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水库移民易地脱贫工作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860713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期水库移民易地脱贫工作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新时期水库移民易地脱贫工作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新时期水库移民易地脱贫工作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新时期水库移民易地脱贫工作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新时期水库移民易地脱贫工作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时期水库移民易地脱贫工作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

《新时期水库移民易地脱贫工作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期水库移民易地脱贫工作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时期水库移民易地脱贫工作调研报告Word格式.docx

借鉴湘西州部分地区“退人还山”和异地脱贫的成功经验,来探索新时期移民工作的新路子。

  一、实施二次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已势在必行

  湘西州现有大中型水库32座,涉淹8个县市、113个乡镇、587个村、1405个组,共有现状农村移民人口16万人。

大部分水库均在1986年以前修建,受历史因素影响,移民前期补偿标准低,生产生活十分困难。

2007年,全州库区移民人均纯收入为1500元,比全州农民人均收入2250元少了750元,库区绝对贫困人口2万余人,占移民总数的12.5%。

库区移民生产生活现状以及与非移民差距越拉越大的现实告诉我们,对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繁,人口稀少,基础设施投入过大以及后期扶持效果不明显的特困移民实施二次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已是刻不容缓。

  

(一)库区生态环境恶劣,制约移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一是耕地面积小,土地贫瘠。

2006年的统计资料显示,全州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55亩,仅为全州农民人均耕地的50%,其中人均耕地未达到0.5亩的移民有9.16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1亩以下的移民有1.26万人,并且这些耕地多属贫瘠、低产和旱涝灾害频发之地,土地产出不够养家糊口。

凤滩库区古丈县茶叶村马鞍子组系纯移民后靠安置组,全组48户192人,仅有茶叶和桔园35亩和可开垦荒山30亩,人均旱地仅0.3亩,2006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015元。

碗米坡库区保靖县比耳镇亚渔村原来土地肥沃,人均耕地1.8亩,村民生活较为富裕,是远近有名的“女婿村”。

碗米坡电站建成蓄水发电后,全村80%以上的良田沃土被淹没,移民人均耕地不足0.14亩,60%的移民无耕地,移民有手无处做,有劲无处使,生活十分困难。

二是生存环境恶劣,生活极为不便。

州内移民后靠安置者居多。

他们原来生活在河边,土地肥沃,生产方便,但随着大坝建成和水位抬升,这部分移民被迫搬迁到地处偏远且海拔较高的高寒山区,山高坡陡,环境恶劣。

据摸底统计,全州共有26个村、1500多户、7000多移民居住在此类地区。

由于地处边远,饮水难、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用电难和用电贵问题就显得特别突出。

据调查统计,全州库区共有9.4万人饮水难,771个移民小组9.2万人未通公路,25个村未通电或用电贵。

前面提到的马鞍子组,由于组内没有水源,每挑一担水,要走3-4里山路,挑几担水就是一天,而一旦遇上天旱,就只能租用拉砂石的拖拉机到十几公里之外的地方拖水喝,用移民的话说:

“干旱少雨时,我们这里的水比油还贵”。

  

(二)库区自然灾害频繁,威胁着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湘西州库区因受自然因素和水库蓄水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地质灾害频发。

目前,全州共有13个移民村、560多户、2300多人居住在地质灾害隐患严重的地带。

凤滩库区永顺县镇溪乡、古丈县高峰乡镇溪村93户移民至今仍居住在滑坡体上,4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保障。

五强溪库区泸溪县五里洲村原系泸溪县重要的商品粮和蔬菜生产基地,全村876户2586人,其中80%以上是移民。

该村四面环水,自1994年五强溪水库关闸蓄水发电以来连续6年遭受洪水袭击,特别是1996年“7·

13”洪灾致使水位超过五里洲最高高程3.1米,洪水给全村带来了灭顶之灾。

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生活苦不堪言。

  (三)库区文教事业落后,阻碍着移民的就地持续发展。

2004年全州库情统计显示,库区1.2万多名适龄儿童上学困难或面临失学,移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8年,文盲、半文盲占30%以上。

457个移民村没有医务室,645个移民村没有通有线电视或电话。

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这些移民普遍不易接受新生事物,农业实用技术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生产方式没有根本性改变。

加之地处偏远,交通极为不便,村民与外界的交往甚少。

有的村民一辈子没有走出过山门,也不会说汉话。

这次,我们调研组来到凤凰县长潭岗库区椿木坪村四组,因当地移民不懂汉话,和他们的简单交流也只能通过当地干部翻译才得以进行。

调研中,有基层干部对我们说:

“移民越不接受教育,所住的地方也就越穷,搬到哪里都摆不脱穷根,只有让孩子上学了,有文化了,才是真正把移民从贫苦中‘搬迁’出来。

  (四)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增加了后期扶持工作难度。

移民安置点多处在偏远山区,移民分散居住,建设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发展文教卫等社会事业难度大、成本高、管理难,投资效益低。

尽管十年来,全州库区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高达2亿多元,但由于运行成本高,管理不到位,许多工程已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很多工程因受地质灾害影响,毁了再建,建了又毁,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投入效益低下。

吉首市河溪库区铁岩村移民分散居住在水库四周山坡上,全村主要经济收入来自生姜、西瓜种植和网箱养鱼。

由于村里至今还没有通公路,一到收获季节,生姜、西瓜的外运就成了老大难问题。

先是靠肩挑背扛搬出村,再租用船只和汽车转运外销,这样不仅增加了运输环节和运输成本,更重要的是错过了销售时机,造成大量农产品积压甚至腐烂变质,进而影响移民的增产增收。

