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6671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语文古诗赏析教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我们都知道,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的诗歌都是可以唱的。

《诗经》305篇,经过孔子“弦歌之”,诗乐合一,每篇皆可入乐歌唱。

用今曲来唱古诗词,把当今乐坛、影视剧中流行的音乐,经过精心选择后,套进古诗词中,反复教唱,可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教学时,对已有曲调的,像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王维的《阳关三叠》……可直接播放歌曲录音。

对未有曲调的诗词,教师可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学生根据对诗的意境、格调的把握,调动自己的音乐素养,选择与之基本相配的曲调,用民歌、通俗歌曲、影视歌曲、儿童歌曲来套曲。

每组选定曲调之后便试唱,试唱成功后,展开诗词歌唱比赛,评出最佳者,让全班学生学唱。

如,有的学生用《我们的田野》的曲谱唱《登金陵凤凰台》,用《XX滩》的曲谱唱《秋浦歌》等。

用今曲来唱古诗词,不仅唱出诗情画意,使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而且通过自己的音乐活动感染了他人,使学生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兴致勃勃,寓教于乐。

3.在绘画中想像诗词情境。

很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极富绘画之美感。

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像,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

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

通过绘画,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

理解,同时更加彰显了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兴趣。

4.在表演中再现诗词情境。

很多古诗词的内容富有生活情趣,蕴含着哲理美。

若引导学生尝试品味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再现诗中的情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一组学生这样表演《赠汪伦》:

两个学生扮演船公,一个学生扮演李白。

李白跳到船上,忽然听到岸上有踏歌的声音。

李白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学生扮演汪伦,两个学生扮演仆人。

他们一边拍着手,一边用脚打着节拍过来了。

李白与汪伦拥抱,李白说:

“兄弟,多保重啊!

”汪伦洒泪说:

“今日相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

”另一组学生这样表演《独坐敬亭山》:

一排学生手牵手高高举起,扮成敬亭山。

一个学生扮演李白,边吟诵诗歌边表演。

吟到“众鸟高飞尽”时,一群学生扮演众鸟展翅飞翔上台,一眨眼就飞得无影无踪了。

吟到“孤云独去闲”时,一个学生扮演孤云独自在飞来飞去。

李白面对着敬亭山,久久地看着,若有所思……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与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三、拓展诗词阅读

阅读教学既要凭借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

通过拓展诗词阅读,使原有阅读内容有所发展,使原有信息量更加丰富,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在更多的古诗词阅读实践中学会鉴赏。

在学完一首古诗词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

1.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

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教师可提问:

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亲人的诗?

学完白居易的《忆江南》后,教师建议学生开一个“春天吟诗会”,把自己最喜欢的诗献给春天。

学生兴致盎然地背起了许多熟悉的关于春天的诗。

同类题材作品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前阅读的古诗词进行系的梳理,沟通了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2.向整篇(部)著作拓展。

如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前面四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然后引导学生去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其他部分。

3.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

如学了王维的《山居秋暝》,问:

“你还知道王维其他的诗作吗?

”这样的设计以点带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使学生学以致用,由此与彼,不局限于一节课、一本书,从而扩大了学生的信息交流,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四、运用诗词写作

语言积累是为了运用,即最终形成读写技能。

不会运用的积累再多,也只能算个“两脚书柜”;

在运用中形成的积累更具深沉厚重。

教师在学生学完古诗词后,可结合古诗词的具体内容,将古诗词进行扩写、改写或创作等。

在扩写、改写、仿写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词的情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加深对优秀诗词的品味,最终使诗词的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1.扩写古诗词。

把古诗词作为写作的对象,限制了儿童选择的范围,解决了儿童写作时的偏题问题。

要扩写的古诗词,先要求学生理解并熟读,使学生在扩写过程中避免出现对古诗词内容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知道古诗词的意义后,把自己的理解用笔写下来,便成了一篇文章。

