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4546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Word下载.docx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Word下载.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法针灸行针补泄运气行气手法Word下载.docx

9:

烧山火

10:

提气法

11:

透天凉

12:

阳中隐阴

13:

阴中隐阳

14:

运气法

15:

子午捣臼  1:

白虎摇头  [概述]  白虎摇头法是由提插、捻转结合直立针身而摇的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二法,以后《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称为“赤凤摇头”。

本法是根据操作时提插、捻转、摇针,犹似老虎(赤凤)摇头之状而命名。

《金针赋》中所论“退方进园”,明·

汪机认为是左右捻转,“提针而运之”的意思。

《医学入门》提出“龙为气,虎为血”,认为青龙摆尾可行气,白虎摇头可行血;

《针灸大成》明确指出“青龙摆尾手法,补;

赤凤摇头手法,泻”。

说明两者虽属“飞经走气”畴,但有行气、行血补泻之不同作用。

  [操作方法]  将针捻入,并用中指拨动针体使针左右摇头,再予上提,同时进行摇振,有如用手摇铃一般。

  [临床应用]  本法有清热泻火、祛风化痰等作用。

临床应用于高热烦躁、神昏癫狂、痉挛项强等实证热证。

  [注意事项]  本法多在穴位深层操作,针体宜保持直立,动作宜均匀自然、左右对称。

  2:

苍龟探穴  [概述]  苍龟探穴法是以徐疾补法与针向行气法组成的手法。

始见于《金针赋》,亦为“飞经走气”法之一,以后《针灸问对》、《医学入门》有所发展。

所谓“苍龟探穴”,是以本法操作犹如乌龟入土探穴,四方钻剔而命名。

  [操作方法]  直刺进针,得气后,自穴位深层(地部)一次退至穴位浅层(天部),以手指板倒针身,依先上后下,自左而右的次序斜刺进针,更换针尖方向,向每一方针刺,均由浅入深,分三部徐徐而进,待针刺得到新的感应,则一次退至浅层,然后改换方向,依上法再刺。

  [临床应用]  本法有疏通经络、推行经气的作用。

结合“三进一退”的徐疾补法,兼有补虚作用,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病证。

  [注意事项]  本法可用于未出现针感之时,亦可用于得气以后,一般宜在肌肉丰厚的部位操作、头面、颈项、胸背等肌肉菲薄处及有脏器、大血管等处不宜施此手法。

  3:

赤凤迎源  [概述]  赤凤迎源法由呼吸、捻转、提插、行气等法组成,因其操作类似凤凰展翅飞旋之状而命名。

本法首载于《金针赋》,系“飞经走气”之最后一法。

之后,在《针灸问对》、《医学入门》等书籍中对其具体操作及作用特点都有进一步的阐明和发展。

  [操作方法]  进针后,先刺入穴位深层(即地部),再提至穴位浅层(天部)。

待针下得气,针体摇动时,即插针至穴位中层(人部),然后用边提插边捻转之法。

具体操作法为,大幅度的提插捻转,一捻一放,两指展开,行飞法行气,如凤凰展翅之状,并可结合呼吸,病在上则吸气而右转提针,病在下则呼而左转插针。

  [临床应用]  本法主要用手催气、行气、守气,保持针刺感应,疏通经络气血,古人认为以行络脉气为主。

因本法的进退操作是先深后浅,符合徐疾泻法,故兼泻实作用。

本法主要用于各种疼痛症候,如四肢关节痹痛等。

  [注意事项]  本法提插时,必须在浅层(天部)获得针刺感应后,才能插至人部;

在捻转行飞法时,宜用拇、食指边提插、边捻转,每捻一次,离针柄一次,要以气裹针,插而不入,提而不动,捻而不转为宜。

  4:

留气法  [概述]  留气法又称流气法,是徐疾、提插、九六补泻的组合。

始见于《金针赋》,以后,高武、汪机、继洲等明代医家予以充实和发展。

  [操作方法]  凡用针之时,先刺入穴位7分左右中,行纯阳之数,紧按慢提9数(或27、49次),若气至,便将针直插至1寸中,微伸提之,却退至原处,若未得气,依前法再行。

  [临床应用]  本法用于补气助阳,行血散瘀,治疗因气血瘀阻所致症瘕积聚。

  [注意事项]  掌握针刺先七后三的分层深浅,先刺入7分,得气后再直插至1寸处,也就是先补阳,后泻阴的原则。

  5:

龙虎交战  [概述]  龙虎交战法是通过左右反复交替捻转用于镇痛的手法。

龙,指左转,为补;

