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65150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近代史纲要资料汇编Word下载.doc

毛泽东: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学一点历史”

无用论: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与现实功利主义的结合

问题二:

如何认识历史的话语权与现实统治权的关系

中国史学传统:

“百年无信史”

英国卡尔:

历史是过去与现在永无休止的对话

法国年鉴学派:

通过现在理解过去,通过过去理解现在

结论:

历史是在追求真实的历史学家与掌握权力的政治家的博弈中不断地被书写,而“势去道移”使历史无限可能地逼近真实。

问题三:

如何认识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主线与分期

历史主线:

革命与现代化的双重变奏

1.如何认识“革命”

革命的广义和狭义:

革命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

革命与改良同是扫清历史障碍,实现现代化的手段

崇尚革命,贬低改良的观念需要在现代化的坐标系中重新加以审视

2.如何认识现代化

科技革命引发的整体性变迁(农业文明——工业文明)

迎合世界文明大潮,实乃近代中国付出巨大历史代价后作出的不二选择

3.历史编撰中的两种叙事

革命叙事与现代化叙事二者关系:

冲突与交融

历史分期:

三个阶段

1840——1919中国近代史

1919——1949中国现代史

1919——今中国当代史

问题四:

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问题

时代背景:

资本主义的扩张与封建主义的没落

社会形态: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结构:

地、农、工、资四大阶级;

阶层分化

社会矛盾:

两大基本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主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P16】

时代主题:

两大任务——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P18】

一个主题:

现代化

两种手段:

革命与改良

•1.革命—太平天国、义和团、辛亥革命、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

•2.改良(改革)—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晚清新政、民族资产阶级的“第三条道路”、中国的改革开放

•三大阶段:

中国近代、现代、当代历史

•四大阶级:

工人、农民、地主、资产阶级

•五大阶层:

地、农、工、资、知识分子(士大夫的转化,时代先驱)

第一讲:

西方入侵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1840-1898)

由传统到近代,中国是在何种历史环境中发生变迁的?

一、迈入近代的中国

•传统中国的变迁模式:

王朝周期性循环

1.基本因素

(1)宫廷内乱(如宦官、皇后、权臣专政)

(2)底层农民起义

•(3)异族入侵

2.基本形态:

新旧王朝的循环更替

3.民国黄炎培:

跳出历史周期律

近代门槛前的中国社会实态

1.晚清政府:

王权专制的历史遗产

2.小农经济与所谓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

3.第四个人口高峰与人地关系的紧张(流民、帮会、华侨)

4.士风渐变:

从崇尚理学与执迷考据,转入经世致用的龚自珍、

林则徐、魏源、包世臣等士人

5.世界观:

(1)坚持华夏中心论,缺乏现代主权与国际法概念

(2)明清时期的东亚朝贡体系:

中国与日本、朝鲜、越南

(3)外交心态: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身怀戒惧之心;

(4)中外贸易:

从闭关锁国到广州一口通商,没有经济需要的表象与“十三行”的设置

(5)商品结构:

出口的丝茶与进口的棉纺织品及非法输入的鸦片

二、西人东来

(一)鸦片战争前:

明清之际:

利玛窦、汤若望等传教士除了宗教布道,还带来了西方的天文知识、地球图、钟表、仪器、火炮等科学技术,然而却仅限于宫廷之内的娱乐,缺乏普遍应用。

(二)鸦片战争:

中西文明的碰撞与冲突

西方:

对东方殖民扩张的延伸

中国:

坚船利炮下的刺激;

近代中国悲情主义心理的滥觞

三、内部危机:

天平天国【P41】

1.传统周期危机的产物:

人口与资源的矛盾

2.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反抗运动

3.新的形式:

从西方基督教寻找思想武器

4.对传统的否定:

批判儒家政治文化

5.天朝田亩制度:

与其说来自上帝的启示,毋宁说是传统小农意识与儒家大同理想的产物【P42】

6.资政新篇:

一纸空谈【P43】

7.历史的宿命:

A.从反皇权主义到皇权主义B.人间天国的破灭:

从理想主义到盲目主义

四、最初的应对:

洋务运动【P46】

1.从华夏本位到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夷”、“洋”二字的替换,既是“天朝上国”传统观念的动摇,又是对世界形势的认同;

既有被迫接受的恼恨,又有向前挪步的自觉。

2.洋务事业的兴办【47-48】

(1)兴办军用、民用工业,促进了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2)建立新式陆海军

(3)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3.思想观念: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自强求富:

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自立与民族生存。

并非一味捍卫封建统治。

5.对西方的态度:

从盲目拒外,顽固守旧到坚持“礼仪至上”前提下的谋求革新。

对“中体西用”——洋务运动的理论纲领理解

冯桂芬最初提出“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至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加以理论概括和系统阐发。

它是传统和现代两种价值观的混合物,尽管洋务知识分子仍然徘徊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但毕竟是他们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矛盾统一体:

