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件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难点: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
教学方法
1.教法:
探究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2.学法:
探究学习、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师生互动学习。
教学工具
漫画、案例、趣闻、多媒体、课件及相关图片等。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预习成果、地图引入:
学生课前进行小组合作,选择济南雾霾的天气图片。
引导探究:
现实生活中,日益严重的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有哪些?
一、臭氧层破坏
(本部分内容简单易学,采用教师展示资料引导为主的方式,快速完成学习)
资料展示:
1.大堡礁附近的虹鳟鱼患上了皮肤癌
2.科学家研究发现紫外线与皮肤癌的发病率有直接关系
推导结论:
皮肤癌的元凶----紫外线过量照射-----太阳辐射中含有紫外线----臭氧层吸收紫外线---臭氧层遭到了破坏。
基础回顾:
1.臭氧层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的哪一层?
2.臭氧层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3.臭氧层究竟是怎样被破坏的?
4.臭氧层破坏有什么影响?
展示臭氧层破坏的危害和原因
图,师生归纳:
原因、分布、危害(内容略)
二、全球气候变暖
活动探究:
奔跑吧兄弟!
在教室内放置6张任务卡,每张任务卡都有与该问题相关的资料。
根据每张卡的内容,找到该环境问题是什么,其原因与危害有哪些
任务卡一:
据气候中心的统计显示,2014/2015年冬季平均气温为1.2℃,较常年偏高1.1℃,为1951年以来同期第5位高值,为2007年以来的最高温度。
与气温偏高相伴的是冬季三个月降水偏少。
据气候中心的统计显示,2014年12月到2015年2月平均降水量为23.6毫米,较常年偏少13.2%。
阅读以上文字,思考暖冬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疾病燃料空气污染)
任务卡二:
根据济南市水利局数据,趵突泉水位在3月24日正式跌破27.60米的红色警戒线,为27.49米。
这也是趵突泉在2010年后首次跌破红色警戒线。
与此同时,黑虎泉水位27.52米,接近停喷线,也创新低。
预测今年趵突泉停喷的可能性占到了90%。
阅读以上文字,找出趵突泉水位下降的直接原因,并推测其背后深层次原因。
(干旱,全球变暖)
任务卡三:
阅读课本P81页图4-1-3,指出近30年来,全球气温与二氧化碳浓度的关系,指出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引发哪些问题?
(温室效应)
任务卡四
引发温室效应的气体还有哪些?
推测其来源是什么?
(二氧化碳。
燃烧CH4养殖业,反刍动物的排泄气体)
任务卡五:
读课本P81页图4-1-4,指出历史上海平面的变化有什么特点,阅读P82页“阅读”部分的文字,说说你理解的冰期与间冰期?
(冰期海平面低间冰期海平面高,海平面的高低与全球温度正相关)
任务卡六:
你们组的任务是仔细思考前五组的分析结果,指出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直接间接),危害,以及你能想到的治理措施。
(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开发新能源。
保护森林,植树种草,加强国际合作等)
师生互动归纳:
全球变暖的原因:
自然原因为本:
地球气候的冷暖交替;
人为原因加剧:
燃烧矿物燃料、破坏森林,致使二氧化碳增多,强烈吸收地面的红外线辐射。
展示图表,感受危害:
温室效应后果图、冰川消融对比图等
全球变暖的危害:
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
加剧风暴潮和洪涝;
海水倒灌;
影响各地降水、农业生产、生物
多样性及全人类健康。
全班交流:
日常生活中,我们能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而减缓全球变暖做些什么?
