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87603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docx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docx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

术中知晓预防和脑电监测专家共识

近年来,美国麻醉医师协会提出的麻醉目标为避免术中知晓,维持理想的血流动力学,最佳的麻醉恢复质量,避免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及避免围术期死亡。

围术期麻醉深度过浅或过深可增加术中知晓和术后并发症,基于脑电信号分析的麻醉深度监测已被广泛用于临床麻醉和科学研究中。

本专家共识就术中知晓的预防和脑电监测的应用予以总结和概括,以期为临床麻醉工作提供参考。

一、术中知晓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术中知晓(intraoperativeawareness):

确切地说应该称之为全身麻醉下的手术中知晓。

在本共识中,术中知晓定义为全麻下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有意识(conscious)的状态,并且在术后可以回忆(recall)起术中发生的与手术相关联的事件。

意识被定义为患者能够在其所处的环境下处理外界信息的一种状态。

麻醉科医师判断患者的意识是否存在,通常是观察患者对各类刺激是否存在有目的的反应。

例如,对指令反应的睁眼和对疼痛刺激的体动。

但如使用了肌肉松弛药,则很难观察到患者这种有目的的反应。

记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explicitmemory)和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

就全麻患者而言,外显记忆指患者能够回忆起全麻期间所发生的事件。

内隐记忆指患者并不能够回忆起全麻期间所发生的事件,但某些术中发生的特定事件能够导致患者术后在操作能力(performance)或行为(behavior)方面发生变化。

术中知晓严格上讲应包括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但是,除非患者术后表现出明显的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碍,否则判断患者术中有无内隐记忆的发生,只能用词干补笔等心理学的专门测试方法。

因此,本共识对术中知晓只限定为外显记忆,并不包括内隐记忆;也不包括全麻诱导入睡前和全麻苏醒之后所发生的事件。

术中做梦也不认为是术中知晓。

意识和记忆是大脑两个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功能。

患者在术中存在意识或能够按要求完成某些指令性动作,并不意味着其一定能够在术后回忆起相关事件。

研究表明,脊柱侧弯矫形手术的患者,对术中唤醒试验的知晓率仅为16.7%左右。

同样,全麻术中应用前臂隔离技术可以按指令完成动作的患者术后很少能回忆起相关的术中事件。

作为临床麻醉并发症之一的术中知晓,需同时满足术中存在意识和术后回忆起术中事件这两项条件。

确定一个患者是否发生术中知晓,除听取患者陈述外,还需要与参与该患者麻醉和手术的医师核实;并需要一个由若干专家组成的小组来鉴别知晓或可疑知晓。

目前,国际上推荐改良的Brice调查问卷用于术中知晓的术后调查:

(1)Whatisthelastthingyourememberedbeforeyouwenttosleep?

(在入睡前你所记得的最后一件事是什么?

(2)Whatisthefirstthingyourememberedwhenyouwokeup?

(在醒来时你所记得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3)Canyourememberanythingbetweenthesetwoperiods?

(在这两者间你还记得什么?

(4)Didyoudreamduringyouroperation?

(在手术中你做过梦吗?

(5)Whatwastheworstthingaboutyouroperation?

(有关这次手术,你感觉最差的是什么?

调查用语的不同,会导致调查结果出现差异。

另外,如果术中知晓对患者没有造成影响,患者也可能不会主动报告。

术中知晓的记忆可能延迟,只有1/3的术中知晓病例是在出PACU前确定的;另有约1/3的术中知晓病例是在术后1~2周才报告的,大部分患者在术后24h内发出报告。

推荐意见1:

使用改良的Brice调查问卷用于术中知晓的术后调查。

调查时机应包括术后第一天和一周左右两个时间点(A级)。

二、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及潜在危害

近年来,国外报道的术中知晓发生率为0.1%~0.4%,高危人群(接受心脏手术、剖宫产术、神经外科创伤急诊手术的患者和休克患者,耳鼻喉等短效手术患者等)可高达1%以上,年轻女性尤为高危人群。