中学:

体内本道精神价值治身心

西学:

用外末器物质价值应世道

意义:

“中体西用”的思想模式将西学内容合法化,动摇了“礼仪至上”的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绝对、唯一的权威地位。

内在矛盾:

这种既肯定新的价值,又不否定传统价值的相对主义态度,使洋务派在守旧派的攻击面前陷于理论的矛盾和困窘。

这是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步伐在器物向制度的层级迈进上,必然付出的历史代价。

五、如何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启动类型

•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史来看,现代化不是简单的向欧美国家的认同过程,其间必然蕴含着每个国家在各自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对现代化的不同价值取向与模式选择

•现代化的两种基本类型:

•1.“早发内生型”:

英美法,动力来源于社会内部

•2.“后发外生型”:

德俄日,动力来源自外部挑战和现代化的示范效应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后发外生型”。

中国近代化的启动,既是中国古老历史在新世纪的骤然断裂,又是这一历史在以往传统中的静静延续。

“西方”是否就是中国近代化的血仇大敌?

如何认识西方在中国近代化中的角色

1.马克思主义的分析:

“侵略—反抗”或“压迫—解放”理论

2.西方传统解释:

费正清“冲击—回应”理论

3.西方新解释:

柯文“中国中心”论

4.中国新史家:

寻求多元解释,如罗荣渠“一元多线现代化史观”

5.毛泽东: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历史。

资本—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的侵略和本国封建主义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近代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资本—帝国主义”形象【p20-p30】

•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

•柯文:

中国近代化必须分层处理

(1)外层带:

西方冲击的直接产物,如通商口岸、现代工商业、大众传媒、基督教徒

(2)中层带:

经西方催化的古老而全新的历史现象,如天平天国、同治中兴、晚清新政、辛亥革命等

(3)内层带:

亘古未变的质素,如人口、土地、宗教、民俗、民变等

魔鬼VS天使:

西方的两张面孔

1.西方的入侵使中国社会发展脱离了以往周期性的王朝循环模式,被强行纳入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当中,即便是以一种依附的落后国家的姿态,毕竟从此走上了一条被动地迎合和追逐世界文明潮流的现代化旅程。

2.西方在实施血与火的侵略过程中,也自觉不自觉地传播了世界文明,为中国的近代化添加了全新的质素,从而使古老中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及思想观念诸方面均发生革命性的变革。

农民是否就是中国近代化的天然动力?

•农民:

乡土中国的基本民众

•农民的落后意识:

阻碍近代化的藩篱

•天平天国、义和团:

以往的革命史观过分拔高了农民起义的历史地位,而对其封建性、落后性有意忽略。

•最大的国情:

三农中国

•警惕:

粗鄙的农业社会主义模式;

民粹主义与农民的集体暴力

晚清政府(地主)是否就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历史视野中的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的近代化行动;

近代化迈出的第一步

1.传统天朝观的破灭与近代主权观的产生

2.德治观念的削弱与近代法制观念的出现

3.对西方民主的崇尚与改革旧政的要求新事物的萌生:

通商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京师同文馆、总税务司署等。

第二讲:

制度变革中国近代化的第二波(1898-1911)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

1.甲午战争的振憾与瓜分危机

2.公车上书1895:

康梁为代表的知识精英的形成

3.外部世界:

俄国彼得大帝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示范

二、维新思潮的形成【p50】

1.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王韬、郑观应等)

2.维新思潮的形成:

议政热潮;

学会与报纸的兴盛学习;

西方政治制度

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活动:

(1)向皇帝上书。

(2)著书立说,宣扬变法维新的理论。

(3)办学堂,旨在培养青年后续人才。

(4)办学会,旨在联络知识阶层。

(5)办报纸,旨在启发社会一般民众。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论战【P51】:

论战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西学。

维新派与守旧派的这场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第一次正面交锋。

通过这次论战,解放了人们长期受到束缚的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中国得到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的帷幕随之拉开。

戊戌政变:

帝党与后党的斗争

•维新派经过光绪皇帝试图推行的温和的不彻底的改革,遭到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激烈反对。

光绪皇帝颁布的新政命令由于“上扼于西后,下扼于顽臣”,大多未能付诸实施。

•一批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守旧势力图谋对维新运动进行反击和镇压。

他们策划在光绪帝陪同慈禧太后到天津阅兵时,由荣禄以武

力实行废立。

维新派情急之下求救于曾列名强学会、统领新建陆军的袁世凯。

于是有1898年农历八月初三谭嗣同夜访袁世凯之事,但八月初六即发生了戊戌政变。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1.民族空前危机下,知识分子掀起的爱国救亡运动。

2.温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良)运

3.近代民主思想的启蒙运动

成败的再检讨

传统解释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害怕人民群众。

新视角:

维新派、帝后两党、洋务清流、地方士绅(绅商新阶层;

财富与权力的双向流通;

官商合一)的离合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