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40332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3.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危机明清时期 第10讲 明清时期的经济学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1)城镇商业繁荣

①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增强。

③出现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商业市镇发展:

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

轻巧识记 古代商业发展的变化

4.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1)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

①时间:

明朝中后期。

②地点:

江南。

③行业:

丝织业。

④标志: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

⑤性质:

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3)特点

①地区性和不平衡性突出。

②发展缓慢。

(4)缓慢原因

①政府采取加强控制和掠夺的手段予以压制。

②势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③根本原因:

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二、农耕经济的迟滞

1.“重农抑商”政策

(1)原因:

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

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明清时期政府实行专卖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评价

①积极

a.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

b.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c.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权。

②消极:

强化了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后期,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根本上造成中国的落后。

2.“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

表现

影响

明朝

“海禁”

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1)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清朝“闭关锁国”

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认为天朝大国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擅自下海

图示总结 “海禁”“闭关锁国”及“重农抑商”政策的关系

考点一 古代的商业都市和商品经济

1.古代中国商业都市发展的五大特点

(1)经济功能不断增强。

自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宋代以后经济功能增强,明清时期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景德镇等。

(2)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涌向城市,城市人口增多,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市场不断繁荣。

汉唐时期对“市”有严格的时间、空间限制,唐长安的市已发展为常设的商业区。

到宋代打破了坊、市的界限,都市商业繁盛。

明清时期都市中的商业区相当繁华。

(4)对外贸易发达。

明以前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是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兴盛。

(5)货币种类不断丰富。

在货币流通领域,北宋时期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明朝时形成了以白银为主,以钱为辅的钱、银并行的货币流通制度。

2.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

在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商品经济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1)封建社会初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封建统治的加强。

战国初期,新兴地主阶级中很大一部分人来自拥有雄厚资产的商人。

一些商业繁荣的城市,成为封建政权的中心,如临淄、邯郸、大梁、郢等。

(2)封建社会中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封建政权的巩固,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如隋、唐、北宋的都城洛阳、长安、开封都是当时的商业中心。

商业税收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步增长。

(3)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了瓦解作用。

①明朝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它的产生和缓慢发展,经济上瓦解着封建制度,政治上动摇着封建统治秩序,思想上冲击着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②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导致了反封建民主思想产生。

黄宗羲作为民主思想的代表,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指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1.论从史出

明清奢侈之风——“扬气”

史料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结论 材料反映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奢侈之风,这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2.获取材料信息

根据材料,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

材料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作“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

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

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

以工商业活动为主要功能(经济功能加强);

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

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考点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

1.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异同

重农抑商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

不同点

时间

封建社会初期出现,并贯穿封建社会始终

明代中期出现,到清朝进一步加强

目的

促进农业发展,稳固封建统治基础

抑制中外交往,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作用

在封建社会前期和王朝初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在封建社会末期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

但限制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导致中国的落后

相同点

都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的经济政策;

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

都促进了传统经济的发展;

都导致了中国国际地位的逐步下降

2.古代经济政策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关系

明代的经济立法

史料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

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结论 明代的市场立法规范了商业行为,顺应了商品经济发展要求;

但“海禁”政策不利于开拓海外市场。

2.史由证来

分析下面的史料,论证说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史料 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

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论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对外进行贸易。

(2)“闭关锁国”政策,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是遮断了西方商人与“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引起西方人的不满。

(3)对于“闭关锁国”政策,统治阶级没有认识到其危害,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明清时期商人的营商致富动机

(明清时期)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

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

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史仲文、胡晓琳《中国全史·

商贾史》

发现问题 材料反映出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这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命题角度 明清时期商人营商致富动机的成因及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不利因素。

2.“海禁”政策下的“百货不通”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船,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

……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论南洋事宜书》

发现问题 “海禁”政策导致了沿海居民的贫困化。

命题角度 如何评价“海禁”政策;

“海禁”政策的社会影响。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题号

2017

全国Ⅰ,27

2016

全国Ⅱ,27

全国Ⅲ,27

2015

2014

2013

全国Ⅱ,26

全国Ⅰ,40

1.命题点:

社会史观——明朝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17·

课标全国Ⅰ,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出明代玉制器皿的使用从上层社会专属到普通人家的变化,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正确。

材料中的现象与君主专制的加强无直接对应关系,故A项错误;

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命题点:

明代江南农村的变化

(2016·

课标全国Ⅲ,27)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答案 A

解析 材料实质上反映的是明末农村雇工待遇提高,是城镇经济发达,雇工出卖劳动力的机会增多所致,故选择A项。

“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是个别雇主为了留住雇工而非政府行为,故B项错误。

C项题干材料没有反映。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而非强化,故D项错误。

3.命题点:

政治重心的转移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2015·

课标全国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