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简答和论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91573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教育史》简答和论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教育史》简答和论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教育史》简答和论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教育史》简答和论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教育史》简答和论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教育史》简答和论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中国教育史》简答和论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教育史》简答和论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教育史》简答和论述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当时乐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它包括音乐、诗歌、舞蹈等,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

②射御。

射,指射箭的技术;

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

③书数。

“书”是指文字,“数”是指计算。

(2)“六艺”教育的特征①既重视思想道德,也重视文化知识;

②既注意传统文化,也注意实用技能;

③既重视文事,也重视武备;

④既要符合礼仪规范,也要求内心情感修养。

3、孔子的德育原则有哪些?

(1)立志:

以实现仁道为志向,走仁的道路,时刻以仁为道德行为的准则。

(2)克己:

在处理对人对己的关系时应着重在要求自己上,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使之合乎礼、仁的规范。

(3)力行: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不要出现脱节,道德认识的真假、深浅,依靠道德实践的检验而证实。

(4)中庸:

能明辨各种行为过与不及的是非得失,择其中道而行。

(5)内省:

就日常所做的事,进行自我思想检查,看其是否合乎道德规范。

(6)改过:

有过错不应该掩盖,而要正视错误公开改正,有过不改才是真正的错误。

六、论述题

2、试述孔子对教育所做的主要贡献。

(1)首创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2)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3)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4)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典教育体系的基础;

(5)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提出了许多教育教学原则方法,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历史影响,为中国古代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教育遗产。

3.评析孔子"

学而优则仕"

的教育主张。

答:

"

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提出来的,但它在理论上集中地概括了孔子的教育目的。

其基本含义是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有官职的人应该是受过教育并继续学习的人,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得到一定的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能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教育目的论的提出,在当时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①反对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

②把学优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治邦,改良社会政治。

但是,这一教育目的论对中国古代教育也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①过于突出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强化了中国"

官本位"

的传统观念;

②以名利为诱饵,使中国知识分子从一入学读书始,就产生严重的功名意识,形成"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的传统观念。

4.试述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

孔子的基本教育主张主要体现如下一些方面:

(1)教育作用:

(2)有教无类:

(3)教育目标:

(4)教育内容:

(5)教育原则方法:

(6)教学原则方法:

第三章战国时期的教育

七、论述题

2、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

(1)豫、时、孙、摩。

《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

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2)长善救失。

孔子曾经提出过“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

《学记》则把这?

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

(3)启发诱导。

《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4)藏息相辅。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5)教学相长。

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的,互相促进的。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

”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

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

无论做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第四章秦汉时期的教育

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颜之推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重要见解?

颜之推是南北朝梁朝人,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颜氏家训》一书中。

主要观点有:

(1)家庭教育要及早进行;

(2)要爱与教相结合;

(3)要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4)要重视“应世经务”的实学教育;

(5)要培养虚心、勤勉的学习态度。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五、论述题

2、评述隋唐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隋代为了强化中央集权制和选拔优秀人才补充官吏队伍,逐渐以分科举人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了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考试,录取标准专凭试卷成绩,专重资才,而不是由地方察举。

唐承隋制,进一步从考试程序、科目和方法等方面完善了科学制度,使之在人才选拔以至国家政治生活中占居越来越重要地位。

隋唐科举制度的实行,对学校教育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由于选才与育才标准的统一;

科举制度促进了当时学校教育的发展:

①由于通过科举可以取得功名,而进学读书又是参加科举的前提,这就引起社会各阶层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②科举考试主要是以儒家经典为内容,这对于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标准的一致,也具有积极意义;

③科举科目中有明法、明算、童子、武举等,促进了当时专科教育、英才儿童教育及文武兼备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科举又使学校教育成为其附属,对学校教育产生消极影响:

①科举考试的内容局限于几部儒家经典,造成学校教育内容脱离社会现实,空疏无用;

