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野三坡导游词文档格式.docx
《保定野三坡导游词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定野三坡导游词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野三坡地处河北省涞水县境内,总面积600平方公里,距北京中心仅120余公里,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首都市民形象地称为北京的后花园。
这里不仅风光秀丽,而且交通条件也非常便利。
京原铁路在野三坡有三座中间站,分别是野三坡站、苟各庄站和福山口站。
其中前两站分别位于拒马河和百里峡的两个重点景区。
108国道及省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东可至北京、天津;
南可到保定、石家庄;
西可去太原;
北可去门头沟、张家口和呼和浩特等。
所以说野三坡是太行山北段的重要交通枢纽,可谓是条条大路通三坡。
野三坡自古就有世外桃园之称,那三坡之名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这里的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增高,分为上、中、下三坡,上坡和下坡的气候相差半月有余,山下的核桃已结果,山上的核桃树才开花,可见三坡之名是由地势变化,气候不同而产生的。
那么野字是怎么回事呢?
据《涿洲志》载,明初燕王朱棣兴师扫北行至野三坡境内的奴才岭时,见一只松鼠在那里捧食松果,燕王以为在对他拱手施礼,就对左右曰:
兽且如此,况人民乎!
于颁恩诏免除丁粮。
三坡人民也免除了一场灾难。
松鼠讨封的故事至今在三坡广为流传。
时至清兵入关推翻明朝后,清政府对三坡地区实行重赋,不许三坡
人民加入科举考试的行列,还经常骚扰三坡人民。
三坡人民就组织了家道殷实,素孚众望的老人官来管理坡内的一切事务。
这也许就是有记载的中国最早的民主选举制度。
后来康熙皇帝上五台山寻父路经三坡,三坡人民奋力抵抗。
康熙皇帝称三坡人民为穷山恶水,野夫刁民强给三坡人民加个野字,这就是野三坡的来历。
野三坡由七大风景区组成,分别是百里峡自然风景游览区、佛洞塔奇泉怪洞游览区、龙门峡长城文物保护区、金华山寻奇狩猎游览区、百草畔原始森林开发区、拒马河避暑疗养游乐区以及新开发的三皇山景区。
在这七大景区内分布着数百个风景点,是山水泉洞、林木花草、鸟兽鱼虫、文物名胜无所不包、无所不奇的综合性自然美整体。
现在请大家随着我由前寨门去民族园内了解一下六个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
民族园的前身是野三坡度假村。
于1986年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为落实全国政协22位少数民族委员关于在北京周边兴建56个少数民族村寨的提案。
于1992年在度假村建成了北方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村寨—苗寨。
1995年又进行升级改造,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少数民族文化村寨。
为了丰富民族文化,今年春天,旅游集团公司又改建了侗寨、摩梭寨,并新建了傈僳寨、独龙寨、爱伲寨,组成六个少数民族村寨,形成民族园。
前面这个木质牌楼式建筑便是苗族寨门了。
说起苗族,它是一个具有历史悠久的跨境民族,主要分布在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是苗族的发祥地,其悠久的历史造就了该民族独具特色的建筑、饮食、服装、文化艺术。
.请大家继续看一下这个寨门,虽叫寨门却无门板,不能关闭,在真正的苗乡,有时用两棵翠竹的顶端拧在一起来作为寨门。
在苗族同胞看来寨门的防卫作用是信念上的,不在乎它的实际安全功能,只是用来作为寨子内外的一种标志而已。
寨门是苗族同胞们迎来送往宾客的公共场所,遇到宾客进寨,男女老少便群集在门外设置拦路酒,而两侧的苗家的姑娘小伙们一边吹着芦笙,一边唱着拦路歌,一边跳着欢快的舞蹈,隆重地为宾客举行欢迎仪式,表现了苗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寨前坡后的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木是保寨树,它象征着苗族同胞的生生不息,深受着苗族同胞的垂青。
在苗族同胞的心目中,不管是人工种植的还是天然生成的,只要被视为能使其风调雨顺、寨泰民安的保寨树一概不能砍伐,甚至枯枝败叶都不能带回家烧,如果哪家淘气的孩子,不小心折了一棵,母亲便会带上孩子来到这棵树前焚香祷告,祈求老天的饶恕。
苗族同胞如此敬重树木,可能是经历了滥砍乱伐,生态平衡被破坏而造成灾难的过程,他们不懂得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便以树木有灵作解释了。
大家看到的这些吊脚楼便是苗族同胞的民居了。
度假村苗居是根据贵州苗居修建成的,它的吊脚楼的基本特点是楼角不在同一水平面上造成一种高低错落,虚实相同的艺术效果,而民居的建筑特点是在二楼宽敞明亮的走廊上设置的这种美人靠,美人靠是苗族姑娘做针线活和梳妆打扮的地方,据说在美人靠上靠一靠会越来越年轻漂亮,您不防也来试试看,看是否真的越靠越漂亮呢?
