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Word格式.doc
《论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Word格式.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人格障碍的概念
人格异常,即人格障碍的心理学问题,在心理学界做过很多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内容涉及人格异常的种类划分,产生的原因和有效的治疗方法等等。
在这些问题上,不同流派的心理学者由于研究取向上得不同,在对人格异常进行解释和划分时就有很大的差异。
现在人们对心理异常(psychologicaldisorder)的定义主要是依据美国精神卫生协会(1994)所给的界定,即心理异常是个体所表现出得一种痛苦的行为或经验,这种行为或经历导致个体痛苦的程度加深或功能完全丧失,甚至死亡等。
心理异常包括很多方面,包括思维异常、情绪异常和人格异常等。
人格异常(personalitydisorder)则是指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持久的经验和行为模式,这种经验和行为模式与他所处文化期望的经验和行为有很大的差异(larsen&
buss,2002,p.569)。
可以使用人格特质判断个体是否具有人格异常。
人格障碍,也被称为人格异常、变态人格等,是一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发展内在不协调的状态。
对环境无法适应,或者适应不良,明显影响到正常的社交和其它职业活动,且自身感到痛苦。
主要体现人格结构和其他组成部分在均衡发展上产生的障碍,但思维活动属正常范围。
因此可有与现实状况不相协调的情绪爆发,导致行为粗野,乃至违反社会道德,超越法律约束,触犯刑律。
具有人格障碍的人既不疯癫,也无智力缺陷,但他们的人格存在缺陷,比如情绪不稳定、不近人情、性格怪癖、人际关系不适应,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等等。
二、人格障碍者犯罪的特点
一般而言,人格障碍者的智能良好,各方面与正常人一样,但同时,他们并不能如正常人一样始终用理智驾驭自己的行为,并合乎情理的处理日常事务。
甚至有时在很少诱因或偶然机动驱使下就可以实施后果严重的犯罪行为。
受其人格障碍病理作用的影响,相对常态心里犯罪而言,人格障碍者犯罪就显现出以下的特点:
第一,就作案动机而言,人格变态者多受偶然机动,情感冲动所驱使,作案前较少预谋或没有预谋,作案情节离奇怪诞,难以用常理解释,作案手法极为隐蔽。
而正常人犯罪则相反,总是经过走密集化和长期预谋、充分准备,自认为有把握时才实施犯罪。
第二,从作案目的看,人格变态者作案目的不明显,往往自顾眼前,不顾结果,动机目的短浅。
如“偷窃狂”只是为了从偷窃中获得乐趣,对是否获得财物的大小或者多少则是次要的。
第三,人格障碍者作案手段残忍,不计后果,但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既害人又害己。
被抓获后一般不逃避罪行,供认不讳。
而一般人犯罪,即使是实行犯也会有简单的保护措施,抓获后千方百计为自己开脱,少有如实供述的。
第四,人格障碍者作案多为攻击性、爆发性犯罪。
由于病理性的猜疑,极易进行保护性的伤害、凶杀、毁物、纵火等危害性较大的犯罪行为,作案手段残忍,胆大妄为,不顾后果。
第五,犯罪活动一般单独进行(除性变态两三人互为犯罪对象外),共同违法犯罪极少发生。
由于人格障碍行为倾向及其顽固,常进行过持续性犯罪,行为习惯难以纠正。
即使一再加刑或多次被判刑改造,也不能接受教训。
第六,人格障碍者犯罪,虽然经多次打击很难改变没有的人在拘留所的审讯过程中,或宣判后尚未押送到改造单位时,就已旧病复发,一犯再犯,即使一加再加或多次被判刑改造,他们也不能接受教训,很难矫治。
三、人格障碍者犯罪的成因分析
关于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精神分析学家主张,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厂商,在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个案中,这些创伤可能是性或躯体上的侵犯或者失去双亲庇护,加上处于暴力、吸毒环境。
脑扫描技术显示,暴力犯罪者大脑的额叶较正常人活性下降。
在一次对谋杀犯的调查中发现,75%的人其与控制攻击性有关的额叶的新陈代谢活动降低。
有一些研究显示,5-色胺水平的降低与冲动型和攻击性行为有关。
毫无疑问,征途其他心理障碍一样,人格障碍的形成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既与遗传因素有关,也与后天环境有关;
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社会方面的原因。
在这些成因中,关键是要找出那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与特定的因素想联系,以便在治疗中对症下药。
1.生物遗传因素
很显然,人格障碍类似于许多人共有的人格特征,因此,它主要是一个程度问题而不是类型问题。
各种人格障碍有不同的遗传率,所有这些都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人作为最复杂、最高级的有机体,其行为的根本原因在于基因的遗传,在本文中指其祖先遗传的基因导致其具有产生病态人格即人格障碍的潜在可能性,并不是指病态人格者遗传了其先祖的病态人格。
