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40199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无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近年有论者据曾侯乙墓出土的七孔竹笛,认为宋玉《笛赋》是真实的,而宋玉之作直启马融《长笛赋》,两篇作品均描绘竹产于高山绝岩,奇条异千,气势不凡,所制笛音精妙合律,这都并非偶然。

古代乐师对何种竹制何种乐器十分讲究。

像种龙竹、葱竹宜作笛,慈母山竹、紫竹宜作箫,邹山筿竹宜作笙等等。

古称音乐为“丝竹”,唐代还称奏乐者为“竹人”,宋人称领舞人为“竹竿子”。

竹,在物质载体上给予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是难于替代的。

物质层面上的文化积存,久之也影响到后人对竹植物特性的观照中。

而古代诗与乐联系极为密切,竹在诗乐、物我间的中介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然而竹又更多地体现出诗画相通的某些契机。

由宋至清的文人花鸟画中,竹所占的比重罕有其匹。

其实唐代画竹已为独立题材,有名的画家有萧悦、程修己等人,五代时南唐画竹名家尤多,北宋更是画竹成风。

苏轼《与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谓“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而诗亦如其人,诗画同为文人心声。

李东阳《麓堂诗话》早注意到此:

“予尝题柯敬仲墨竹曰‘莫将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画法与诗法通者,盖此类也。

”表现技巧上的诗画相通正缘其创作主体心灵相通。

中国画重写意,诗重言志,二者都注重以形写神,以少总多,讲究神韵空灵、意在象外。

而古代文人又多为琴棋书画兼通,竹文化也就多渠道地渗透到文人心灵深处。

竹使人移情,人又移竹之情,竹之于中国文人的物我关系是双向建构式的,竹的品格精神也是中国文人人格价值的高标。

(选自王立《竹意象的产生及文化内蕴》,有删改)

【注】

(试帖体)常用于科举考试的限字数、限韵脚的诗体。

1.下列对竹与中国文人的联系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竹子的“节”与文人气节的“节”音形皆同,语义相通,用竹象征文人的德就很有意趣。

B.竹在文人情感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实际用途。

比如,一些日用与书写用具以及传统的乐器都是竹制的。

C.竹文化全方位地建构了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因此多渠道地渗透到文人心灵深处。

D.竹与中国文人的物我关系是双向建构式的,即竹使人移情,人又移竹之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姜斋诗话》卷二言“咏物诗,齐梁始多有之”,这说明咏物诗的兴起成熟是与竹文学的发展历程相近的。

B.《岘佣说诗》中的“咏物诗必须有寄托,无寄托而咏物,试帖体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咏物诗须注重现实性。

C.作者引用苏轼《与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是为了说诗亦如其人,诗画同为文人心声。

D.“‘莫将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画法与诗法通者,盖此类也。

”意思是诗画表现技巧相通,都注重以形写神,以少总多,讲究神韵空灵、意在象外。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咏竹之作接受与鉴赏过程中,中国文人逐步认识到如何处理咏物作品的“形”与“神”,即实体与象征的关系。

B.作者认为宋玉的《笛赋》是真实的,宋玉之作与马融之作都描绘了竹产于高山绝岩,奇条异千,气势不凡,所制笛音精妙合律,这并非偶然。

C.竹在物质载体上给予中国音乐文化的贡献,在诗乐、物我间的中介作用都是巨大的。

D.由宋至清的文人花鸟画中,竹所占的比重很大,竹为诗画相通提供了某些契机。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

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

“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

籍命光按视,光建:

“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

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

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

“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

”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

“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从之。

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

“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

“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

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

”光曰:

“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

“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

“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

‘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

”帝大感动曰:

“送中书。

”光见韩琦等曰:

“诸公不及今定议,异日禁中夜半出寸纸,以某人为嗣,则天下莫敢违。

”琦等拱手曰:

“敢不尽力。

”未几,诏英宗判宗正,辞不就,遂立为皇子,又称疾不入。

“皇子辞不赀之富,至于旬月,其贤于人远矣。

然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愿以臣子大义责皇子,宜必入。

”英宗遂受命。

 

