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7849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docx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中医诊断学重点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帮助中医执考考生复习中医执业医师考试。

  一、舌诊

(1)舌诊的内容①望舌质(舌体);望舌神、舌色、舌形、舌态②望舌苔;望苔质、苔色。

  

(2)正常舌象:

舌淡红,苔薄白,舌体柔软,活动自如,位置正中,台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3)望舌质(体)

  1、舌神:

主要表现在舌质的荣枯和灵动方面。

  ①有神:

舌色鲜明,舌质滋润,舌体活动自如-主病轻,预后良好。

  ②失神:

舌色晦暗,舌质柘涩,舌体活动欠灵-主病理,预后较差。

  2、舌色:

①淡白舌:

虚证、寒证、气血两亏。

  ②红舌:

热证。

  ③绛舌:

外感温病热入营血,内伤阴虚火旺,血瘀。

  ④紫舌:

热盛伤津,气血壅滞,寒凝血瘀。

  ⑤青舌:

主寒凝阳郁,瘀血。

  3、舌形:

o老舌:

实证o嫩舌:

虚证。

  o胖大舌:

因水淡痰饮,阻滞所致,舌淡白,胖嫩,苔水滑:

脾胃湿盛虚浊相搏上渍。

脾肾阳虚,舌质红,胖大,苔黄腻。

  o肿胀:

a、心脾有热,气血上壅引起的-舌鲜红,伴疼痛,肿胀b、邪热夹酒毒上壅-舌紫c、中毒致血液凝滞-毒紫晦暗。

  o瘦薄:

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o点舌:

均为热毒炽盛,深入血点a、红点-主温毒、热毒、湿热。

  b、白点:

主脾胃气虚而热毒入冲,将糜烂。

  c、黑点:

主血热而气血壅滞。

  o芒刺:

热邪内结,邪热亢盛。

  o痰斑:

外感热入营血,内伤引起血瘀。

  o裂纹:

主热盛伤阴,血虚不润,脾虚湿侵。

  o光滑:

胃气将绝之候,胃阴枯竭,胃气大伤。

  o齿痕:

主脾虚、气虚、湿盛。

  o舌下络脉:

将舌尖翘起,舌底脉细可见,舌系带两侧,当金津,玉液穴处,隐隐可见两条较粗的青紫色脉络。

  o正常:

脉络不粗,不分枝、瘀点。

  oif舌下紫或紫黑小疱:

肝郁失疏,痰血阻络。

  oif络脉青紫且粗张:

寒凝血瘀or痰热内阻(意义与青紫舌相似)。

  4、舌态:

①强硬:

内伤痰吐内阻,中风先兆。

  ②颤动:

虚损、动风。

气血两虚、热极动风。

  ③歪斜:

中风or中风先兆。

风邪中络or风痰阻络。

  ④痿软:

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己极医,学教育网整理。

  ⑤吐舌:

疫毒攻心或or正气己绝。

  ⑥弄舌:

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障碍。

  (4)望舌苔:

1、苔色:

白苔:

表证、寒证。

  黄苔:

里证、热证灰苔:

里热证、寒湿证。

  黑苔:

里证,热极,寒盛。

  2、苔质:

厚苔:

邪盛入里,痰饮食湿积滞薄苔:

正常或主外感表证、内伤轻病。

  润苔:

正常,痰中津液未伤。

  燥苔:

热盛伤津或阴液亏耗,阳虚气不化津致燥气伤肺。

  滑苔:

寒,湿。

  腐苔:

食积,痰浊,内痈,湿热如糜。

  腻苔:

湿浊,痰饮,食积,湿热,顽痰。

  ①黄厚腻:

痰热、湿热、暑湿、湿温、食滞、湿痰内、腑气不利。

  ②白滑腻:

寒湿、湿浊。

  ③白腻:

脾虚湿重。

  ④厚腻不滑:

时邪夹湿。

  ⑤白腻不燥:

自觉胸闷,脾虚湿重。

  ⑥白厚粘腻:

口中发甜,脾虚湿热,所取上泛。

  剥苔:

①光剥苔:

胃气将绝之候。

  ②地图舌:

气阴不足,过敏体质③花剥苔:

胃之气阴两伤。

  二、脉诊1、诊脉方法①诊脉之前,先让病人休息片刻,室诊也要保持安静。

  ②体位:

让患者取坐位或正卧位,手臂放平和心脏近于同一水平,直脘(手腕伸直)手心向上,在脘关节下面垫与布棕。

松软的脉枕。

  ③指法:

医生和病人应侧向坐,用左手按诊病人的右手,首先用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关脉部位,接着食指按关前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关后的尺脉部位,三指应呈弓形,以指腹按触脉体,用指腹感觉灵敏。

  

(1)举按寻:

①诊脉时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探索脉象一种手法。

  ②轻手循之日举,阳、腑,心肺之应,重手取之曰按阴、脏、肝肾之应,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脾胃之候。

  ③医生呼吸自然。

  ④拳:

用轻指力按在皮肤上又叫浮取,轻取。

  按:

用轻指力按在筋骨间,沉取,重取。

  寻:

指力不轻不重,亦轻亦重,以委曲求。

(寻者寻找之意,不是中耳之义)。

  

(2)五十动:

o每次诊脉,必满五十动。

  o每次按脉时间,每侧脉搏跳动不应少于五十次。

诊脉时间,每次候脉2-3min宜。

  o意义:

①防止漏诊(促、结、代脉),了解五脏,全部情况。

②说明诊脉草率从事,辨清目的。

if第一个五十辨不清,延至第二,三个五十动。

  三、按诊:

临床上以按肌肤,按手足,按胸膜等为常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

其外有按俞穴。

  o手法:

触:

了解浅部凉热,润燥情况。

  摸:

探明局部的感觉情况及肿物形态大小等。

  按:

了解深部有无压痛,肿块的形态、质地、肿胀的程度、性质。

  1、按肌肤:

为了探明全身肌表的寒热,润燥以及肿胀等情况。

  ①阳气盛-身多热阳气衰-身多寒。

  ②软硬:

肌肤濡软异喜按-虚证;患处硬痛拒按-实证;轻按即痛-病在表浅;重按方痛-病在深部;③润燥:

皮肤湿润者-身己汗出;皮肤干燥者-身未汗出;皮肤甲错者-伤阴或内有瘀血;皮肤干瘪者-津液不足。

  ④肿胀:

按之凹陷,不能即起-水肿;按之凹陷,举手即起-气肿。

  2、按胸腹(按虚里/按胸胁/按腹部)

  o按虚里:

虚里位于左乳下心搏动处为“诸脉所宗”,按索虚里搏动的情况可以了解宗气的强弱,病在虚实,预后之吉凶。

  ①正常:

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急(宗气充盛)。

  ②虚里动微而不显为“不及”-宗气内虚。

  ③动而应衣为“太过”-宗气外泄。

  ④按之弹手,洪大而搏-危重证候(注意:

孕妇胎前产后,劳瘵病者)。

  ⑤动欲绝而无死候的-痰饮等证。

  o按腹部:

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寒证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

  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②腹痛拒按者-实证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

  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重浊-实满。

  ②腹膨满,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气胀,属虚满。

  ③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膨胀。

  4)辨痞满:

(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适,胀满症状)

  ①按之柔软,无压痛-虚证②按之较硬,抵抗感、压痛-实证③脘部按之有形胀痛,推之漉漉有声-冒中有水饮。

  5)辨积聚(腹内结块)

  ①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积、属血分②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而聚散不定-聚,属气分。

  6)辨结胸①胃脘胀闷,按之则痛-小结胸②胸骨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大结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类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肠痈。

  3、按手足1)①手足俱冷-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阳盛或阴虚,属热(注意:

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肢厥冷,却是寒热实证)。

  ②手足的背部较热-外感发热;手足较热-内伤发热③额上热手心热-表热;手心热额上热-里热。

  2)儿科:

①小儿指尖冷-惊厥②中指独热-外感风寒③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之象。

  3)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亡阳之证。

  四、望小儿指纹(3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1、指纹:

即食指内侧络脉-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

  2、诊察:

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指纹容易显露。

  3、风关:

食指第一节。

  气关:

食指第二节。

  命关:

食指第三节。

  4、正常:

色泽浅红,红黄粗兼,隐隐可见。

  5、病理:

①浮沉分表里②红紫辨寒热③淡滞定虚实④三关测轻重。

  舌诊总结色:

淡红常表白虚寒,红绛热证青紫瘀。

  形:

舌形荣枯吉凶辨,老嫩虚实胖瘦证。

点剌热证脏腑候,裂纹血虚与伤津。

  态:

痿软阴虚气血虚,强硬热盛痰动风,歪斜肝风颤动风,吐弄内风短缩危。

  质:

厚薄进退润燥津,腐腻湿积剥脱虚。

真假胃气偏全证。

  小儿舌:

白主表证黄里实,灰黑里实危重候。

  脉诊:

指力:

轻举重按委求寻,动静结合候五十,正常脉:

三部缓浮大疾除,不长不短应中各和,鉴别:

一比类脉:

1、脉位相似:

1)脉位浅:

洪、浮、濡、散、芤、革2)脉位浮:

沉、伏、牢、弱。

  2、脉数相似:

1)脉率快:

数、疾2)脉率慢:

迟、缓3)律不齐:

促、结、代、涩。

  3、脉形相似:

1)脉宽大:

大、洪、芤。

2)脉细小:

细、微、濡、弱3)脉体长:

长、弦4)脉体短:

短、动。

5)脉紧张:

弦、革、紧、牢。

  4、脉势相似:

1)脉动:

濡、弱、软。

2)脉有力:

实、洪。

  二、对举脉:

1、脉位:

浮、沉。

2、脉数:

迟、数。

3、脉形:

滑涩、洪细、紧缓、长短。

  4、脉势对举:

虚实、微伏。

  脉象主病:

浮主表证洪热盛,濡虚湿证散脏绝。

芤主失血与伤阴,革为亡血失精漏。

沉里伏厥邪痛闭,弱虚牢疝寒积癥.迟寒缓脉脾虚湿。

涩瘀气滞结痰淤。

数热疾竭元气脱,促热淤积动痛惊,虚虚细湿劳损虚,微主暴脱阴阳虚,代痛损伤脏气衰,短与气郁与气损,实实滑实痰实热,弦痛痰饮肝胆病,紧寒痛证与宿食,长主热证阳有余,大脉健康与病进。

  西医诊断学第一单元 症状学热型1、稽留热:

体温持续于39-40以上,24小时波动范围<1见于肺炎链球菌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2、弛张热:

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差>2度。

  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3、间歇热:

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4、回归热:

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5、波状热:

体温逐渐升高达39,后逐渐下降至正常见于布鲁菌病6、不规则热: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第三单元 检体诊断1、伤寒可见面容为:

无欲貌2、核黄素缺乏可见:

地图舌3、颈静脉搏动见于:

二尖瓣关闭不全4、可引起颈静脉怒张的疾病:

右心功能不全,缩窄性心包炎,上腔静脉梗阻;心包积液。

  5、肺实变最早出现的体征:

支气管语音6、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适合听诊:

舒张期杂音7、胸骨左缘第1、2肋间及其附近区听到连续性杂音见于:

支脉导管未闭。

  8、心脏的绝对浊音界是:

右心室9、第二心音产生的机理主要是:

两个半月瓣关闭时的震动。

  10、可使二尖瓣狭窄的杂音更为清晰体位:

左侧卧位11、中枢性瘫痪可出现:

病理反射消失12、主动脉瓣狭窄时杂音形成的机理:

血流加速13、肺动脉高压:

第二心音分裂多见14、左心功能不全:

舒张期奔马律多见15、洋地黄中毒的心律失常是:

频发或多源性室早16、洋地黄量不足的心律失常是:

心房纤颤快速心室率17、二、三尖瓣关闭不同步可致:

第一心音分裂18、主、肺动脉瓣关闭不同步可致:

第二心音分裂19、右心功能不全可出现:

点头运动20、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可出现:

二尖瓣开放拍击音心脏:

周围血管征――头部随脉搏呈节律性点头运动、颈动脉搏动明显、毛细血管搏动征、水冲脉、枪击音与杜氏双重杂音。

――常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发热、贫血及甲亢等1、二尖瓣狭窄:

二尖瓣面容,心尖搏动向左移,心尖部触及舒张期震颤;心浊音界早期稍向左,以后向右扩大,心腰膨出,呈梨形;心尖部S1亢进,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可伴开瓣音,P2亢进;2、二尖瓣关闭不全: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常呈抬举性;心尖部S1减弱,心尖部有3/6级或以上较粗糙的吹风样全收缩期杂音,范围广泛,常向左腋下及左肩胛下角传导。

  3、主动脉瓣狭窄:

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呈抬举性,主动脉瓣区收缩期震颤;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可听到高调、粗糙的递增-递减型收缩期杂音,向颈部传导。

  4、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颜面较苍白,颈动脉搏动明显,心尖搏动向左下移位且范围较广,呈抬举性,可见点头运动及毛细血管搏动征;有水冲脉;心腰明显呈靴形;心尖部S1减弱,A2减弱或消失,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叹气样递减型舒张期杂音,可向心尖部传导。

  第四单元 实验室诊断一、血常规

(一)红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艺术创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