在人格障碍者的生物遗传因素中,另一个起到重要中用的就是染色体异常。
根据美国犯罪学家伦纳德d.塞维特兹在《性犯罪研究》一书中描述,对性染色体异常与行为异常论述道,“xyy”型性染色体者为“超强男性”又叫“超雄性综合症”。
此种特殊有机体无法适应社会所提供的各种环境,往往会被社会所排斥和歧视,心理受到伤害,形成病态人格,容易成为凶杀,强奸等暴力犯罪的实施者。
相关的研究调查表明,每1000人中就有1人事染色体异常者,且多为男性,这种染色体异常者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6倍。
另外人体内分泌紊乱也可导致情绪异常,荷尔蒙分泌过度旺盛从而导致病态人格。
人体是由器官、荷尔蒙、化学分子等成分相互联系所组成的复杂有机体,人体的部分缺陷将会引起另一部分的不足,或者相互关联的缺陷组合而安生异常的行为。
另外也包括疾病或脑瘤、脑部肌肉抽搐等原因导致脑组织异变,而形成心理病态人格,大脑的神经中枢是脑部最主要抑制行为的机构,如果其一旦受到外部损伤或者有先天的疾病,则缺乏抑制内心冲动的能力,而使情绪不稳定、侵犯性与反社会的性格,极易形成心理病态人格。
因此,病态人格的形成与生物遗传具有相关联性。
2.心理因素
人格障碍者多数是从童年时期或者青春期开始形成的,在这两个时期中,人的胜利发育突飞猛进,而心理发展却相对缓慢。
心理学研究认为,幼儿在三岁以内缺乏与母亲接触的机会,或在3岁以内有一段时间(3个月内)完全被隔离,或在幼儿期频繁的更换乳母等鹅绒早起母爱被剥夺情形,就会形成缺乏感情的性格,成年后对社会很冷淡,有些人表现出青少年时期受爱挑衅,易冲动和反社会性。
在段时期内,人的心理发展,人格形成既不稳定也不健全,如果受到外界刺激,诸如母爱的缺失,家庭的破裂,或家庭内部的虐待和物质生活的刺激,胜利上的缺陷,社会生活的不如意,心理极易受到伤害,从而产生自卑易于等不健康情绪,使人具有自卑。
孤独、仇恨、厌世等倾向,严重影响心理的健康发展。
精神医学家门认为人格障碍者的发展失去了平衡,而外界的各种刺激又足以使其内心存在心理的冲突,从而导致其行为上的异常,最终导致了病态人格的形成。
3.社会家庭因素
人格障碍者作为社会的个体,与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和学习在这个社会之中,无一例外的都要承受来自社会带给个体不同的压力和诸多不利的社会因素的影响。
在家庭中,人格障碍者承受早期失去父母和感情的剥夺,造成家庭气氛恶劣,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表明,这类人在这样感情不睦,父母失和的环境下会成为反社会人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其次,父母的管教不一致,或者家庭互动及父母行为的错误也容易导致病态人格的出现,父母的打罚会使得子女借用说谎或其他方法来逃避责罚,无法获得正面的人生方向,或者由于父母过度对子女的溺爱使之贪图享乐,不能获得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导引从而形成反社会人格的行为形态。
家庭之中,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如何正确导引子女获得正面积极的人生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对每个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社会对每个人的影响,社会环境如政治环境、经济黄精、文化环境、家庭环境及个人生存环境、生存转台等。
具体来说。
竞争失利、工作失误,婚姻失败、家庭劈裂、疾病以及各种精神的打击都有可能扭曲人的心理发展,从而导致人的情绪异常,最终引起病态人格。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人格障碍是个体的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唯物辩证注意的观点来分析,个体的生物和心理因素是导致人格障碍的内因,而社会因素则是其外因,是其形成的土壤和催化剂。
人格障碍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引起变化的结果。
要想对人格障碍者进行矫治,当然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着手,从而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人格障碍的犯罪者找到真正的解救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威主编.罪犯心理学[m].北京:
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09,7
[2]罗大华主编.犯罪心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1
[3]陈少华编著.新编人格心理学[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4
[4]张文,刘艳红,甘逸群.人格刑法导论[m].北京:
法律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李娟,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硕士研究生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