国内单中心、小样本研究报道术中知晓发生率高达1.5%~2.0%。

儿童术中知晓的调查比较特殊,术中知晓发生率在0.2%~1.2%,高于成人。

全麻下行剖宫产的产妇术中知晓发生率约为0.26%。

推荐意见2:

术中知晓的发生率虽只有0.1%~0.4%,但基于每年巨大的全麻手术量,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术中知晓发生的实际数量应该引起麻醉科医师高度重视(A级)。

发生术中知晓可引起严重的情感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据报道高达30%~71%的术中知晓患者出现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症状持续平均4.7年。

此外,患者常有听觉、痛觉、麻痹、焦虑、甚至濒死、窒息等记忆。

70%经历术中知晓的患者术后会出现睡眠障碍、噩梦、回想、焦虑,惧怕手术甚至拒绝医疗服务等情况。

术中知晓所造成的严重精神/医学法律问题,近年已发展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1999年和2006年ASA已结案的索赔医疗纠纷(ASAclosedclaims)中,术中知晓的投诉占1.9%(1999年为79/4183例,2006年为129/6811例)。

推荐意见3:

应重视术中知晓引起的严重情感和精神(心理)健康问题(B级)。

三、术中知晓的发生机制和可能危险因素

全麻下术中知晓的发生机制仍不明确。

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导致术中知晓的危险因素包括:

1、病史和麻醉史

有术中知晓发生史、大量服用或滥用药物(阿片类药、苯二氮䓬类药和可卡因)、慢性疼痛患者使用大剂量阿片类药物史、预计或已知有困难气道、ASA4~5级、血流动力学储备受限的患者。

2、手术类型

全身麻醉手术均有可能发生,其中以心脏手术、剖宫产术、颅脑创伤手术、耳鼻喉手术、急症手术等发生率更高。

3、麻醉管理

全凭静脉麻醉、N2O-阿片类药物的麻醉、肌松药的使用、催眠药物用量不足、没有预先给予苯二氮䓬类药物。

目前,仍缺乏儿童术中知晓危险因素的大样本研究。

国外学者通过综合5项独立的儿童术中知晓调查,提出使用N2O麻醉和气管插管是儿童知晓的危险因素。

推荐意见4:

虽然导致术中知晓的发生机制和危险因素尚未最终确定,但高危患者术中知晓的发生率较普通患者增加5~10倍,即从0.1%~0.4%增加至1%。

麻醉科医师必须从病史、麻醉史、手术类型和麻醉管理等方面识别术中知晓的危险因素(A级)。

四、减少术中知晓发生的策略

1、术前评估

在术前访视患者时,依据上述术中知晓的可能危险因素,从病史、麻醉史、手术类型和麻醉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判断高危人群。

如果患者具有术中知晓的危险因素:

(1)告知患者发生术中知晓的可能性;

(2)术前预防性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咪达唑仑。

推荐意见5:

在实施全身麻醉前,麻醉科医师对每位患者评估术中知晓的危险因素,对高危人群告知术中发生知晓的风险(C级)。

推荐意见6:

术前预防性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能够减少术中知晓的发生率,但苯二氮䓬类药物的使用可能导致部分患者苏醒延迟和术后谵妄(B级)。

2、术中麻醉管理

(1)检查麻醉设备,减少失误,特别是吸入麻醉药是否有泄漏等;

(2)预防性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包括术前和浅麻醉时应用;预防性使用胆碱能受体拮抗剂(如长托宁),可能有一定作用;

(3)有术中知晓危险时,如发生气管插管困难时,应追加镇静药;

(4)单纯血液动力学数据并非判断麻醉深度的指标;

(5)肌松药可掩盖麻醉科医师对麻醉深度的判定;

(6)监测呼气末吸入麻醉药浓度,维持年龄校正后的呼气末浓度>0.7MAC;

(7)提倡使用基于脑电图信号分析的麻醉深度监测手段,避免麻醉过浅或过深;

(8)减少术中对患者的不必要刺激(声、光)。

耳塞的使用可能有预防术中知晓的作用;

