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上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87851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上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上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上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上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上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上篇.docx

《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上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上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上篇.docx

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上篇

秦晖从南非看中国(上篇)

秦晖:

从南非看中国(上篇)2010-06-2411:

00:

14 来源:

《新世纪》-财新网 跟贴49条手机看新闻

在南非历史上,英语白人与布尔人作为白人无疑都压迫过黑人。

面对外部世界的批评,一些人也与南非布尔人一样从历史上受外部欺负的经历中获取“正义感”,认为欺负过我们的外国人没资格批评我们。

然而南非民主化的过程已经证明,这样的逻辑是无法面对历史潮流的。

作者:

秦晖

吾国吾民:

背景的比较

“拉美化”还是“南非化”?

近年来国内外批评者在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反思”中经常提到的负面比较对象是印度与拉美。

大致而言,改革前中国人经常把经济落后的印度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恶果”,那时(1960-1970年代)拉美正处在经济高增长时期(所谓“巴西奇迹”、“墨西哥奇迹”),所以中国人不太提及。

改革后,尤其在1990年代以专制“铁腕”掀起以市场化为目标的新一轮改革后,印度仍然常被用作反面“教训”,但却变成了“尼赫鲁社会主义”、“苏联式计划”的恶果,而被中国的“右派”们用以反证“民粹主义”之害。

至于中国的“左派”,则越来越多地以“奇迹”已过、社会陷入危机的拉美为“教训”,用以批判“新自由主义”之恶,从而造出“谨防中国出现拉美化”、“中国落入拉美陷阱”等热门话题。

但中国的一些拉美研究专家并不赞成“拉美化”的说法。

[1]而更有趣的是:

与“新自由主义”意味着资本对劳动的优势相反,很多“中资企业”(尤其是“大型国企”)一到拉美就感到那里的工农把资本“欺负”得够呛。

拉美最大中资企业“首钢秘铁”抵制当地的劳工法,开除罢工工会成员,造就了“秘鲁工人英雄”胡安·坎查理,这个首钢眼中的“捣乱者”在工人支持下先当选议员,后成为秘鲁劳工部长,他的女儿则民主当选“首钢秘铁”所在的马尔科纳市市长。

[2]而“首钢秘铁”则被劳工运动“折腾”得七荤八素,国内传媒因此一片惊呼:

“海外投资须防工会陷阱”!

[3]我们的国企老爷可算知道了什么叫“咱们工人有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

近年来拉美左派力量增长,这样的事或许不奇怪。

可是“首钢秘铁”事件发生在1990年代藤森政府时期,那可是公认的“右派政府”啊。

拉美之外还有更生动的例子:

过去我们的国企在乡村地区建厂开矿,“圈地拆迁”从来不由分说,成千上万的农民说赶走就赶走,哪里有谈判一说!

但这些年“中资”在加蓬等国圈地,甚至到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去采采挖挖,却遭到“西方传入的”环保和原住民权益NGO的抗议,中资习惯于通过“搞定”政府来解决问题,而在那里,被搞定了的官员也就袖手旁观而已,靠他们来弹压“刁民”,像在国内的定州、汕尾那样,则嘎嘎乎难哉。

当然,在那些法治完备的国家,中资也学会了“循规蹈矩”。

如中铝公司在澳大利亚开发奥卢昆铝土矿,虽然早已与澳大利亚政府达成协议并得到了后者的大力促成,但仍不得不花费一年半时间与当地一个只有千余人的土著部落谈判土地租用问题,因为澳洲政府已经把土地所有权归还了土著。

[4]中铝的“平等待人”在当地获得好评,可是在国内这个“好榜样”却不能宣传:

国外的“工会陷阱”已经够让“中资”头疼了,如果“奥卢昆经验”传入国内,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农民也学会了像澳洲那个小小的“原始部落”那样大模大样地与政府支持的“大鳄”漫天要价,那还了得?

!

于是如今人们发现:

原来“中国奇迹”的主要奥秘在于铁腕之下谁也不能讨价还价,减少了中国经济学家所谓的“交易成本”,避免了“民主分家麻烦大,福利国家包袱多,工会吓跑投资者,农会赶走征地客”这种“民主困境”!

显然,这种情况下在中国扯什么“拉美化”纯属莫名其妙。

而一位20年间多次到过南非的菲律宾籍国际NGO活动家却有个发现:

当年的南非大城市很像今天的北京,而今天的南非大城市却很像马尼拉了!