苗族的服装多为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款式多过一百余种,头饰以银饰为主。
每到演出时间,苗家姑娘会身着盛装出场,重点推出上刀梯、下火海等扣人心弦的精彩节目。
现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苗侗茶园,到了这里您可以品尝到来自苗乡侗寨独特的苦丁茶。
苦丁茶是一种生长在我国云贵高原的乔木,树高七、八米,枝叶茂盛。
用它的叶子加工成茶,其味道相当独特。
泡出来的茶色淡黄、柔和,品其味道不但有咖啡的苦香,又有薄荷的清凉,且有甘草的香甜,若在炎炎夏日品上一道苦丁茶,会使您顿感全身凉爽、精神百倍,品其茶,思其道。
一杯苦丁茶,却蕴含着人生大道理——先苦后甜,真是其味无穷。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交界区,人口共28万,语言属汉藏语系布水语支。
他们的村寨沿口而建,依山傍水而居,居住的是木板吊脚楼,建筑上最具代表的是鼓楼和风雨桥。
侗族又分为南侗和北侗两大方言区和文化区,侗族的文化艺术主要以南侗为主。
是一个民俗众多的古老民族,礼仪习俗更是形形色色,这里的人个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人们称赞她们为诗人的故乡、歌的海洋。
侗族的文化更是丰富多彩、色彩斑斓,服装款式别具一格,乐器造型独特,声音奇异。
最擅长的乐器是牛脚琴,琵琶和芦笙。
舞蹈古朴而豪放,最典型的是多耶舞。
侗族多耶舞是团结友爱的意思,也是侗族地区传统节目必须举行的集体性舞蹈,由一个人领唱,姑娘、小伙儿身着盛装,在月光下的篝火旁手牵手同歌共舞,老人小孩和宾朋也随后加入,优美的歌曲伴着轻柔的舞姿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侗族的板鞋舞幽默风趣,等表演时大家可以去积极参与。
另外,还有节奏明快竹杆舞,在侗族的原始部落中,人们常以竹棍为武器,驱赶牲畜。
每当狩猎胜利归来,人们常以竹杆棍棒相互敲打,以之欢庆,无意中发现敲打时,能发生清脆的响声,于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加工整理,发展成了今天的侗族竹杆舞。
侗族的节日特别多,最大、最热闹的节日主要是正月十五的歌堂令。
二月十八的山歌令,三月三的花炮节,六月的粽粑节以及九月九的芦笙节等。
今年的民族园要在九月九举办此节,请各位有兴趣的前来参加。
而侗族的风俗场面最大的恐怕要数接亲了。
男方在接亲
时必须以歌赢得对方,否则以酒相罚,喝酒时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侗族小姑娘边唱歌边揪对方的耳朵把酒喝下以示尊重客人,好比咱们见了客人面首先要握手一样。
在接亲途中如遇到桥,新郎必须背新娘过桥,途中不许休息、不许摔下桥,否则婚姻不成。
到男方家后,拜天地交换接亲之物,然后新娘当日返回娘家,住3个月后再被接回才算正式结束,男女双方才能生活在一起。
前面是摩梭寨,摩梭人属于纳西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东部的云南省宁蒗县以及四川盐源,木里等县,人口约四万余人。
摩梭人喜欢依山而居,房屋是用木材垒盖起来的,当地称木楞房。
摩梭人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朝山节、祭祖节等。
其中以春节、朝山节最为隆重。
朝山节是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永宁的摩梭人都要举行朝拜格姆山的活动,这叫转女神山。
传说在远古以前,永宁村有一位美丽漂亮的姑娘叫格姆,她不仅有出众的容貌,还能吹奏悦耳的竹笛,她的美名远扬,九村十八寨的小伙子们都慕名前来向她求婚,不料天上的一位男神看中了她,便用一阵旋风将格姆卷上了天。
整个寨子里的人都倾寨而出齐声呼叫追赶,男神在慌乱中失了手,格姆则重重地摔在地上,她死了之后,身体化成了一座山,灵魂却变成了一个女神。
常常骑着一匹白马,巡游在永宁上空,主管着当地摩梭妇女的生育和疾病,并能保佑当地人畜繁衍,谷物丰产,风调雨顺。
大家为了纪念格姆,于是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日都要举行盛大的朝山活动,今年我们也将增设这个节日,欢迎大家来参予我们的活动。