凤滩库区古丈县罗依溪镇、高峰乡10个村6500多移民分散居住在酉水河畔的崇山峻岭中,外出的唯一通道就是一条水路。

遇到电站低水位运行期间,船只搁浅,淤泥堆积,移民就无法出山,生产生活极为不便。

要解决这十个村的通村通寨公路问题,古丈县交通部门的同志给我们算了一笔帐,预计投资2个多亿,摊到每个移民头上,人均投资3万多元。

这么大的投资,不仅资金无法落实,算起效益帐来,也是划不来的。

不如把这部分人口搬迁到条件较好的地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使这部分移民彻底脱离恶劣的生存环境,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实施二次搬迁,实现异地脱贫已时机成熟。

  

(一)国家异地脱贫政策明确。

2003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决定》提出,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要积极稳妥地进行生态移民和异地扶贫;

2004年6月24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湘西地区开发的决定》提出:

“研究制定生态移民规划,对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寨的贫困户和自然保护核心区内的居民,实施搬迁,异地脱贫。

”2005年,州委、州政府结合湘西州的实际,总结多年来退耕还林和扶贫开发实践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退人还山”战略。

这一系列理论和政策的出台,为在库区实施二次搬迁、实现异地脱贫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提供了扎实的政策依据。

  

(二)移民二次搬迁愿望强烈。

州委、州政府组织专题调研时发放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

自然条件恶劣的村寨85%以上的村民要求搬迁,自然灾害频繁的村寨98%的村民强烈要求搬迁,这表明对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移民实施有计划的二次搬迁和易地安置,实现异地脱贫的群众基础已经成熟。

如古丈县罗依溪镇茶叶村马鞍子组移民多次上书州县两级人民政府和移民部门,并集体赴省城上访,要求政府帮助他们二次搬迁,为此,他们还拒绝了移民部门和建整扶贫工作队提出的投资40多万元架设输水管道的规划。

  (三)实践证明二次搬迁可行。

国家对库区移民实行后期扶持,是满足库区贫困移民群众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为了让广大移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而湘西州已有群众自发成功搬迁,说明了二次搬迁,异地脱贫是库区贫困移民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可行的。

2002年至2003年,凤凰县长潭岗库区都里乡椿木坪村四、五组29户一期后靠移民,追寻着10年前外迁安置同胞的足迹,克服重重困难,自力举家二次搬迁到边贸重镇阿拉营镇阿拉和教场村,在那里租田耕种,拖板车、打临工、做生意谋生。

搬迁四年来,尽管他们的生活还赶不上当地群众和前期迁入的同乡,但他们用自已辛勤的劳动开创了另外一番新天地。

现阿拉村6组村民唐廷章兄弟,原居住在椿木坪村4组,2002年搬迁前,全家15人,以5亩“雷公田”和河里捞鱼虾为生,人均年纯收入不足500元。

2002年,他们变卖了祖业(一栋不足3000元的土房子),搬迁到阿拉村,兄弟俩在移民部门的帮助下,学会了食用菌栽培技术,短短四年时间,就发展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食用菌栽培大户,仅此一项,家庭年收入就达到了25000多元,再加上3个小孩在温州打工,每年寄回资金可达20000余元,全家一年总收入达到了45000元,人均年纯收入接近3000元,是搬迁前的6倍。

教场村5组的吴元江,原居住在椿木坪村5组,全家8口人,搬迁前所有家当加起来不足5000元,自发搬迁到集镇后,靠加工扫帚闯出了一条致富路,2006年就实现家庭纯收入20000元,如今,一家8口住在宽敞明亮的砖瓦房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这样的搬迁成功典范,还有凤滩库区古丈县罗依溪镇茶叶村马鞍子组的“大撮”和“二撮”兄弟。

10年前,他们自发从山上搬到山下,在公路沿线租房安家落户,并利用集镇和交通优势开起了鲜鱼馆,如今,这两兄弟早已成为古丈县库区有名的百万富翁和纳税大户。

  三、实施二次搬迁,实现异地脱贫的对策与建议

  在湘西州库区实施移民二次搬迁,异地扶持脱贫工程,要坚持“群众自愿、就近安置、量力而行、适当补助”的原则进行,为抓紧抓好这项工作,特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一)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整合部门资源,出台配套政策。

贯彻实施国务院17号文件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组织领导得力,部门配合到位的县市,往往工作成效显著,遗留问题少,工作进度快。

因此,要搞好移民二次搬迁工作,州里和有移民二次搬迁任务的县市人民政府都要成立高规格的领导小组,发改委、财政、扶贫、建设、林业、农业、水利、民政、教育、劳动、科技、电力、卫生、移民、国土、工商、税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统筹安排下,有项目资金来源的,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能、各计其功”的原则,实行捆绑使用;

具体在实施移民二次搬迁工程时,可以把林业部门的退耕还林资金、发改委和扶贫部门的易地扶贫资金、民政部门的危房改造资金及移民部门的后期扶持资金组合起来,打捆使用,这样资金有保障,工作也就好开展。

能出台政策的,要尽可能地出台配套优惠政策。

比如,对搬迁到城镇安家落户且从事二、三产业的移民,可以参照国家给予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优惠办法,在税费方面给予减免;

对确无生产资料且无生产能力的移民,可以纳入农村低保范畴,做到应保尽保。

  

(二)要抓紧时间摸清底子,认真做好规划。

首先要在贯彻实施国务院国发[2006]17号文件和对移民人口进行登记造册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特困(指绝对贫困人口)和居住在生产生活环境恶劣、地质灾害频发地区的移民人数进行摸底调查,因地制宜做好搬迁规划,打好基础。

二次搬迁的确定、搬迁的程序和组织、奖励扶持政策的确定、搬迁后的跟踪管理都要事先进行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