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强夯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
《路基强夯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路基强夯施工方案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本区域气候特征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总的特点是:
冬季气候干燥寒冷、盛夏雨热同季、凉爽而短促、春秋两季风大沙多等,本区域降水特点,在时间上高度集中,全年以7、8月份降雨量最大,路基强夯工程施工适宜选择在雨季之前施工。
第三章施工准备
一、施工计划
本标段路基强夯工程计划在路基施工过程中逐步完成。
。
二、施工前期准备
1.场地平整清除表层土,进行表面松散土层碾压,修筑机械设备进场道路,排除地表水,施工区周边做排水沟以确保地表排水通畅防止积水。
2.施工前必须量取地下水位。
对地下水位较高的路段必须进行降水。
强夯施工前,地下水位较高(3.0米及以上),采取适宜的井点降低水位措施(井点降水、轻型井点降水、真空降水等)。
保证强夯处理范围内地下水位低于3.0米。
如果需要降水采用轻型井点降水,设置为封闭长方形,顺路线每10~20米横向设1排井点,顺路线纵向设置3排井点,同时每排中的井点间距为2米,井点降水管埋深不小于6米。
如降水达不到要求,可根据实际情况加密井点或采用其他降水方式。
井点降水中心区域应设置独立水位检查点。
3.查明强夯场地范围内地下构造物和管线的位置及标高,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因强夯施工造成损坏。
4.测量放线,定出控制轴线、强夯场地边线,标出夯点位置,并在不受强夯影响地点,设置若干个水准基点。
5.设备准备
(1)夯锤:
用钢板制作外壳,内部焊接骨架后灌注铁砂制成。
夯锤底采用圆形,重量10T,底面直径2.25m,并设三个排气孔,孔径为250mm。
(2)起重机械:
选用50T的履带式起重机,以满足夯锤起吊重量和提升高度,并设安全装置,防止夯击时臂杆后仰。
(3)自动脱钩装置:
要求有足够强度,起吊时不产生滑钩,脱钩灵活,能保持夯锤平稳下落,挂钩方便迅速。
(4)推土机:
用作回填、整平夯坑。
(5)检测设备:
有标准贯入度、静力触探仪等设备及土工常规试验仪器。
(6)测量仪器:
全站仪、水准仪。
三、施工组织机构及人员、机械调配
1.施工组织机构
人员组织机构图见下表:
组织框架图
2.施工作业人员及机械设备配置
施工作业人员表
技术员
3人
试验员
2人
施工工人
12人
质检员
1人
测量员
机手
4人
安全员
序号
设备机械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台)
1
履带式强夯机
YTQH400
2
履带式推土机
SD52-5
3
水准仪
DNA03
4
洒水车
SL4700
5
平地机
PY220
6
压路机
徐工18
机械设备表
第四章施工参数确定
强夯施工参数根据本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和具体工程要求来确定。
强夯施工前,需要确定相应的施工参数,主要参数有:
单点夯击能数、夯击间隔时间及夯点布置。
1.夯锤设计重100KN,底面直径2.25m,落距15m,强夯单夯击能
1500KN•m,有效加固深度≥5m。
夯击完成后采用低能量满拍两遍,满拍夯击能800KN•m。
低能量满拍采用降低落距的方法降低夯击能。
对于地下水位较高段(埋深小于3m),应对施工区采用井点降水,夯击时地下水位应低于3m并以能满足强夯施工正常进行为准。
试夯完成一个月内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检验,一般不小于220KPa。
2.夯击次数:
应按现场试夯得到的夯击次数和夯沉量关系曲线确定,在单点夯击数不小于8的情况下,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
夯坑周围地面不应发生过大的隆起;
不因夯坑过深而发生起锤困难作为止夯条件。
第一遍夯击:
按规定间距6.0m×
6.0m正方形布置;
第二遍夯击:
在第一遍各夯点正中间穿插一夯点,也是6.0m×
满夯:
采用夯点彼此搭接连续夯击两遍;
3.夯击间隔时间:
强夯夯击第一遍与第二遍,第二遍与满拍间歇时间在7天。
4.夯点布置及夯距:
根据设计图纸,夯击点按方形布置。
第二遍夯击在第一遍夯击点正中间补插夯点。
设计夯点间距为4m。
夯点平面布置见下图。
第五章施工程序及工艺流程
一、施工程序
1.清理并平整场地,测量场地高程后铺设50cm粗集料稳压。
2.在施工场地标出第一遍夯点位置,并测量场地高程。
3.起重机就位,使夯锤对准夯点位置。
4.测量夯前锤顶高程。
5.将夯锤起吊到预定高度,待夯锤脱钩自由下落后,放下吊钩,测量锤顶高程,若发现因坑底倾斜而造成夯锤歪斜时,应及时将坑底整平。
6.重复上述步骤(5),按设计规定的夯击数及控制标准,完成一个夯点的夯击。
7.换夯点,重复上述步骤(3)和(6),直到完成第一遍全部夯点的夯击。
8.每遍夯击完成后及时用推土机将夯坑填平,并测量场地高程。
9.第一遍夯击完成后,根据试夯情况确定间隔时间后按上述步骤完成第二遍夯击。
10.第二遍夯击完成后,根据夯击情况确定满夯时间后完成满夯。
11.满夯完成后用平地机整平并用压路机碾压。
二、工艺流程
施工工艺流程如图
用低能量满夯将场地表层土夯实
第6章施工质量控制及检验
一、质量保证体系
二、质量控制
1.施工前检查锤重和落距,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
2.在每遍夯击前,对夯点进行复核,夯完后检查夯坑位置,未发现偏差或漏夯。
