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Word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1658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7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Word格式.doc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Word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等教育心理学》考试要点Word格式.doc

根据奥苏伯尔的观点,同化说是指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进,遗忘的实质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6、陈述性知识。

(名词解释)P205

是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够直接陈述的知识。

7、程序性知识。

也称为操作性知识,十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8、群体极化。

(名词解释)P318

是指群体成员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是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9、从众。

(名词解释)P321

指人们在群体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用与大多数人一致性的行为的心理状态,即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10、行为目标的定义与条件。

(名词解释)P375

是用预期学生学习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也就是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来陈述目标。

条件有:

(1)要说明通过教学后,学生能做什么;

(2)要规定学生的行为产生的条件;

(3)要规定符合要求的作业标准。

11、任务分析。

(名词解释)P378

也称作业分析,指在开始教学活动之前,预先对教学目标中规定的且需要学生形成的能力或者品格的构成成分及其层次关系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并据以确定促使这些能力或品格习得的有效教学条件。

二、简答题部分

1、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主要有哪些?

(简答题)P43

a)知识传播者、学习发动者、组织者和评定者。

教师的特殊功能是传授知识,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教师根据教育的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组织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使其牢固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多方面能力。

b)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教师在课堂上、学习上是老师,在生活中是长者和父母。

因此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技能,解答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充满热情地关怀、期望、帮助学生,扮演父母形象角色。

c)榜样和模范公民。

教师是育人的人,社会上的人们按照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理所当然地要求他成为学生和公民的榜样。

要通过自己的榜样、模范、表率作用去感染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个学生,对学生施之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d)学生灵魂塑造者。

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培养其能力而且还要按照一定的世界观塑造学生的灵魂;

要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远大理想,培养他们丰富而高尚的精神境界,培养他们追求真理、热爱科学、热爱和平的品质和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品质。

e)教育科学研究人员。

教师不能仅满足于向学生传授现有知识,而要积极探索和研究教学与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成为一个科学研究者,使自己成为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

2、教师威信的维护与提高。

(简答题)P73

形成教师威信的主客观条件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只要某一方面的条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师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

教师威信的维护和发展主要包括:

巩固已获得的威信,发展不全面的威信为全面的威信;

发展低水平为高水平的威信;

防止威信的下降和丧失;

提高威信的教育影响力等等。

教师威信的维护与发展主要有以下特征:

要有坦荡的情怀,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自己的威信;

要有不断进取的精神;

言行要一致,做学生的楷模。

3、试比较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并举例(简答题)P91-94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论:

能解释有机体是如何学会在两个刺激之间进行联系,从而使一个刺激取代另一个刺激并与条件反应建立起联结。

但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做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eg:

狗唾液的分泌与摇铃之间建立的关系)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是有机体自发作出的随意反应,又称为自发反应,其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主要受到强化规律的制约,并以操作性行为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所以对其研究更能揭示实际生活中的学习规律。

白鼠迷箱取食)

4、区别正、负强化与正、负惩罚的区别,并举例。

(简答题)P95

正强化:

奖励那些符号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得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儿童生病不愿意吃药,当出现吃药行为时,给予奖励。

负强化:

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eg:

让猫吃辣椒)。

正惩罚:

当个体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时,可以施加一个坏的刺激,给予个体处罚的方式,从而使个体改善行为,通常该刺激是个体极力避免的。

儿童生病不愿意吃药,就罚他不准看电视,直到吃药为止。

负惩罚:

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eg:

给予上班迟到者罚款)

5、意义学习的条件是什么?

(简答题)P102

意义学习的产生既受到学习材料本身性质而影响,也受到学习者自身因素的影响。

前者为外部也即客观条件,后者为主观也即主观条件。

客观条件方面:

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要求,即材料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的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主观条件方面:

①、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得认知结构或者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6、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简答题)P159

a)处于有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

形式逻辑思维是指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联系进行的抽象概括的反应。

辩证逻辑思维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联系的对立统一的反应。

两者从反映内容在反映形式上都有明显的区别。

b)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常规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认识已经解决了的,但对于问题的解决者可能是新的。

创造思维所要解决的问题则是人类认识尚未解决并且具有社会价值的问题。

两者是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不同而划分的。

c)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大学生元认知表现在:

大能够直接地思考自己的认识活动,能清晰意识到自己的认识活动过程及其活动方式;

他们对自己内心的认知互动和情绪活动都充满兴趣,能进行比较深刻的反思活动;

他们不仅懂得规则的内容以及意义,而且能对规则的规则进行认识,在现实中无法比较的规则在他们的头脑中可以比较,可以在头脑中对运算进行运算,由法则推导出法则。

7、提高教材概括与知识理解成效的条件(简答题)P173

a)配合运用正例与反例:

正例指包含着概念或者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

反例指不包含或者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者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通过正反两面例证,可以使概念的属性更容易显示出来,是概念的范围更容易确定。

b)提供丰富多彩的变式:

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的,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与前提。

变式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简言之就是概念或者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

c)科学进行比较:

有两种比较方式:

同类与异类比较。

同类比较时同类事物的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

异类比较即不同类但是相似、相近、相关的事物之间的比较,能使相比客体的本质更加清楚,而且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和建立网络化得知识结构。

d)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教学方法有指导法与发现法。

概括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去总结与归纳。

8、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谈谈如何合理复习、防止遗忘?

(简答题)P201

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由此可以看出为了合理复习、防止遗忘最重要是复习时机要得当。

应该遵守:

a)“及时复习”的原则:

遗忘开始的一般标志是识记的精确性下降,相似、相近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中容易发生混淆,有时也表现为只能再认而不能回忆(不完全遗忘)。

b)“间隔复习”的原则:

刚学过的新知识要多复习,每次复习所用的时间应该长些,而间隔时间要短些;

随着记忆巩固程度的提高,每次复习的时间可以短些,而间隔的时间可以长些。

c)“循环复习”的原则:

复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试,更重要的是为了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中服务,用所学的知识为社会服务。

9、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简答题)P246

a)有关知识经验:

任何问题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知识、策略和技能,知识经验的不足常常是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

b)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习惯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定势。

c)问题情境:

是个体面临刺激模式与其已有知识结构所形成的差异。

d)酝酿效应:

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问题解决而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作出暂时性地停止而去做其他事情,在一段时间后想出解决办法的现象,它可能能克服定势的影响。

e)原型启发:

所谓启发就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

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原型与要解决的问题之间存在着某些共同点或者相似处。

f)情绪和动机状态:

它们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

就它们的强度而言,在一定限度中,它们与问题的解决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与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此外,还有个体智力水平、性格特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不仅直接影响着解决问题的动力,还制约着问题的解决方向与效果。

10、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简答题)P255

创造性与智力的关系是一种相对独立、在一定条件下又有相关的非线性关系。

具体有:

低智商者不可能有高创造性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

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低也可能高;

高创造性者必须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不要条件,创造性还会有一些智力测验所没有测出的智慧品质。

11、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什么?

(简答题)P295

水平一:

前习俗水平。

个体着眼于任务行为的具体结果及其与自身的厉害关系,认为道德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人或者准则,而取决于外在的要求。

①、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对成人或者准则采用服从的态度,缺乏的是非善恶的观念,判断好坏只注意行为的结果,而不注意行为的动机。

②、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开始能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

水平二:

习俗水平。

个体着眼于社会的希望和要求,能够从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行为必须符合社会而准则,能够了解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机械仪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