学生回答:
绿色出行,植树造林,节约能源等
三、酸雨
任务升级。
限时点开6张任务卡,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该环境问题,并归纳总结原因、危害以及措施
资料准备:
有关大气污染的来源,2014年全年雾霾统计次数,酸雨的危害,世界三大酸雨污染区等。
学生随机点开任务卡,阅读资料,分析问题。
教学反思
1.教学目标的落实。
本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以及学生已经具备的环境知识,制订了合理的教学目标,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进行落实。
2.教学方法与教学行为的运用。
本教学设计注重体现新课程理念,落实课程目标,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有了教法的保证,学生的学法得到了相应的落实,课堂突出了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生生互动学习、师生互动学习的特点。
学法的开放性使得课堂出现意外问题的可能性增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对各种问题有充分的准备,教学中才可随时采用探究式等教学方式进行师生共同处理探究,甚至如果时间不允许或有争议的话,还可以把该问题拓展至课外去进行探究。
以探究式为主体的教学方式的应用,增加了生生、师生互动的机会。
小组讨论全体参与、全班交流和辩论、开放性的教学方式等也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以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学情分析】_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_地理_高一__
一、高二地理必修二学情分析
1.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衔接整合能力较弱——关键原因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在完成自然地理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必修二人文地理的最后一章,是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知识的整合。
对于学生本书属于必修中的人文地理的学习部分,有了高一上学期自然地理知识的铺垫,这一部分的内容学习起来相对理论和知识性要求会降低,但是与实践的联系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求有所增加。
2.对地理学科的特点了解不够,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客观原因
尽管高一上学期系统的学习了自然地理的相关知识,有了自然地理知识的铺垫以及必修二前三章掌握了人口的增长和合理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的知识。
但要真正领会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以及文理知识的交叉性等特点还需一个过程。
许多学生心目中的地理还是停留在讲述地名、物产加数字的水平上,缺乏良好的地理学习方法
3.地理学习的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主体原因
学生进入高中后,往往在各种因素的引导下,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地理是一门副课的错误思想。
由于现实的高考科目设置导向,部分学生刚入高中,就把自己的奋斗目标和爱好志趣定位在理科上,从而在潜意识中产生学地理简直是在“浪费”时间,这些学生没有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内在需要,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4.老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客体原因
地理新教材是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指导下编写的,具有时代性和超前性,特别是强调了生活中的地理和学习的实用性,符合当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要求。
很多老师使用了多年的老教材,对老教材有解不开的情结,习惯了旧的教学方式,现在仍然普遍采用以感知、理解教材为主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教学,严重忽视学生个性发展。
学生感到老师的教学空洞、乏味,久而久之产生了对地理学习的抑制情绪,影响了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和非智力因素的调动。
二、教学应对措施
1.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教学的活动化
地理必修二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活动式、探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
老师要充分用好地理教材中的“活动”范例。
2.要加强老师自身的专业修炼,强化地理教学能力
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自己则要有“一池活水”。
“活水”从何而来?
关键是要找到“水源”。
地理老师除了要具备专任老师的共性素质外,还要在地理学科能力方面加强修炼:
一是运用地理图表教学的能力,包括具备速绘、设计地理略图、板画及编绘常见的地理教学挂图的能力;
二是运用、制作地理直观教具和课件的能力,即会制作常见地理模型、标本,制作地理幻灯片,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知识,能进行常规操作,并能制作课件;
三是关注社会热点,多渠道获取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四是指导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
老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到身边的自然界,到社会生产、生活领域去读“无字书”。
3.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做到教学知识体系的系统化
针对学生难以整体把握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整合这一现象,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对难点不能要求学生一步到位,而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放慢速度,让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呈螺旋式上升。
【效果分析】_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_地理_高一__
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落脚点,一切教学手段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最终的目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和方式、方法的选择都要先问自己一声:
这样做的效果会怎样?
要紧紧围绕有效和高效这一核心要求来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
当然这里所说的效果是一个综合性的教学效果,内容即包括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又包括基本技能的训练效果,同时也包括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道德情感的教育等。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
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能只看少数尖子学生,大多数中下学生同样也是知识的接受体,从他们身上更能体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高低。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潜力得到很大限度的挖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
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与学的气氛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教材分析】_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_地理_高一__
一、本章节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中图版地理教材必修二的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可以说这章内容凝聚着地理学教育以及研究的归宿或者最终愿望,是实现最终意义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人类对于地理环境的探索,包括地理专业的学习和研究都是为了更好的在地球上生存和更好的发展,而这一节恰恰是这个内容的总括,所以対于这一节内容一定要让同学们自己来领悟,必须经历从无到有的学习过程。
本书属于必修中的人文地理的学习部分,有了高一上学期自然地理知识的铺垫,这一部分的内容学习起来相对理论和知识性要求会降低,但是与实践的联系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要求有所增加。
在本书的前三章学习了人口的增长和合理容量,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从人类的生产活动过渡到与其相伴的环境问题还是很容易被接受的,并且自然的过渡,有利于学生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前三章所讲的内容所产生的结果以及解决的方式,所以学习和教育的任务比较重要。
本节是本章的第一节,是问题的提出的重要环节,本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直接影响到后面两节的研究原因和解决对策的学习。
本节介绍的是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之后的两节分别介绍了人地关系的思想的历史演变和通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本章内容以环境与发展为线索,讲述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以及基本的解决方式都在这一节有着简单的介绍,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后面内容学习的前提。
二、环境问题的类型、成因及影响分析
1.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