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声律风骨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声律风骨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声律风骨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年同笔砚,兹夕间衾裯。
”表达了朋友间的真挚乡情。
《望月怀远》
为李、杜开先的诗人——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一名博物,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世称“张曲江”。
任职时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
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
他刚正不阿,为奸相李林甫所陷害,被贬为荆州刺史。
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
谥号“文献”。
张九龄的诗早年辞藻淡雅清丽,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
他的五言古诗,以凝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初唐诗风的转变起了推动作用。
有《曲江集》。
因李林甫进谗言,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四年迁张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
罢后不久又因他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刺史。
此诗就是作者被贬期间所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
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表达了诗人对所怀之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竟夕难眠,又觉得只有在睡梦中才能相见。
整首诗情意缠绵,却不流于伤感。
语淡情深,清丽婉转。
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内容。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
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
【提示】 该诗为怀人诗。
首联意境雄浑阔大,读时最好能读出这种意境。
后面几联语浅而情深,宜用深情语调款款读出。
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
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
披衣出户,露水沾衣,月华如练,益加陶醉。
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寄远方的亲友,倒不如复回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1.“海上生明月”一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 此句以朴实而自然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明月与海潮共生的雄浑阔大的画面:
一轮皓月从东海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
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的胸襟。
2.颈联中哪两个词用得好?
好在哪里?
【答案】 颈联中的“怜”和“觉”两个动词用得好,使诗中人对远人思念之情得到充分表达。
这是一种因望月而怀人,又因怀人而望月的情景相生的写法,它勾勒出一个烛暗月明、更深露重、人单思苦、望月怀远的幽清意境。
3.尾联写“还寝梦佳期”有什么作用?
【答案】 寻梦之想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
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
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4.有人认为此诗“明月”贯穿全诗,是这首诗的“诗眼”,试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送魏万之京》
唐代边塞诗人——李颀
李颀(?
-约753),居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西)。
偶尔出游东西两京,结交当代文士。
开元二十三年及进士第,不久任新乡尉。
经五次考绩,未得迁调,因而辞官归东川。
李颀在唐代诗坛地位颇高,写有一些给他带来声誉的边塞诗,其中较著名的是《古从军行》。
代表李颀诗歌创作成熟风格的是七言歌行《听董大弹胡笳兼寄语弄房给事》。
在唐代诗人中,李颀是第一位以诗成功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的人。
其诗所写人物的狂傲精神,正是诗人自身心态的反映,与诗风的豪爽俊丽、雄健磊落高度吻合。
魏万,号王屋山人。
后改名魏颢,是李颀的晚辈朋友。
他不但与李颀情意深厚,与李白等诗人也有交往。
李白诗集中也有《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的长诗。
李颀的这首诗,是为送魏万西赴长安而作。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别写出作者和魏万的深厚情谊。
首先说魏万的走,随后点出前一夜的景象,然后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到的极易引起羁旅乡愁的景物,最后勉励友人到长安后要有所作为,不要沉湎于欢娱之中。
语重心长,情深义重,催人向上。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朝闻/游子/唱/离,昨夜/微霜/初渡/。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
【提示】 这首送别诗,首联以“微霜”意象透露离别的伤感,后两联推想别后情景,“愁”字及寒天萧瑟之景,很伤感。
尾联以长者口吻谆谆告诫,语重心长。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
面对云山之景,也只有惆怅,前路茫茫,黯然神伤。
凉秋的九月,草木摇落,一片萧瑟。
人生也是这样啊!
何不把握这宝贵的时光,成就一番事业?
毕竟年华易老,时不我待。
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现了怎样的季节特征(离别的环境)?
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答案】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特征,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时的悲秋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2.从表现手法和表情达意两方面赏析“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两句诗。
【答案】 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和化用的表现手法。
“树色催寒近”把树人格化了。
不是寒气使树变色、叶飘零,而是树色把寒气催赶来了。
“砧声向晚多”化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意,想象魏万寄居长安夜不能寐,岁暮的一片砧声,搅起纷乱的乡愁。
“树色催寒近”和“砧声向晚多”相呼应,构成秋末到岁暮流动的时间意象,暗示出时光流逝、年华易老的深层意蕴。
3.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
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
《与诸子登岘山》
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世称孟襄阳。
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
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不第。
以隐士终身。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当时和后世之人所倾慕。
孟诗不事雕琢,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所以诗虽冲淡却有壮逸之气,为当世诗坛所推崇。
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
据《晋书·
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在此山与友人置酒吟诗。
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望其碑者莫不流泪”,诗人登上岘山,见到羊公碑,自然想到了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再度抒写了感时伤怀的主题。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触景伤情的诗。
孟浩然在这首诗中,因有感于自己的沉沦不遇,所以通过对前贤的缅怀,发出了深沉的历史叹息,令人感慨不已。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
羊公/碑尚·
/在,读罢//泪·
/沾。
(“//”表停顿时间更长些,“·
”表重音)
【提示】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之作。
“伤”,奠定了该诗的情调。
虽说孟诗“语淡”,但“味终不薄”。
尤其读尾联,通过重读“尚”“泪”字及拖长音节来读出浓浓的感伤自己无法建功立业之情。
人类社会总是在发展变化着,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不可逆转的自然法则。
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今天的一切很快又会成为过去。
古往今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时光永远在无情地流逝。
诗一落笔,就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
1.这首诗是怎样将怀古伤今之情寓于说理和叙事写景之中的?
结合全诗加以说明。
【答案】 寓怀古伤今之情于说理和叙事写景之中。
诗歌的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
首联凭空落笔,似不入题,但却引出了诗人的无限感慨;
第二联紧扣上联的“古”“今”,道出自己的怀古伤今来自于这次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临所见,严冬天寒,更衬托出登临者的伤感;
第四联既是写景,也是吊古伤今。
“读罢泪沾襟”,是诗人的自我感伤,也暗用了“堕泪碑”的典故。
2.《与诸子登岘山》中诗人为什么读罢羊公碑会泪沾襟?
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理想追求?
【答案】 羊公在任时多有惠政,因而受到后人尊敬,而自己身为布衣,死后一定会湮没无闻,故而泪下沾襟。
这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像羊公那样,进入仕途,为国爱民,以便名留青史的理想追求。
《山居秋暝》
“诗佛”——王维
王维(701?
-761),字摩诘,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被称为“诗佛”。
开元九年(721),王维进士及第,官太乐丞,后犯禁,受牵连而贬谪为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726),辞去官职。
后又任右拾遗,为监察御史,40岁时,迁殿中传御史,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后任太子中允,又转为尚书右丞,故世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