(节选自《宋史·

司马光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B.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C.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D.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

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简称《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B.“甫冠”指刚刚20岁。

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束发戴冠,表示已成年。

古代表示年龄的词语还有“总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这里是指司马光抚养庞籍的儿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样。

成语“义结金兰”“琴瑟和鸣”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种含义,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现多指一种叙述类的文学体裁。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光性情不喜华靡,禀赋迥异。

七岁时,就能说出《左氏春秋》的大意;

“闻喜宴”独不戴花,体现了他与众不同的胆识和品性。

B.司马光做事坚持原则,见解独到。

在异兽和日食事件中,他设譬引喻,据理劝谏,朝廷最终听从了他的意见。

C.司马光为人忠厚笃诚,重情重义。

在庞籍因事受牵连后,他能连续上书承担罪责,庞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马光为臣鞠躬尽瘁,尽忠尽职。

在关乎国嗣的问题上,他与范镇等人一起劝说天子为国家长远考虑,早立储君。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每句5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2)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减字木兰花题雄州①驿

蒋兴祖女②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了,万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注】①雄州:

今河北雄县。

②蒋兴祖女:

宜兴(属江苏)人,父蒋兴祖,靖康时阳武令,金人入侵时死于国难。

其女被金兵掳去,北行途中作词题于雄州驿。

8.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辘辘车声如水去”是怎样表达感情的?

(5分)

答:

9.本词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在抒情方式上侧重点不同,请以“月照孤村三两家”和“万结愁肠无昼夜”为例作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①《赤壁赋》中,苏轼用“,”两句描绘出曹操军队的军容之盛。

②从《诗经•氓》最后一章里的“,”来看,男女主人公年少时关系非常融洽。

③《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句子是“、

”。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红山楂

矫友田

校园的西北角儿,有一小片山楂林。

那是多年以前,一些毕业前的学生栽种的。

到了秋天,那些山楂树上,就挂满了绿色的“弹珠”。

渐渐地,那些绿色的小果儿,开始泛出红晕,像女孩羞涩的面孔,躲在叶丛中,注视着一些青春朝气的身影。

  一些淘气的同学,在山楂果儿还未熟透的时候,便会偷偷采摘一把,然后带到教室里,像儿时弹琉璃球一样弹着玩。

即使那些喜欢吃零食的女生,也不屑将它们塞入口中;

因为她们的口袋里,从来就不缺口香糖、话梅果儿。

偶尔,她们只是相互恶作剧地将那些酸得发涩的山楂果儿咬碎,而后,将它们吐掉。

  他的性格有些孤僻,总是喜欢独自到那片山楂林旁,静静地思考,或者阅读。

每次,见到滚落在教室墙角的山楂果儿,他就会弯腰拾起,并将它们保存起来。

  尽管学校总务处的负责人,早已在山楂林旁竖上了“切勿采摘”的牌子,但是那些喜欢恶作剧的学生,仍会趁着晚自习的时候,悄悄下楼去采摘。

  一天,他们的班主任带着一份通知书走进教室。

她是一位身材胖胖,面容温善的中年教师。

通知书的内容,是安排他们班在下午的时候,将那一片山楂林砍掉。

  听了之后,他蓦地站了起来,不解地问:

“张老师,为什么要砍掉那些山楂树呢?

  他莽撞的举动,令同学们感到有些惊讶。

而张老师并没有生气,她只是温和地一笑,解释道:

“因为经常有一些不自觉的同学,去采摘山楂果儿,并扔得到处都是,校领导对此很恼火——”

  下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拥向那一小片山楂林,唯有他呆在教室里。

有些同学发现他的眼里竟闪动着泪花……

  从此,那片山楂林从校园里消失了。

他变得愈加沉默了。

时而,同学会发现他失魂落魄地站在那一个空荡荡的角落,在思考着什么。

年终的联欢会,眼看就要举行了。

为了将联欢会办得隆重一些,几名班干部经过磋商,决定将班费全部用来装饰教室,而食品和饮料啥的,则由同学们自备。

  联欢会那天,各式各样的水果、饮料和小食品摆满了桌子。

他带来的礼品,竟是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