摩梭人在13岁以前,不论男女都穿长衫,少男剃光头,少女留小辫,直到13岁时,家人要为之举行成年礼,女孩叫穿裙礼男孩叫穿裤礼。
成年礼在农历正月初一清晨举行,举行成年礼后,便开始改变服饰。
摩梭人的婚姻与家庭习俗非常与众不同,现行的婚姻形态主要是阿夏异居婚。
阿夏是摩梭语,意为亲密的伴侣。
所谓阿夏异居婚就是男不娶妻,女不嫁人,男女双方各居母家,男子只是夜晚到女阿夏家居住,清晨返回母亲家里参加生产、劳动,这叫走婚。
阿夏异居婚子女,属女方家庭成员,姓氏随母,由女方家共同承担抚养义务,生父与子女不在一个家庭生活,男方没有法定的抚养子女的义务。
男女双方一生可结交多个阿夏,但不可同时结交两个,只有跟一个终止了阿夏关系后,才能结交另一个。
男女双方建立阿夏关系完全以情爱作基础,不受家庭,地位的影响,所以从未发生过情杀、自杀,更不会牵涉到家庭和社会的纷争。
另一咱婚姻形态是阿夏同居婚,这种婚姻形态是在阿夏异居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男女双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同居一家,或者男到女家,或者女到男家,共同生产,养育子女。
这种婚姻是在男女双方经过长期异居走婚,感情较为牢靠,且年纪已近中年后组合的。
除了上述的两种婚姻形式外,还有一部分人实行一夫一妻制。
摩梭人的家族多属母系大家庭,一般都在一二十人左右。
在家族饮食上,不论男女老幼都是平等的,他们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分菜时先敬长辈,后给晚辈,以示礼貌。
摩梭人能歌善舞,较为流行的是甲磋舞俗称打跳,甲为美好之意,磋为跳舞的
意思,即为美好时辰而舞蹈,打跳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男女老少均可参加。
旧时打跳据传说有72种,可惜相传至今只有13个调了。
出了摩梭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楼是爱伲保健楼,爱伲人是哈尼族的一个支系,在西双版纳分布很广,她们的房子主要居住在半山坡上。
在爱伲保健楼上,爱伲小姑娘会用她们祖传的捏手背法为旅途劳累的客人消除疲劳。
捏手捏背是每个爱伲小姑娘长到十岁以后,请教长辈传授得来的,这也是尊重老人的一种美德。
成年以后的爱伲小姑娘的捏手捏背也是生产劳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它可以使人解除疲劳,增强体质,活血养颜。
我建议未婚的男士一定要娶一位温柔娴慧的爱伲姑娘来做您的新娘。
另外,勤劳朴实的爱伲人总是赤脚上山劳动(爱伲习俗),但他们都拥有健康的体质,为什么呢?
原来爱伲人有一种神奇的中草药足疗法,从医学角度分析,足是判断一个人衰老程度的标志,运用西双版纳特有的姜黄、防蜂、穿心莲、金银花等数十种名贵草药足疗可起到活血化淤、消炎止痛、消除疲劳、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气血通畅,从而延缓衰老的功效。
休闲之余,劝您不防上去泡泡脚,感受一下云南中草药其独特的中医疗效。
爱伲人不仅善良、热情而且好客,不管谁家来了客人,进门先要干三碗酒,酒是爱伲人的生命,上至老人,下至儿童,对酒都情有独钟。
他们的酒都是自制的玉米酒,香而烈,酒精度相当于白酒的50度。
爱伲人的生活习俗是富有诗意的,婚姻习俗又是爱伲人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这里的青年男女享有充分的社会自由,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并且严禁近亲通婚。
抢亲和大嫂当家是爱伲人婚恋习俗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里的抢亲不是真抢,只是一种形式和风俗。
通过种种形式的接触和交往,彼此情投意合,男方就备彩礼到女方家求婚,女方父母故意提出异国异议,由此引起抢亲,在此事前双方父母经过密谋策划,在约定的时间和路口小伙子带领村寨的男青年一拥而出,挟持姑娘,把姑娘抢走后的第二天再次去女家说亲,女方父母见生米煮成熟饭,不宜再干涉,只得表示同意,正式举行婚礼。
大嫂当家是氏族大家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