虎,指右转,为泻。

左转、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为“交战”。

龙虎交战法,始见于《金针赋》,以后,《针灸问对》、《针灸大成》又有所发展。

一般都以先向左捻转9次,后向右捻转6次为操作方法。

也有以青龙摆尾,白虎摇头手法相结合,由捻转、提插、九六组成而分层进行补泻。

  [操作方法]  一、进针至适当深度,待得气以后,先以拇指向左转(行龙)9次,使九阳数足;

再以拇指向后右转(行虎)6次,使六阴数足,此为先补后泻。

欲先泻后补,则先右转,后左转,然后反复交替。

  二、可先天部施青龙摆尾,左盘右转,按而添之,三提九按,令九阳数足。

再予地部行白虎摇头,右盘左转,提而抽之,三按六提,令六阴数足。

  上述二法任选一种。

  [临床应用]  本法可疏通经络气血,以住疼移痛。

临床多用于各种疼痛,如风寒痹症,胃火牙痛、胃痛等,也用于疟疾的寒热往来之证。

  [注意事项]  本法是在九六、提插、捻转、青龙摆尾、白虎摇头等手法的基础上综合而成,注意要点可参照有关手法。

  6:

龙虎升降  [概述]  龙虎升降又名龙虎升腾法,是以捻转、提插补泻手法与行气法相结合的针刺手法。

为明代针灸医家所创,《针灸聚英》有“龙虎飞腾歌”,然术式不详。

《针灸问对》与《针灸大成》中具体操作有所不同。

汪机所述,系提插、九六补泻与盘法的结合;

继洲所述则是医生左右拇指交替捻针,结合提插的方法。

  [操作方法]  可分二法,分述如下:

  一、先进针至天部,持针向左捻转一圈,指力偏重于拇指,乘势按针至人部。

复将针向左捻转一圈,指力偏重于食指,乘势将针慢提至天部。

随用中指扶住针身,复按至人部,如此反复施行9次,行青龙纯阳之数,引天部阳气深入,是为龙降。

然后插针至地部,左转捻针1圈,右转捻针1圈,乘势紧提至人部,慢按至地部,如此反复施行6次,合白虎纯阴之数,以引地部阴气外出,是为虎升。

  二、医者以左右手交替运针,右手拇指向前,捻针左转;

左手拇指向前,捻针右转,一左一右,两手并用,同时可下按上提。

  [临床应用]  第一种方法可调和阴阳,疏通经气,补泻兼泻,临床应用于治疗疼痛痒麻等营卫虚实不调病症;

第二种方法,主要用于行气,以利经气运行,气至病所。

可据症情,任选一种。

  [注意事项]  本法多在腹部施术,操作时需注意针刺深度和角度。

  7:

纳气法  [概述]  纳气法是运气法的深化,是提插补泻手法与针刺方向、吸气、插针等行气法的结果。

在《金针赋》中始有载述,《针灸问对》、《针灸聚英》又有发展,《针灸大成》称为“中气法”。

认为此法能除积聚之症。

  [操作方法]  根据症候虚实不同,或用紧按慢提而行九阳之数;

或用慢按紧提而行六阴之数。

得气后,即卧倒针身,针尖指向病所,使针感向病所放散。

同时,令病人吸气,催送经气上行,待气至病所,立即扶针直插,复向下纳,使上行之气不复后退。

稍待片刻,可继续施行。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疏通气血、消除积聚,治疗症瘕积聚等病症。

  [注意事项]  必需在掌握运气法的基础上进行操作。

待气至病所后,再扶针直插下纳。

  8:

青龙摆尾  [概述]  青龙摆尾法是以针尖方向行气为主,并结合摇针行气,九六补法组成的复式手法。

在《金针赋》中列为“飞经走气”第一法。

《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称“苍龙摆尾”。

本法是以操作时拨摇针柄,犹似龙尾摆动状而命名,明代各家操作方法基本相同,所区别者,只是在操作次数与应用上有异。

  [操作方法]  进针得气以后,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按倒针身,以针尖指向病所,执住针柄不进不退,向左右(在45度角以)或前后慢慢拨动,往返拨针如扶船舵之状,然后将针缓缓拔出,急闭针孔。

  (图例)  [临床应用]  本法有温通气血、推动经气运行的作用。

临床多用于症瘕积聚、瘿瘤瘰疬、关节痹痛等病证。

  [注意事项]  本法一般在穴位浅部操作,左右拨动针柄,均匀自然,幅度不可忽大忽小,速度不可忽快忽慢。

  9:

