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20文档格式.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20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20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个老人摔倒了,讹人了,很快各地媒体都会报道老人摔倒的事,讹不讹人都是新闻。
讹人的话,开腔讨论“老人变坏还是坏人变老”;
没讹人的话,那是正能量。
是摔倒的老人突然变多了吗?
是老年人群体的道德水准突然变化了吗?
都不是。
只因为“扶不扶老人”成为热门话题,各媒体的记者、编辑便都来蹭流量。
中国这么大,发现几个老人摔倒的故事还不容易?
这和国内女星去戛纳蹭红毯没有境界高下之分。
国庆节新闻的可预测性,道理同样如此。
世上没有两片长得完全一样的叶子,又岂会有一成不变的国庆假期?
不变的或许不是国庆假期,而是媒体发现新闻的眼睛。
当然,也不能全怪媒体人的职业素养。
首先,人人都放假的时候,媒体总要留人值班。
他们还不像交警等特殊岗位可以得到人们的点赞,而只能默默奉献,有时连他们经常替其他群体呼吁的加班工资都拿不到。
再者,每逢佳节新闻少,除了带着预设的视角去注定会发生新闻的地方守株待兔,真没有太多办法。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媒体可以偷懒,还是因为报道对象配合,毕竟媒体不能改变报道对象的客观属性。
高速公路如果不堵了,媒体肯定不会虚构拥堵。
游客如果都文明观光了,媒体自然无由开启批判模式。
监督者和被监督对象本应是同步进化的。
如果被监督对象重复犯一些低级错误,监督者却自己先进化到高级层次那也说不过去。
这就好比,村民还食不果腹,大喇叭没办法去宣讲肥胖症的危害。
因此,到底是媒体的眼光太死板,还是报道对象多年无变化?
大家不妨在这个国庆假期多留个心眼。
(节选自《南方都市报》2015-9-29.有删改)
1.从中新网中作者“大胆”预测,下列各项中属于“大胆”预测的一项是()
A.伴随着时间的推进,国庆期间许多新闻相识度极高,所以网友一定会看到这“十条新闻”。
B.我们将看到许多似曾相识的新闻,此类新闻主要涉及交通堵塞、文明出游、文化差异、学生教养等内容。
C.只要符合事情的真实(真实性),即使它被发现了,可以预测的新闻也还是新闻。
D.只要有过几年从业经历的媒体人,都知道新闻是有套路的,很多都有成熟的操作流程。
如果有闲心,新闻是可预测的。
2.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热门话题,各媒体的记者、编辑便都来蹭流量。
中国这么大,发现几个老人摔倒的故事十分容易。
B.在作者看来,编写老人摔倒的故事和国内女星去戛纳蹭红毯没有境界高下之分,都是为了吸引大家的眼球。
C.因为它们是被刻意“发现”的,与人们对“新鲜事”的预期不相符,所以可预测的新闻总是怪怪的。
D.如果你写的新闻不想被别人预测到的话,你必须转化写作套路。
3.通读全文,下列对全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媒体应当具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
正如世上没有两片长得完全一样的叶子,国庆假期也是变化的。
B.因为报道对象配合,媒体可以偷懒。
媒体不能改变报道对象的客观属性,即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
C.只能默默奉献的他们经常替其他群体呼吁的加班工资都拿不到。
每逢佳节新闻少,他们只有带着预设的视角去注定会发生新闻的地方守株待兔。
D.监督者和被监督对象本应是同步进化的。
新闻的“可预测”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大家不妨在这个国庆假期多留个心眼就会懂得。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4.对下列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贰:
从属二主B.又欲肆其西封肆:
扩张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
成功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
侵损
5.下列加横线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邻之厚,君之薄也
C.夫晋,何厌之有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6.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秦穆公听了烛之武的话,不仅撤了兵,而且和郑国订立盟约,派兵驻守郑国。
B.秦退兵后,晋臣子犯请求晋文公赶快攻打郑国,但晋文公认为不可。
C.晋文公认为,没有郑文公的力量他是不能回国为君的,借人之力反而去蒙蔽欺骗人家是不讲仁义的。
D.晋文公还认为,丧失了人家所给予的恩赐是不明智的,用分裂代替和好,这也不算是武勇。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8-9题。
狮子林竹下偶咏
(明)徐贲
客来竹林下,时闻涧中琴。
经房在幽竹,庭户皆春阴。
孤吟遂忘返,烟景生逾深。
8.对本作品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中写溪涧、琴声,以声衬静,更加显现出竹林的幽静。
B.本诗写诗人访友所见,通过对友人居住环境及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友人高雅的情趣。
C.诗人陶醉在如此美好的景致之中,不知不觉走到了烟雾缭绕的竹林深处,以致于迷途忘返。
D.诗人即景抒情,表达了对清幽的环境、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
9.诗人徐贲也是明代著名的画家,擅长山水。
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
”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这句词常常被用来表达对国家大事的评论。
(2)《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
(3)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邻居吴老先生
叶圣陶
一天早晨,太阳很好,可没见同院的邻居吴老先生出来,像往常一样晒他的手提皮箱。
一打听知道他病倒了。
说是病其实不大贴切,胸口有些闷,就懒得起来。
他那儿子任夫先生,一个公务员,对我解释道:
“只为昨天表兄来了,随随便便说了一句话。
”
“什么话呢?