这样做不仅巩固了阅读古诗词的效果,而且通过写文章,学生对古诗词的印象大为加深。

学生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的过程转化得到了实现。

2.改写古诗词。

古诗词内涵隽永,意味深长。

潜入古诗词,与作者对话,挖掘其深层思想,了解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与相关故事,这是学生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

教师可要求高年级学生根据古诗词内容将其改写成现代文,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3.创作古诗词。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学生学习了古诗词,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学生们痴迷于诗词,个个跃跃欲试。

教师可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自由创作诗词。

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纷纷模仿古诗词书写出自己的诗篇。

诗作虽然不太工整、漂亮,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学生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

【篇二:

小学古诗词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

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教学这首诗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你们在课外都积累了哪些古诗?

学生反馈背诵。

(2)由旧知引入送别诗。

2.指导读诗题,解诗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

生试读课题。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题,想想怎样读比较好?

(2)指名读课题,学生思考:

从课题中读懂了什么?

学生反馈。

教师提醒:

诗题告诉我们是谁送谁到什么地方去?

(3)教师总结,重点强调:

元二:

姓元,在弟兄中排行老二,因此称他为元二。

安西:

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XX库车附近,唐朝时设立在西北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

(4)师指导读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本环节通过学生积累的一系列古诗,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创造学习古诗的氛围。

读清、读懂题目,为后面的理解诗意、品味感悟诗情奠定基础。

(二)初读古诗,掌握大意。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现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01页,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谁来读读阅读提示?

(提醒学生:

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两个生字和几个多音字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诗,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3)指名学生读诗,适时纠正错误读音。

教师相机强调多音字,区别不同意义的多音字的读音,并让学生组词。

(舍、朝等)。

教师指导学生书写“舍”。

要求:

这是教材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大家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人字头的写法。

教师巡视。

(4)学生齐读古诗。

2.学生默读古诗,要求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1)请大家默读古诗,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首诗讲了什么?

提醒学生结合注释。

理解地名时,教师可适时出示从渭城到安西的地图,引导学生体会渭城至安西的路途遥远。

(2)同桌之间先试着说一说。

(3)指名学生说全诗大意。

老师发现学生理解的难点,并适时指导理解难理解的词语。

(如朝雨、轻尘、故人等)

(4)指名学生具体生动地概括诗的大意。

(5)出示背景视频,教师总结诗意并抒情解说,学生回顾古诗大意,体会古诗中朋友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境。

3.学生同桌互读,要求读出感情,注意节奏。

(1)师配乐范读古诗。

(背景音乐:

《阳关三叠》)

(2)学生多种方式读诗,教师指导有感情地读诗。

(学生互读、师生共读、教师范读、指名读)。

(3)学生配乐齐读。

通过自读、指名读、范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能够把诗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在读的基础上,学生交流已读懂的内容,教师适时点拨,从而梳理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情。

(三)创设情境,悟酒中情。

1.过渡:

从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离别时朋友之间的依依不舍,请大家看大屏幕,你们又会有什么感受呢?

出示课件:

从渭城到安西一路上地形地貌变化图片。

2.学生交流、反馈。

3.引导学生感受:

渭城距安西路途遥远,自然环境恶劣,一路上交通不便,元二孤身前往安西,远离朋友,举目无亲,作为朋友,王维心中一定充满牵挂和担忧。

4.出示后两句,教师范读。

此地一别不知何日再相见,因此,在这离别的时刻,王维举起酒杯,脱口而出: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启发学生思考:

这一杯杯的酒中包含着什么?

师生引读后两句。

(板书:

酒。

师:

离别之际的留恋与不舍,都赋予了临别时的这一杯酒,让我们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

前路珍重的关切与牵挂,都凝聚为离别时的瞬间豪爽,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

建功立业的期盼与祝福,都汇成离别时的这杯酒,让我们再次举起酒杯,送别元二,生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