烧山火  [概述]  烧山火手法,是较常应用的复式手法。

由徐疾、提插、九六、捻转、呼吸、开阖等法组合而成。

《素问·

针解》篇说:

“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

金·

窦汉卿《针经指南》载有取热感的针法。

《标幽赋》则以“推进搓,随济左而补暖”为热补手法的要点。

明·

徐凤《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始列“烧山火”之名,并述其操作方法与主治围。

因其叙述尚不够详细,后世医家各执一端。

根据《金针赋》烧山火应分三部(天、人、地)进行操作,每部紧按慢提,同时配合捻转补法,待针下热至后出针,并急按针孔。

汪机指出烧山火“令天气入,地气出”。

这里,所谓天气即是阳气,地气指体寒气而言。

继洲认为“夫实者,气入也……以阳生于外,故入。

”说明要达到阳气入,充满腠理的目的,就需从阳(外)引阴(),将天部所生的阳气逐层引入地部,则阳胜于阴,而阳气自回,热感自生。

对于各家理论,宜综合分析,不必拘泥。

  [操作方法]  令患者自然口呼鼻吸,然后:

1、随其呼气,用单指押手法将针进至天部(腧穴深度的上1/3处);

2、紧按慢提9次,按针时以右手拇指向前捻转,以催其气至(如针下沉紧,则轻提1~2分,轻微回转以解除滞针);

3、进至人部(腧穴深度的中1/3处),施术方法同天部;

4、再进针至地部(腧穴深度的下1/3处),施术方法同天部,如针感强者即有热感;

5、得热感后可将针由地部一次提到天部,稍停针随其吸气缓慢把针拔出,左手急按针孔。

从天部、人部、地部分层进针,再从地部一次提针至天部的全过程,称为1度。

倘无热生,可将针从地部提至天部,继续按上述方法施术,至热感产生。

  [临床应用]  本法一般用于沉寒痼冷,命门火衰,脏腑经络元气不足之证。

如中风脱症、瘫痪麻痹,寒湿痹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阳萎偏坠,五更泄泻等,亦可用于外感风寒。

  [注意事项]  一、一般用于肌肉丰厚的穴位,四肢末梢和头部穴位不宜使用。

  二、刺激强度应根据病人针感反应的耐受程度来决定。

  三、如在天部或人部操作时,病人皮肤发热或出汗,或针穴附近,甚至全身有热感时,即不必继续操作。

  四、施术应适可而止,不可强求热感。

一般而言,三度操作即可停止,如无热感则宜留针10~15分钟,往往可出现热感,提高疗效。

  五、每次操作刺激量较大,操作时间不宜太长。

  六、病人注意力应集中,细心体会针感,但医者不宜予以暗示。

  七、施术必须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否则不易成功。

  八、切实掌握进针、退针的层次和提插的幅度,要求层次分明,提插均匀,必须分清紧慢,不能模糊。

  九、手法熟练者,可不利用呼吸和九数操作,仅以提插为主,只有在针感不明显,或不得气时,才配合捻转等法。

  十、热感往往在酸胀感的基础上产生。

出现部位因人而异,或先在施术处产生,以后扩散到全身;

或先出现在施术腧穴的肢端,而后沿经延至全身;

或先出现于对侧,逐渐波及另一侧。

  10:

提气法  [概述]  提气法是由提插、捻转、提针等法结合的手法。

始见于《针灸聚英》之“提气法歌”,《针灸大成》则载有具体的操作方法,指出:

“提气法,提针从阴微捻提,冷麻之症一时除”。

  [操作方法]  将针刺入人部,紧提慢按,行六阴数(6、18、64次不等,可根据针下气至情况决定泻法次数),待得气后,左右捻针,同时将针轻轻上提至天部,使经气隆至。

  [临床应用]  本法用法祛邪扶正、疏导经气,专治顽麻冷痹。

  [注意事项]  本法一般在人部施术,操作时,动作宜缓和,用力宜均匀。

同时,不论行提插泻法或补法。

均宜在人部上下1~2分围进行。

  11:

透天凉  [概述]  透天凉手法,是较常用的复式手法,由徐疾、提插、捻转、呼吸、九六、开阖等法组合而成。

“满而泻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窦汉卿《针经指南》有取凉感的针法。

《标幽赋》则有“动退空歇,迎夺右而泻凉”关于凉泻手法的论述。

徐凤《针灸大全》所载《金针赋》首先提出“透天凉”的名称,与烧山火手法并列对待。

其基本要点是“先深后浅”,“慢按紧提”,行六阴之数,以及配合呼吸动作。

根据《金针赋》透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