这个比较很有意思。

他讲的“当年南非”就是1990年代民主化以前种族隔离制度下的南非。

这个南非当然不像拉美,但它与中国很像吗?

今天中国的“左派”喜欢大批“新自由主义”,而“右派”喜欢大批“福利国家”。

可是当年的南非,虽然国际上自由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都把它骂得厉害,但后者从来没说南非之弊在于“新自由主义”——相反,倒是在种族隔离制度废除后,民主南非执政的非国大被一些极左派抨击为搞“新自由主义”。

[5]而前者更没有把南非看成“福利国家之弊”。

尽管南非少数白人当时的确享有高福利,但谁都知道,占南非人口大多数的黑人尽管并不享有“自由竞争”,却与“福利”更无缘,他们的福利待遇比任何“新自由主义”国家都低!

几个“术语”的比较

那么当时的南非搞的是什么体制?

我们可以看看那时学界和南非官方常用的几个术语:

1,“二元体制”(Dualism):

学者常常用这个术语来称呼种族隔离时代南非对黑人与白人的不同待遇。

[6]而在中国,人们形容城里人与农民不同待遇的流行说法是“二元结构”。

这个术语来源于发展经济学中的刘易斯(W.

A.Lewis)模型[7]和不发达社会学中的波耶克(J.H.

Boeke)模型[8],曾被广泛用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但是,刘易斯等人讲的“二元”仅指城乡发达程度与社会结构的不同,并没有制度性歧视造成身份等级的意思。

笔者10多年前就指出中国制度性歧视下的城乡差异与刘易斯、波耶克模型是完全不同的。

[9]一些有识之士也指出把制度性的“城乡壁垒”称为“城乡二元”有把制度性歧视混同于一般城乡差异之嫌。

[10]而南非官方学者同样用这个概念混同种族壁垒(隔离)与发展中国家常见的贫富差异,对此,也同样有人指出:

种族隔离下的dualism并不是刘易斯所讲的那种概念,而是一种制度歧视。

[11]有趣的是,在经济起飞阶段,南非的“白黑二元”与我国的“城乡二元”的人口比例也相当近似,即都在1:

4左右。

2,“流动工人”(migrant

labors):

南非经济起飞的支柱制造业主要靠黑人劳工,当局要他们在城里只打工不安家,把户口留在“黑人家园”,因此给他们的官方称谓是“流动工人”——不称为“黑人劳工”也有掩盖种族歧视之效。

而我国经济起飞的支柱制造业主要靠“农民工”,最近北京大学姚洋教授说这个称呼不好听,郑重建议改称“流动工人”。

[12]我指出这恰恰与南非对黑人劳工的称呼雷同,惹得他大为光火。

其实我当然不认为他存心效法南非(他根本不知道南非有此称呼),但他恰恰想出这么个称呼,这是“英雄”所见略同?

还是所据现实的相似?

migrant一词有“移民”和“候鸟”、“往返迁移动物”二义,南非官方正是用的后一含义,即“都市中非移民的打工者”,“候鸟型工人”。

按照南非种族隔离理论家W.

W.

埃塞伦的说法:

他们进入城区“只是暂时性的,而且是出于经济原因。

换言之,他们只是作为找工作的人。

而不是作为移居者被允许进入的。

”[13]我们的“农民工”不也正是如此吗?

他们不也有“候鸟”、“两栖人”之称吗?

?

3,“有序的城市化”(ordered

urbanization):

这个概念最初是南非一些医学界人士对黑人移居城市带来流行病和性病的问题提出的迁徙管制建议。

[14]但后这个概念来被无限引申,把一切“城市化弊病”如贫民窟、脏乱差、治安问题等等都归咎于黑人进城,从而对黑人厉行管制,并且成为种族隔离时期的重要“国策”。

为此南非实行了一系列“关键控制措施”,如1951年通过的“防止违法擅占法(PISA)”等,黑人贫民区被视为“违法擅占”(illegal

squatting),当局经常以整顿市容、惩治“擅占”为名进行犁庭扫穴。

[15]而美国等民主国家允许黑人进城形成贫民窟则被南非官方文人斥责为“失败的、无序的城市化”。

在“有序”名义下,经济繁荣时让黑人进城做苦力,遇到萧条就视其为“多余的人”而加以驱逐,黑人成了“‘有序城市化’的牺牲品”。

[16]而在中国,类似的概念叫做“有序流动”。

南非把打工者住的简陋棚屋叫做“违法擅占”,中国则叫做“违章建筑”,姚洋先生认为贫民区“侵犯产权”,这与南非说的illegal

squatting是一个意思。

提出“有序流动”就是要禁止所谓“盲目流动”,对此赵树凯先生有个尖锐的批驳:

“即便是盲目流动,难道农民就没有‘盲目’的权利吗?

