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初中生因恐惧情绪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842865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58.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例初中生因恐惧情绪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一例初中生因恐惧情绪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一例初中生因恐惧情绪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一例初中生因恐惧情绪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一例初中生因恐惧情绪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例初中生因恐惧情绪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Word格式.docx

《一例初中生因恐惧情绪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例初中生因恐惧情绪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Word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例初中生因恐惧情绪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Word格式.docx

学校

摘要:

根据临床资料的分析,本案例的求助者初三女生小朵因恐惧上学被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咨询师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与求助者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采用合理情绪疗法以消除其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为核心,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朵的适应不良情绪和行为,经过6次门诊咨询,解除了求助者对学校的恐惧,咨询效果明显。

关键词:

严重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系统脱敏法

一、来访者一般情况(一般人口学资料)

一般情况:

小朵(化名),女,16岁,初三学生,家中老大,下有一弟弟,相隔年龄较大,与父母同住。

父母均为下岗职工,做生意,经详细询问、调查,父母无人格障碍和其它神经症性障碍,家族无精神疾病历史。

家庭状况:

父母多年前从农村老家来到焦作,做些生意。

学习记录:

从小努力上进,学习成绩一直都不错。

社会交际:

平时人际交往少,不愿过多交往。

兴趣爱好:

喜欢看书、思考问题

以往病史:

从小身体健康,但近二个多月来入睡困难,心情烦躁,到医院检查,各项生理指标均正常,无既往病史及家族遗传史。

二、来访者要求咨询的问题

如何改善恐惧情绪,不再害怕上学,恢复正常的学校生活?

三、咨询师对问题过程的描述

1、问题简述:

二个多月前因急着买老师要求买的资料需要钱,但爸爸妈妈又不在家,于是她便从妈妈的包里拿走了一百元钱准备晚上再告诉妈妈,下午妈妈进货发现钱少了,很生气,便直接找到学校当着老师的面质问是不是小朵拿的,当时小朵告诉妈妈准备晚上回家再告诉妈妈的,但是妈妈根本不相信,严厉地批评了她。

她和妈妈的对话被离教室门较近的几个同学听到了,于是关于她“偷拿”家里钱的事便在同学

父母因为想要男孩,在生了我之后将我留在老家和奶奶一起生活,他们到城市做些小生意,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了小弟弟,父母对弟弟特别宠爱,要啥买啥,但是对我却不像对弟弟那样亲。

奶奶最疼爱我,我一心要好好学习,一方面报答奶奶,另一方面给自己争气,证明给父母看我很优秀。

在老家上到初二被父母转到焦作来上学,可能是我是从农村转来的吧,刚来时我感觉这里的同学有些看不起我,可是我更加努力学习,我要证明给他们看,农村的孩子一点都不比城市的孩子差。

因为我的学习成绩一直都很优秀,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印象都还不错。

2、一般现状的自我描述:

近二个多月来,我很害怕上学,只要一想到上学,一想到见到老师同学我就会心慌、恐惧,情绪低落,晚上睡不着觉,心里很烦,什么事都不想干,不愿见到亲朋好友,为此我感到很苦恼和痛苦,我想恢复到以前,过正常的学校生活。

五、咨询问题的归类或诊断

1、对是否精神障碍的基本判断

按照郭念峰提出来的病与非病的三原则:

该求助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障碍。

2、心理问题的归类或诊断

本案例为由较大生活事件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属于心理学分类层面的情绪问题。

诊断依据:

求助者的内心受到较强烈的现实刺激(母亲质问,同学嘲笑),内心冲突具有现实意义,具有道德色彩,初期反应较为强烈,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二个多月,已经出现了泛化、影响社会功能,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所以考虑诊断为由较大生活事件引起的严重心理问题。

鉴别诊断:

(1)排除精神障碍。

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该求助者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统一,精神活动内在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主动求医,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障碍。

(2)排除抑郁症:

求助者没有抑郁症的“三低症状”,也没有抑郁症诊断标准的其他症状。

虽然有情绪低落的表现,但不是病理性的。

因此,可以排除抑郁症。

(3)排除神经症:

由于该求助者内心冲突与现实处境相连,涉及公认的重要生活事件,有明显道德性质,属于常形冲突,因此可以排除神经症。

求助者虽然有情绪焦虑的表现,但没有明显的植物神经系统障碍和运动性不安等症状,其情绪强度也达不到焦虑症的症状,而是属于正常的焦虑情绪反应,因此,可以排除焦虑症。

求助者的害怕情绪确实因为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受到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引起,但求助者并没有完全回避学校,所以,可排除恐惧症。

(4)根据求助者的现实刺激、反应程度、持续时间、是否泛化和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排除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诊断:

根据求助者的内心受到较强烈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具有现实意义,具有道德色彩,心理问题持续时间为二个多月,已经出现了泛化、影响社会功能,且没有器质性病变作基础,所以考虑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

3、对情绪状态的归纳;

严重程度分级;

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

主要症状:

近二个多月来入睡困难,心情烦躁,对上学恐惧担忧。

严重程度:

中等恐惧程度,自己无法摆脱

对社会功能的影响程度:

中度影响,求助者学习效率下降,生活受到影响。

4、心理测查结果

介绍量表的使用方法。

心理测验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验结果:

躯体化2.2,人际敏感2.7,抑郁2.5,焦虑2.8,恐怖2.9。

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明显高于常模。

SAS:

56(标准分),提示有轻度抑郁。

SDS:

58(标准分),提示有轻度焦虑。

心理测验结果支持本诊断。

六、咨询师对问题的归因分析(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层面)

1、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生物学因素:

求助者女性,16岁。

各项生理生化指标都属正常,不存在疾病和心理问题之间的因果关系。

考虑到求助者的年龄,求助者正处在青春期,对他们来说,学习挫折问题是他们面临的比较大的现实问题。

2、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社会因素:

(1)家庭教育:

求助者从小没有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存在爱的缺失。

加上父母对弟弟的偏爱,让她从心灵上感到缺少正常的家庭温暖。

(2)社会交往:

在成长过程中性格敏感,追求完美,骨子里有着过于自尊和自卑的因素,环境的变化加重了她的这些心理,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和现实的刺激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3、引发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心理学因素:

(1)错误的认知:

认为父母亲根本不爱他,同学们看不起她,一旦母亲使她在老师同学面前丢面子,感觉更加自卑恐惧,糟糕透顶。

(2)错误评价:

担心上学后无法面对老师同学,再次遭到同学们的议论嘲笑。

(3)情绪方面的原因:

母亲当众责问,被同学议论嘲笑,失去自尊一直困扰着自己。

七、咨询方案与知情同意

(一)咨询目标: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以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

减轻小朵对上课和面对同学的惧怕,缓解不良害怕情绪。

2、最终目标:

在达到上述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最终改变其错误认知,重建正确的认知模式,树立自信,促进求助者心理健康和发展,达到人格完善。

(二)所依据的理论和拟采用的技术(或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

合理情绪疗法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A.Ellis)于20世纪50年代首创的一种心理治疗理论和方法,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辩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

这种理论强调情绪的来源是个体的想法和观念,个体可以通过改变这些因素来改变情绪。

该理论认为,使人们难过和痛苦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情的不正确解释和评价。

事情本身无所谓好坏,但当人们赋予它自己的偏好、欲望和评价时,便有可能产生各种无谓的烦恼和困扰。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理论主要是ABC理论,在ABC理论模式中,A是指诱发性事件;

B是指个体在遇到诱发事件之后相应而生的信念,即他对这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

C是指特定情景下,个体的情绪反映及行为结果。

通常人们认为,人的情绪的行为反应是直接由诱发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

ABC理论指出,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而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理解B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

这些非理性观念有三个主要特征:

绝对化要求、过分化概括、糟糕至极。

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人性观认为人既是理性的,也是非理性的。

持非理性观念的人们一旦陷入严重的情绪困扰状态中,往往难以自拔。

这就需要用合理情绪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加以治疗。

(三)、拟实施的步骤(或程序):

咨询过程大致分为:

1、心理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一阶段:

诊断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共2次

第一次主要是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了解求助者基本情况,收集相关资料。

主要内容是:

填写咨询登记表,了解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介绍双方责任、权利、义务,做90项症状清单(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测验。

在这个过程中,咨询师成功地取得求助者的信任,和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第二次:

主要是确定主要问题共同协商咨询目标;

介绍心理咨询方法和相关情况。

并让求助者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

(1)具体找出自己不合理的思维方式是什么?

(2)找出这种想法有什么证据?

第二阶段:

心理帮助阶段,共3次(第3、4、5次咨询)

第三次:

巩固咨询效果;

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改变不良认知,求助者应对自己的问题负责。

第四次:

进一步寻找求助者心理问题发生的认识根源。

第五次:

主要是巩固咨询效果;

使求助者认识到这些不合理的信念是不现实的,不合逻辑的,是没有根据的,学会以合理的信念取代不合理的信念。

第三阶段:

结束与巩固阶段,共1次(第6次咨询)

第六次主要是巩固咨询效果,帮助求助者学会用理性思维方式思维。

(四)知情同意,说明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与求助者协商并共同遵守咨询双方各自特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五)咨询的次数与时间安排: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

(六)咨询费用:

本校在校生免费。

八、咨询效果评估

(一)求助者主观感受:

上学时不再感到害怕了。

(二)爸爸妈妈的评价:

能够主动去上学了。

(三)社会功能状态:

老师同学反映,小朵能够进行正常的师生及同学之间的交往,能够象以前一样上课,并主动回答老师的提问。

性格比以前开朗了许多。

(四)咨询后心理测验结果

SCL-90:

总分149,阳性项目数36个,各因子分在常模范围。

焦虑自评量表SAS:

粗分38分,标准分48,提示没有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SDS:

粗分36分,标准分45,提示没有抑郁。

咨询前后二次心理测验结果比较:

症状明显减轻。

(五)咨询师的评价: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的,消除了小朵对上学的恐怖,改变了其过分自尊和自卑的认知模式,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九、总结

(一)需改进和需肯定的方面

在本案例咨询的过程中,咨询师对求助者能观察细致、认识到位,从浅到深逐步分析问题。

及时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设计的咨询方案合理。

保证了咨询活动的顺利进行。

需要不断加强咨询师具备良好的感悟能力、分析能力和阐释能力。

(二)经验总结。

在本案例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小朵进行了六次面谈咨询,并与其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取得了小朵及其父母的信任,因此在咨询中得到小朵及其父母很好的配合,全面地掌握了小朵的情况。

她的上学恐惧心理是因其认知上存在的错误观念所致,咨询师针对求助者的成长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具体情况,在咨询过程中应用合理情绪疗法、认知疗法帮助小朵调整认识观念,从而改变了小朵的负性情绪。

并采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小朵对上学的恐惧情绪和行为,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