(9)麻醉科医师对使用过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及掩盖麻醉状态所导致生理反应药物保持警惕;

(10)所有手术室人员避免不恰当的说笑、讨论其他患者或不相关的话语。

3、术后处理

术后处理包括分析患者的知晓报告,向质控部门汇报,为患者提供适当的术后随访和相应治疗。

推荐意见7:

采取上述多模式措施,以切实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

五、脑电监测的定义和种类

目前,术中知晓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

在ASA已结案的索赔医疗纠纷中,大多数发生术中知晓的病例并没有麻醉偏浅的征象。

因此,认为预防术中知晓只需简单加深麻醉就能够解决的观点显然是片面的。

此外,近年研究表明麻醉过深可能与患者远期病残率和死亡率有关。

脑电图(EEG)反映的脑皮质神经细胞电活动,已被证实与睡眠或麻醉深度直接相关,即睡眠或麻醉时脑电活动同步变化。

随着全麻深度增加,脑电呈现慢波特征(频率逐渐减慢,同时波幅增大),再至爆发抑制,最终呈等电位线。

因此,基于EEG信号的分析技术已广泛用于围术期麻醉深度监测。

当前,已经投入临床使用的监测麻醉深度的脑电分析仪包括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index,BIS)监测仪、熵(Entropy)模型、Narcotrend监测仪、NeuroSENSE监测仪、Conview监测仪、SEDline监测仪、SNAPII监测仪、qCON2000监测仪、BOSpro和NOX监测仪等。

上述监测设备都基于脑电信号处理(processedEEG,pEEG),采用不同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和/或爆发抑制数据推导出相关指数,量化患者的麻醉深度。

目前,常用监测指标包括脑电功率谱、爆发抑制率(BS)、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反应熵(Responseentropy,RE)、状态熵(Stateentropy,SE)、Narcotrend指数、WAVcns指数、患者状态指数(Patientstateindex,PSI)、SNAP指数和Ai麻醉深度指数等。

听觉是全麻诱导过程中最晚消失和最早恢复的感觉,可采用听觉诱发电位(Auditoryevokedpotential,AEP)来反映麻醉和觉醒状态。

六、脑电监测的临床应用

自1990年以来,脑电监测仪被相继开发并投入临床应用,以降低术中知晓风险。

随着全麻术中脑电监测的推广,研究人员发现深麻醉可能与术后远期病残率和死亡率等相关。

目前,基于脑电分析的麻醉深度监测仪主要应用如下。

1、预防术中知晓:

研究证实,BIS监测对接受全凭静脉麻醉的患者可降低术中知晓的发生率;对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BIS监测也能降低此类患者术中知晓的风险。

然而,对接受吸入麻醉的患者,维持年龄校正后呼气末麻醉药浓度>0.7MAC与BIS<60在减少术中知晓方面无差异。

目前,仍缺乏预防术中知晓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脑电监测仪。

需要认真关注手术过程,熟悉手术进度,当手术进入明显伤害刺激期间,必须保证麻醉深度。

推荐意见8:

目前仍缺乏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脑电监测仪。

不建议将脑电监测常规用于所有全身麻醉的患者以预防术中知晓的发生,应当根据每个患者的特殊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术中使用脑电监测仪(B级)。

推荐意见9:

对接受全凭静脉麻醉的患者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基于脑电信号的麻醉深度监测可降低其术中知晓的发生率(A级)。

推荐意见10:

对接受吸入麻醉的患者,年龄校正后呼气末麻醉药浓度>0.7MAC与BIS<60在减少术中知晓方面无差异(A级)。

2、监测麻醉深度:

研究显示,在全麻期间使用脑电监测仪可能避免麻醉过深导致的不良后果,如苏醒延迟、术后谵妄和认知问题、甚至死亡。

但是,以BIS值作为全麻深度的唯一客观指标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高危患者对麻醉药的敏感性比健康患者更高,对其采用脑电监测仪监测麻醉(镇静)深度,可避免过度抑制。

欧洲麻醉学会(ESA)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