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活动课程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7427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活动课程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六章 活动课程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六章 活动课程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六章 活动课程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六章 活动课程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章 活动课程文档格式.docx

《第六章 活动课程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章 活动课程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章 活动课程文档格式.docx

因此,他们建议课程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和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

课程应该有助于学生在社会和批判意识方面得到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

4.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有多种含义:

如果强调以儿童活动为中心,则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如果强调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则称“生活课程”;

如果强调以改造儿童经验为目的,则称“经验课程”或“经验本位课程”;

如果强调以设计教学为方法,则称“设计课程”;

如果强调无固定教材,则称“随机课程”。

活动课程种类繁多,如探索学习、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户外教育、消费教育、健康教育等。

活动课程对于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很有帮助。

5.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

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学科之中。

综合课程以认识论、方法论、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

6.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既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学习内容。

核心课程要求围绕一个核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在形式上,核心课程通常采取由近及远、由内向外、逐步扩展的顺序呈现课程内容。

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

7.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具体来说,它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本校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8.形式教育论:

17、18世纪的欧洲,在官能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了形式教育论。

这种理论认为,课程的目的不在于传递有用的知识,而在于训练人的各种官能,如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

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学校课程非常重视希腊语、拉丁语和数学,认为这些学科具有训练人心智的作用,至于它们在人的生活中是否有用,就是另外一回事。

9.实质教育论: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为了满足培养拥有实用知识的劳动者的需要,19世纪初期产生实质教育论。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充实人的思想,主张教给学生丰富的知识。

在这种学说的影响下,学校课程重视有实用价值的知识。

10.课程评价:

常见的课程评价定义:

⑴课程评价就是测量学生在学业方面实现预期行为目标的程度。

⑵课程评价就是将学生的学业与某些标准进行比较。

⑶课程评价就是选择和分析有关信息,确定课程决策的方案。

⑷课程评价就是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课程实施的过程。

多数人认为,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

评价者可以利用这两方面的评价结果完善和提高课程质量。

11.终结性评价:

在课程评价领域,终结性评价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

它比较注重总体分析,力图表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对课程的有效性和实施效果做出判断。

由于终结性评价常常关系到学生名次、班级名次和教师声誉,所以学生和教师对此都比较关注。

12.形成性评价:

在课程评价领域,形成性评价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利用形成性评价可以了解课程本身的缺陷、学生的学习困难以及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此作为完善课程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

13.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

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又称“传统评价观”,它以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为代表。

其核心思想是,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通过测量目标的达到程度判断教学效果。

课程的有效性取决于课程实施时学生行为发生的变化;

评价者关注课程是否真正发生了作用。

因此,课程开发者的任务就是描述可以测量的行为目标。

行为目标可以通过标准参照测试予以测量。

概括地说,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就是采用标准参照测试测量学生的学业,从而决定目标实现的程度。

14.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

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又称“新潮课程评价观”,它与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相对,旨在克服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的诸多弊端。

其倡导者非常注重环境对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认为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测试的结果,应该考虑多种因素。

它提出,研究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是了解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选择题

1.主张“课程即学习经验”的代表人物是(B)

A.斯宾塞B.杜威C.多尔D.弗雷尔

2.主张“课程即社会改造过程”的代表人物是(D)

A.斯宾塞B.杜威C.鲍尔斯、金蒂斯D.弗雷尔

3.要素主义和和永恒主义属于(B)

A.经验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C.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D.存在主义课程论

E.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4.强调“课程内容不能超出儿童经验和生活的范围,而且课程要考虑儿童的需要和兴趣”,这是(A)的主张。

5.认为“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这是(C)的观点。

6.认为“如果知识不能引起学习者的感情,就不可能是明确的知识”,这是(D)的观点。

7.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学科课程是最有效的途径”,这是(B)的观点。

A.经验主义课程论B.要素主义课程论

C.永恒主义课程论D.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E.存在主义课程论F.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8.主张“名著课程和教材”的学派是(C)。

9.将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的学者是(C)。

A.巴格莱B.赫钦斯C.多尔D.奈勒

10.美国学者古德来德归纳出的五种课程是(ACEJI)。

A.理想的课程B.学科课程C.正式的课程

D.活动课程E.领悟的课程F.综合课程

J.实行的课程H.核心课程I.经验的课程

11.课程组织涉及的内容包括(ABCDE)。

A.课程目标B.课程内容C.课程类型

D.课程实施E.课程评价F.课程改革

12.学科课程的理论基础包括(AB)。

A.形式教育论B.实质教育论

C.要素主义D.永恒主义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参考答案要点:

观点正确。

因为所有教育目的都要以课程为中介才能实现。

课程本身就可以被理解为是使学生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

2.纯粹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在实际中是普遍存在的。

观点错误。

因为现实中的每一种课程都利用或蕴涵了其他的课程形式,纯粹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是根本不存在的。

3.比较而言,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运行的过程上,试图解答“为什么”的问题,而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结果上,试图解答“是什么结果”的问题。

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把目标作为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通过测量目标的达到程度判断教学效果;

因此,该评价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结果上,试图解答“是什么结果”的问题。

而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注重环境对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认为在评价过程中,研究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是了解课程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

因此,该评价把评价的重点放在课程运行的过程上,试图解答“为什么”的问题。

4.实质教育论主张学科课程和分科教学,形式教育论主张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形式教育论主张开设的对训练人各种官能具有重要作用的课程(如希腊语、拉丁语和数学等)都属于学科课程,并分科教学;

实质教育论主张教给学生丰富而有用的知识,这些知识的传授也主要是用学科课程和分科教学来进行。

所以,实质教育论和形式教育论都主张学科课程和分科教学。

四、简答题

1.简述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在总体上都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但是,在具体的目的、编排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上,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

(1)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

活动课程则主要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

(2)从编排方式上讲,学科课程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活动课程则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

(3)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种族经验;

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

(4)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结果;

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性评价,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

2.简述核心课程的优缺点并分析在何种情形下最适宜采用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的主要优点包括:

①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和实用性,以及对学生和社会的适用性。

②课程内容主要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相当强烈的内在动机。

③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

核心课程的缺陷:

①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或肤浅的。

②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

③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社会问题课程是核心课程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主要针对某个社会问题,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组织教学内容。

社会问题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和改造社会的一种有效途径,由于社会问题课程的内容主要来自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因此,这种课程比较受学生欢迎。

3.简述校本课程的利弊并分析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由教师直接参加的校本课程则具有以下优势:

①校本课程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

②校本课程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教师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经常修订校本课程;

③使用校本课程能够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④校本课程鼓励和吸收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在提高课程质量的同时地会不断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满意度。

校本课程也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负面效应:

①课程编制的权力下放给教师和学生以后,必然扩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课程的差异,加剧了学校与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不平衡,落后学校的教育质量可能进一步恶化,从而给学生的转学和流动带来困难,也给政府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英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