流动既属于基本人权,……只要不是违法犯罪,‘盲目流动’又有何不可?

”[17]南非进步人士对“有序城市化”也有类似批判。

区别只在于:

南非排斥“无序城市化”总拿美国的“贫民窟”做靶子,而中国批判“贫民窟”则喜欢拿印度、拉美做靶子。

因为美国的贫民窟多黑人,而南非正是要排斥黑人。

中国没有“黑白问题”,而且羡慕美国富裕,就拿更穷的印度来说事了。

这些“术语”的比较告诉我们什么?

两个“经济奇迹”

众所周知,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增长迅速,创造了“经济奇迹”。

而如何解释这一“奇迹”则众说纷纭。

对此,看看另一个“奇迹”是很有意思的。

许多中国人对南非的印象似乎只是金矿和布尔山羊,但其实南非早已是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

如今有人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而小得多的南非早已有“非洲工厂”之称。

该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制造业开始起飞,二战期间超过采矿业成为国家最大经济部门,1965年制造业产值更超过了采矿业与农业之和。

使南非成为非洲唯一的真正工业化国家,以6%的人口占有全非洲三分之一以上的经济产值。

南非的铁路与电话均占到全非洲的一半,[18]发电量更占全非洲的57%,人均用电水平与英国相当。

[19]1991年南非人均收入据说“相当于匈牙利或丹麦的水平”。

[20]从综合经济指标GDP来看,南非1932年仅为4.66亿兰特,1940达到9.87亿兰特,1948年20.05亿兰特,1956年41.23亿兰特,1964年68.72亿兰特,1972年150.52亿兰特,到1980年已达592.00亿兰特。

也就是说,南非国内总产值在1932-1972年的几十年间可谓持续高增长,平均7.3年翻一番。

直到1970年代末减速,1982年首次出现负增长。

[21]总之,在相当长的时期“南非堪与当时经济发展速度为世界之最的日本相匹敌”,步入新兴工业化国家行列,被称为“非洲经济巨人”。

[22]

南非的经济“奇迹”还有两个堪与中国相比的特点:

一是它的外向型特征,由于多数人口(南非的黑人,中国的农民)消费能力低下,南非与中国一样长期“内需”不足,利用外资、开辟“外需”是两国“奇迹”的共同特征。

高速增长时期的南非,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双顺差”都领先于GDP而呈“超高速”增长:

贸易顺差1950为1.43亿美元,1980年激增为74.30亿美元,以后才随“南非模式”的危机出现下降,到1992年降为53.48亿美元。

资本项目顺差,1965年为2.15亿美元,1982年达23.66亿美元,17年里年均增长达15.2%,但种族隔离制度出现危机后就急剧下滑。

1985年后出现了负数(资本外逃)。

[23]而此前,南非依靠“经济全球化加低人权优势”曾成为世界投资利润率最高的地方之一,1979年美国在南非投资的平均利润率达18%,而在发达国家投资平均利润率仅13%,在发展中国家也仅14%。

1957-1972年间南非经济增长的40%得益于外资。

[24]中国也如此,典型的是:

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在全球都是亏本的,甚至在印度的工厂也盈利不多,只有在中国是利润奇高。

而麦当劳在美国的盈利水平也远不如在中国。

于是1996年投入亚非拉的外资三分之一以上进了中国,1997年全球FDI只有5%进入中东欧民主转轨国家,但1990年代进入发展中国家与转轨国家的FDI总量,80%以上集中于20个国家,主要是中国。

[25]

二是南非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先于经济增长。

由于“低人权优势”南非国家可以随意圈占黑人的土地,这是绝大多数民主国家做不到的。

因此南非得以大量占地修建基础设施。

如南非的人均汽车拥有量与发达国家相比并不算高,但其高速公路的建设却领先于多数发达国家,1980年代其里程一度仅次于美国、德国而居世界第三。

这一点与中国目前的情况也很相似。

中国居民有车率也不高,高速公路却已居世界第二。

很多中国学者以此自豪地嘲笑印度说:

由于印度国家在“征地拆迁”方面太无能,她想修建中国那样的高速公路网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