3.施工过程中对每个夯点点位,夯沉量均进行记录。
每锤夯击前测定初始锤顶部一定点的标高,在每一击后测量相应锤顶标高,并计算夯沉量,直到最后两击的平均夯沉量不大于5cm时为止。
4.在每遍强夯完成,推土机整平后,测量人员及时进行场地高程测量。
5.在试夯施工过程中,因下雨造成夯坑积水时,及时组织人员、机械排除积水。
三、质量检验
1.水位检测:
检测夯前水位是否满足要求。
2.沉降量检测:
检测点夯每次夯击沉降量。
3.承载力检测:
采用标贯试验、静力触探检测夯前夯后承载力。
以不小于220KPa为合格条件。
第七章安全保证体系及保证措施
一、安全保证体系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针对强夯工程的施工特点,建立以项目经理为主的安全保证体系。
经理部配备专职安全员,负责对整个工程实施过程进行监督检查。
1.对施工生产有安全监督检查权
2.遇有危险有停工权
3.对违章作业、违章指挥人员有处罚权
4.对安全质量有否决权
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框图
二、安全保证措施
1.必须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并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2.强夯施工必须实行统一指挥,各岗位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3.起重机的使用应遵守操作规程。
为防止夯击时击伤设备,起重机应有防护装置和措施,并经常检查和保养有关部件。
4.施工中应经常性对夯锤、脱钩装置、吊车臂杆和起重索具等关键部位进行检查。
发现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5.夯锤起落过程中,除起重机司机外,所有人员退到安全线以外。
现场工作人员均应戴安全帽。
6.凡患有高血压及视力不清等症的人员,不得进行机上作业。
4.各种机电设备的操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并具有上岗证书,懂得本机械的构造、性能、操作规程,能维护保养和排除一般故障。
7.驾驶人员及操作者,须领取经有关部门批准的驾驶证或操作证后方准开车。
禁止其他人员擅自开车或开机。
8.电气设备的电源,应按有关规定架设安装;
电气设备均须有良好的接地接零,接地电阻不大于4Ω,并装有可靠的触电保护装置;
使用夯打操作工艺时,严禁夯击电缆线。
10.为减少吊锤机械吊臂在夯锤下落时的晃动及反弹,应专门设置吊臂撑杆系统。
每天开机前,必须检查吊锤机械各部位是否正常及钢丝绳有无磨损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11.吊锤机械停稳并对好坑位后方可进行强夯作业,起吊夯锤时速度应均匀,夯锤或挂钩不得碰吊臂,应在适当位置挂废汽车外胎加以保护。
第八章施工应急措施
一、建立应急预案
1.为防止事故或紧急情况的发生,以及一旦发生后有条不紊的开展抢救、抢险工作,尽可能的防止或减少造成的危害。
安质部应组织项目部相关部门、结合项目部工程特点,编制应急预案,经项目经理审批后组织实施。
2.项目部通过培训、学习、交底、公示,演练等多种形式,各全体项目职工传递环境、职业健康安全方面应急准备和响应的知识,以确保应急预案的有效实施。
3.项目部应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应急预案中的预防措施,确保人员、设备、设施等到位。
4.施工现场施工管理人员配备必要地通讯工具;
现场备有生活车作为应急使用;
工地设工地医疗室,备有应急药品和医疗器械。
二、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1.应急响应的启动:
出现环境和安全紧急情况时,现场当事人或发现人立即报告项目部安质部,并根据事故大小及管理级别逐层上报主管部门。
2.项目部负责人应立即按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人员和设备、设施、设法控制事件发展,将可能造成的危害将到最低。
3.同时联系社会急救组织,拨打110、119、120电话报警。
4.应急响应的主要内容:
(1)立即抢救伤亡人员,就地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2)积极组织人员抢险,并对周围财产、环境采取必要保护措施;
(3)立即停止作业,疏散人员;
(4)设安全警戒线并保护好事故现场;
(5)尽可能确保用电、用水、道路等畅通。
第九章文明施工及环境保护措施
1.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应戴好安全帽,施工操作人员穿戴好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2.施工现场应全面规划,并有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其现场道路应平坦、坚实、畅通,交叉点及危险地区,应设明显标志。
3.干燥天气作业,可在夯击点附近洒水降尘。
吊锤机械驾驶室前面宜在不影响视线的前提下设置防护罩。
驾驶人员应戴防护眼镜,预防落锤弹起砂石,击碎驾驶室玻璃伤害驾驶员眼睛
4.对距离居民区较近的部位要事先做好居住的安抚工作,取得群众的支持,同时杜绝在夜间强夯,尽量不干扰群众的正常生活。
5.清理施工机械、设备及机具的废水、废油等有害物以及生活污水,不得直接排放于河流、湖泊或其他水域中,也不得倾泻于饮用水源附近的土地上,以防污染水质和土壤。
6.对施工便道进行洒水,尽量减少扬尘;
若表层土干燥,应进行洒水以减少扬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