②科举考试的方法僵化、呆板。

又使得学校的教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③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得"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等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声利之场,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3、评析韩愈《师说》关于教师的论述。

唐代教育家韩愈以继承和保卫儒家道统为己任,十分重视教师问题。

写下了著名的《师说》。

《师说》的基本精神就在于"

存师卫道"

它从师与道、道与业、师与生等各方面系统地论述了教师问题。

提出了卓越的见解。

其主要见解:

①关于教师的作用与地位。

韩愈从"

的角度阐述了教师的独特功能,他认为师是"

传道"

的,儒家的道统是封建社会的精神支往。

而道要靠教师来传递,传道须有师。

卫道必须先尊师,师与道是密切结合、不可分离的。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②关于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作了经典性地表述,即"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他认为教师的三大任务为:

传递儒家道统,传授古文六艺之业,解决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存在的困惑;

③关于教师的资格。

韩愈认为教师的选择,不应受年龄、地位、资格等限制,主要是用道与业来衡量。

谁先有"

道"

,谁在术业上有专攻,谁就能成为教师;

④关于师与生的关系。

韩愈提出了"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的命题,含有"

能者为师"

和"

教学相长"

的意思,确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总之,韩愈的《师说》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系统,有创见地阐述了教师问题,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

第七章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

1.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有哪些主要内容?

北宋仁宗以后,为了振兴官学,改革科举,曾有"

三次兴学"

之举。

(1)北宋第一次兴学,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

兴学内容主要有三:

①令州县立学;

②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

③改革大学。

(2)北宋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主要内容是:

①改革大学,创立"

三舍法"

②整顿地方学校;

③颁定(三经新义);

④设置专门学校;

⑤改革科举制度。

(3)北宋第三次兴学,是蔡京主持的崇宁兴学,其主要内容为:

①扩充地方官学,续增州县学生。

②添置算学、书学、画学,使学制更为完备。

(我认为不够全面)

2、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有哪些重要特点:

宋代书院在教学和管理上的主要特点:

(1)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书院的学田和经费,得到官府的资助,也依靠民间自己筹集。

(2)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

(3)宋代书院的学术风气活跃。

(4)宋代书院通过制定学规章程来规范教学宗旨、方法及培养目标。

大多数情况下,书院都能在教育领域发挥积极的作用,弥补了官学的不足,丰富和扩大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3、朱子读书法的基本内容:

(需加以润色,使之更为全面)

是由元代程端礼整理归纳的北宋教育家朱熹有关读书的经验及方法。

共有六条:

(1)循序渐进,即按篇章的顺序依次阅读;

(2)熟读精思,即对正文及有关注解要熟读成诵,并反复回味,认真思考,理解其真谛;

(3)虚心涵泳,即读书不可先抱有成见、先入为主,要不抱偏见,认真取舍;

(4)切已体察,即要结合自己的实际,反省自我;

(5)着紧用力,即学习不可松懈,应抓紧时间,振作精神,努力上进;

(6)居敬持志,即要抱有远大的志向,消除一切浮躁的心态和杂念。

1.宋代对于科举制度进行了哪些重要的调整,调整的内容和意义如何?

主要的调整措施有:

(1)废止门生称谓及公荐制;

(2)实行殿试制度(首创于唐武则天时期);

(3)实行权知、同知贡举制度;

(4)实行别头试;

(5)实行锁院和糊名制度;

意义和影响:

(1)限制了世家子弟徇私舞弊,世家权臣把持科场的特权,使得科举考试的竞争在形式上获得平等,一大批寒俊庶士得以通过平等的考试,进入仕途;

(2)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于科举考试的绝对控制和国家权利部门整体监控的程度,削弱了考官个人专擅独断的权利;

(3)科举制改革后,庶族和贫民子通过科举跨入仕途的数量日益增多,在统治阶层中逐步形成一个庶族官僚集团从而为宋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运行注入了强大的生机;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