“家父问他家乡情形怎么样,他说秩序还不错,地方上跟日本人处得很好,日本人常常说,你们这儿的人是最出色的中国人。
就是这么一句话。
“他老先生听了怎么说?
“他听了闭上眼睛皱着眉,不说什么。
半晌才看定了我,‘我决意做迁川第一世祖了’,他说。
最出色的中国人,日本人口里评定的,咱们不能跟他们一伙儿住。
我是老了,无所谓,四川也好,就住四川吧。
往后有人问你贵处哪儿,你就说鄙籍四川。
千万不要把家乡的名儿说出来,打这会子起,我对家乡的名儿感到羞惭,我不好意思再说我是某地方人。
”他老人家说了这么些话,到夜就没有吃晚饭。
“他老先生原是最巴望回去的,听说成渝铁路又将动工他高兴,听说盟国在计划发展民航事业他高兴,今儿胜利等不到明儿动身似的。
“你看他见着太阳总不忘晒他的手提皮箱,只怕动身日子一到,为了晒皮箱耽搁。
“他老先生真的就横了心,不想回去了吗?
“我想也不过说说罢了。
昨天他说了,我当然顺着他,说做四川人也好。
到那一天把日本人赶了出去,我们还不是钻头觅缝想办法,最好挤上头一班下水船?
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你想,人家是动也没动一动,死守在本乡本土,当顺民,当小汉奸,到了那个时候,你们哪儿还说得嘴响?
我们可完全不一样,我们是吃尽辛苦,跑了几千里路,跟着政府内迁来的,我们是义民——谁说的,一下子想不起来了。
总之没有错,我们是义民。
地方上什么事啊务的,还不该由我们来承担?
就是说两句公众话,我们当然也特别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回去?
我虽然跟他们吴氏父子一样,家乡还在沦陷中,自己是寄寓在四川,可没有想到将来回去可以享受特殊权益,像任夫先生说的。
我想这个想头有些妙,一时说不下去,只见任夫先生嫌他的身材不够高似的,狠狠地挺了一挺。
两天过去,吴老先生好了,可是从此以后,太阳虽好,再没见他晒他的手提皮箱。
廊沿前种着两盆石斛,以前几乎见我一回说一回,石斛这东西滋阴,清内热,煎汤喝是最妙的饮料,回去的时候一定要带着走,哪怕多花些脚力,川石斛,在下江是太名贵了,这些话,现在也不再说了。
他改变了不出门的习惯,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春二、三月青羊宫赶花会,四月初八望江楼看放生,有什么应景的名目他都要去看看。
回来就气吁吁的躺在廊下那张竹榻上,见着我或是他儿子,往往说:
“成都确也不错,成都确也不错。
”有时还加上说:
“只是菜吃不惯,吃了足足六个年头还没有惯,样样要加上些花椒面和辣子,还有葱蒜,简直是跟舌头鼻子为难。
门前有挑着树苗卖的,随便讲价讲成了,他老先生买了两株橘树苗。
他叫他儿子种在院子里,他在一旁相度,两株该距离多少远将来才可以各自发展。
种停当了,他坐下来,自言自语道:
“开花,总得七八年,结果,总得十来年吧。
不过没关系,反正有人闻它的香味,吃它的橘子,就是了。
从橘子谈到了四川的果子。
他说除了橘子、广柑、苹果、龙眼以外,其他都不好吃,尤其是枇杷,一层厚皮包着颗核儿,单单忘了长肉。
他说他们家里有两株大枇杷树,每年结上五六担,红毛白沙,个儿有核桃大,甜得胜过冰糖,冰糖没有它那股鲜味。
他说现在是采枇杷的时令了。
他沉默了一会儿,突然朝我说:
“叶先生,古人说到处为家,你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人不比树木,树木生根在地里,移动不得,人当然可以到哪儿住哪儿。
”我迎合着老先生的意思。
“你看,这儿四川这么多的人,打听他们的祖先,都是旁的地方来的。
他们来了,住下了,一样在这儿成立了家室,长养了子孙。
”老先生说。
任夫先生朝我看看,同时擦掉他掌心的土。
吴老先生低下头,喃喃地念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