使学校与企业同舟共济

一是根据企业需求,共建专业。

如学院和沈重集团共建焊接、热处理等专业,所有人才培养过程完全按企业要求进行;

二是共建实训基地。

如学院和辽宁光维摄影集团共建摄影实训基地,由企业出资金、设备,学院以企业优先选用优秀毕业生等方式予以回报;

三是共建师资队伍。

学院和一批企业建立了一支有企业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兼职教师队伍。

有些企业如沈阳科教建筑设计院的设计室,同时又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的教研室;

四是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目前学院47个专业均和行业企业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人员为主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

由于这些共建项目,使得学院的发展关系到企业的利益,把学院和企业的命运结合到了一起,使学院和企业同舟共济。

4.通过“订单”培养,和企业共生共荣

实践证明,开展“订单”培养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

学院先后和沈重集团、沈鼓集团、特变电集团、米其林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共同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成立“重型班”、“特变电班”等冠名班,使学生入学开始就成为企业的员工,并由企业提供奖学金。

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发展变化要求,新技术、新工艺的要求等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零距离培养,学院和企业共生共荣。

5.通过建立“企业代表”制度,学院和企业共担职责

“企业代表”源于军工厂的军代表一词,军代表负责对军工企业的军工产品生产全过程进行监控,相当于建筑工程的工程监理。

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代表”制度,可由“企业代表”提出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要求,代表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进行监理和验收,根据监理情况向企业提出报告和相应建议,并根据企业对人才未来工作岗位技能变化向学校提出新要求。

这个代表制度的实行有利于企业和学校的沟通,有利于共同制定、修改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有利于校企之间关于共建师资队伍、共建顶岗性实训基地和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等诸多方面的衔接,是一种校企合作的好形式。

我院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效果。

由于实施紧密的校企合作,校企建立密切的“血缘”关系,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校企之间可以实现“三双”,即学生有双重身份(学生、员工);

教师有双重角色(教师、企业工程师);

领导有双重职责(院长或主任、企业兼职厂长或经理)。

“四跟”,即学院跟着主导企业走;

教学跟着任务项目走;

课程跟着岗位能力走;

教材跟着生产过程走。

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搭筑平台。

二、贯穿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如何制定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尤为重要。

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讲是学院和专业的“宪法”,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

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1.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必须根据企业提出的学生就业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明确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是什么,岗位能力要求是什么,岗位核心能力是什么。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由企业人员参加,以企业人员为主,在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共同进行岗位能力分解,明确专业对应的岗位和岗位群,对应的基本岗位能力,岗位核心能力,从而科学界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2.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按照“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要什么,给什么”的原则,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3.在确定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高职教育规律特点和企业的要求,设计课程模块

根据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能力的要求,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不同的个性特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为重心,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为重点。

按照职业素质、岗位能力、岗位能力拓展以及学生岗位能力提升的不同要求,我院设计出基础知识能力、专业知识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岗位能力拓展、岗位能力提升等若干个课程模块。

在课程模块中不同的专业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二级单元模块,如学院机制专业在岗位能力提升模块中又设置了技术、工艺、管理等3个二级单元模块,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所拟定的未来就业方向来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

4.改革考核方式方法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逐步确立以能力考核为重点的工学结合考核方式方法。

即取消过去传统的考试、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建立A(过程考核)、B(项目考核)、C(实践和作品考核)、D(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式方法。

并且在考核方式方法中尽量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或以行业企业评价为主。

5.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要求所有的专业都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达到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操作的教学目的。

在此基础上,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保证有1年左右的顶岗实习。

由于确定了企业参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和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方式,实实在在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达到企业满意,学生接受,老师认可,社会肯定。

三、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力度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是必须打破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学院老师为中心,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且在教学运行过程中要把工学结合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当中。

1.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求每个专业在每一门课程中都要贯穿生产任务和工作过程,都要在课程设计上体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各个教学单元分解为现场教学、课堂教学、实训教学、理论老师讲授、企业人员讲授等环节,并填写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表。

从而达到真正解决“教什么(what),谁来教(who),在哪教(where),怎么教(how)”的问题。

2.在公共课程的教学中尝试按照工学结合的思想对课程教学进行设计。

学院基础部在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常识》课过程中做了有益的探讨。

一是以创新理念为先导——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设计了“重点讲授,自学辅助,德技互溶,实践强化”的教学理念,把课程设计为5个模块(3+2),3个教学模块为理论教学模块、自学模块、专题教育模块,2个实践模块是公益劳动模块、社会义工模块。

二是以素质教育工程为平台——发挥主渠道作用,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常识》课教学将素质教育活动制度化、常规化。

开展了“父母供我上大学,我到大学做什么”专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使学生懂得回报父母、回报社会;

开展了以做现代职业人为核心的“大学生修身工程”活动,使学生做到思想进取,学习勤奋,情趣高雅,行为文明,体魄健康,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

开展了“我与祖国共荣,我与沈阳同飞”活动,教育学生以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对就业选择,鼓励学生到辽宁西北和国家西部地区工作。

这些专题教育活动在学校、家庭和社会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

三是以德育基地为依托——强化实践教学效果,课程不仅在课堂上讲,在学院讲,也拿到现场讲,到社会上去讲。

如请劳模做报告,把学生拉到沈阳劳模服务公司,请劳模在现场讲,同时学生参加劳模服务公司的义务劳动。

德育教育单元把学生拉到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黄继光、邱少云烈士的墓前给学生讲课,把学生拉到“九一八”纪念馆请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是以现代教学手段为载体——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如在自学模块中,要求学生在网上查询并归纳、整理相关资料,教师和学生真正实现了网上指导、网上讨论、网上作业、网上答疑、网上批改。

同时结合专题教育活动,组织全院所有班级召开电子班会,用信息化手段使教学和学生的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推行“双师制”授课制度。

所谓“双师制”授课,是将一门课程拆解成若干单元,有些单元由学院教师讲,有些单元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人员讲授。

这种“双师制”授课制度不仅要求在专业课程实行,在公共课程当中也完全可以实行。

学院在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常识》课过程中,结合模块教学,分别请了沈阳地区法院的法官、知名的劳模、社区和街道的负责人以及学生家长,以讲座形式或咨询形式给学生讲课,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高等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结合各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新的贡献。

现代社会具有向综合性高素质发展的趋势,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