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文档格式.docx
《《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教学实录及评析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基础:
阅读课以读为主。
在预习的基础上,针对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课伊始,安排自读书环节,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读书的收获与疑惑。
2、以学定教,确定导读导练的重点:
在自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并梳理归纳疑问,然后从学生的疑问入手导读课文,读、思、议、练贯穿其中。
体现“学由疑开始”“以学定教”,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注重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发表带有个人情感认识的见解,重视体现训练过程:
如讲解“众星拱月”一词,用以图示词的手法,由部分到整体,由形象到抽象,展示由生疑到释疑的训练过程。
4、适当补充课外资料,在运用信息中释疑、解疑,提高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5、创造不同目的、不同方式的读书活动,做到以读导情,以议悟情,以情激情,让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语感能力得以培养,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1课,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生:
我知道圆明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毁灭了。
你读哪段知道的?
我是读课文第三段知道的。
那么读了其他各段,你还知道了什么呢?
生甲:
我知道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那里收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
生乙:
我知道圆明园由三座园组成,那里景观很美。
生丙:
我还知道圆明园在北京西北郊。
看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
现在,老师请大家再读读课文,在这课书中,你还有哪些没读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自由读,开始吧!
(学生速读课文。
“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
你不懂这个词的意思,是吧老师在这儿打个问号。
一会儿我们一起看,你就明白了。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这个问题提得好,看得出你是个爱思考的孩子。
为什么称圆明园是“瑰宝”“精华”?
这两个词的意思你懂吗?
“瑰宝”就是特别珍贵的东西;
“精华”是最重要最好的部分。
谢谢你告诉大家这两个词的意思。
为什么称圆明园是“瑰宝”“精华”让我们在学习课文中弄懂,好吗?
(生点头说“好”。
生丁:
在圆明园中游览为什么会有“在幻想的境界中”的感受?
生戊:
英法联军为什么要烧毁圆明园?
从大家提出的问题看得出来,你们认真读书了,也动脑思考了。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解决这些问题。
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问难。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梳理后,确定教学重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再学完这些问题,这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了旧的课堂结构。
舍得花时间,不图形式,不走过场,使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服务。
这是一种观念的更新。
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我们还得从它当年的布局看起。
谁愿意朗读第2自然段,请大家听读思考,“众星拱月”的“月”指什么“星”指什么?
(生朗读。
“月”是指圆明园。
确切地说呢!
圆明三园。
“星”呢!
“星”是指那些小园。
你们同意吗?
(生齐:
同意。
圆明园的布局到底是什么样,让我们一起看图(用电脑投影,指图)左边的园子是圆明园,右边的是长春园,下边的是万春园。
这三个园子组合在一起就是……(生齐:
圆明三园)。
看,这就是众星拱月的什么(生齐:
月)再看,这十几座小园就是什么?
星。
“众星拱月”懂了吗?
(手指一学生)这个问题是你提的吧说说看。
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围在圆明三园的周围。
讲得真好!
你不光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真不简单。
那么“拱”是什么意思呢?
环绕。
在释疑过程中,教师突出语言文字的理解训练,精心设计,匠心独运,前后联系,浑然一体,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首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确“众星拱月”中的“星”和“月”在本课各指什么,然后出示精心设计的图像,让学生从形象上感知“众星拱月”到底什么样,当学生已从感性上对这个词语有所了解后,教师再让刚才提出不懂“众星拱月”这个词语的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
当学生说出“众星拱月”就是许多星星围绕着月亮时,教师又在水到渠成的情况下,指导学生理解“拱”在这词语中的意思,最后,让学生联系课文明确“众星拱月”在本课指的是什么围绕什么。
显然,这样的指导,深入浅出,化难为易,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点拨作用。
圆明园不光布局独特,那里还有众多的景观。
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请各学习小组讨论讨论这段分几层都写了什么?
我分3层。
第1、2句是第一层,写圆明园的景况很多;
第3、4句是第二层,介绍几个景观;
最后一句是第三层,写游览时的感受。
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第一层是第1句,概括地写园内景观;
第二层是第2~5句,具体地讲园中的景点;
第3层是最后一句,写作者游园的感受。
第一位同学分得正确,作者介绍景观是先概括后具体地写的。
你们明白了吗?
明白了。
让我们齐读第一层第一句话,看看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齐读。
我能体会到园内景观多。
你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从“有…也有”看出来的。
他从并列分句中体会到景观的多,你们再读读这句话,看看还能体会到什么。
(生自由阅读。
我体会到圆明园内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
各有怎样的特点呢具体说说。
“金碧辉煌”是说建筑物光彩夺目,异常华丽。
这是殿堂的特点。
“玲珑剔透”是说小巧玲珑,结构奇妙。
这是亭台楼阁的特点。
“买卖街”热闹非凡,“山乡村野”显得十分幽静。
你们看,他眼睛多亮!
一看就知道他特善于思索。
圆明园的景观各有各的特点,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
板书:
风格各异。
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各自的特点呢请你注意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
(范读)我朗读得怎么样?
老师的朗读声调有高有低,语气有轻有重,速度有快有慢。
哪高,哪低哪重,哪轻?
“金碧辉煌”“玲珑剔透”两个词,老师读的语气有轻有重,突出了景观各自的特点。
老师读“买卖街”一句时,语速快,而且声调高。
读“山乡村野”一句的时候,声调低缓。
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是为突出景观各自的特点。
老师用语速的快慢和声调的高低来突出景观不同的特点,大家都听得出来,你们真会听!
那么,你们也来读一读吧!
(学生自由读。
之后,师生齐读这句话。
“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山乡村野。
”这个长句子是全篇课文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它概括地写出了圆明园景观风格各异的特点,说明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因此,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说出句子的涵义。
教师的范读,是指导学生读书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及读后谈话(请学生说说老师读得好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读)具体地指导学生朗读。
这样的阅读教学,抓住了关键,具有启发性、训练性,从读前和读后的不同效果可以明显地看出,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叶圣陶语),从而接受思想美和语言美的陶冶。
在第2层中,作者具体地介绍了哪几个景点呢快速浏览,然后告诉大家。
(学生浏览课文。
有“平湖秋月”“雷峰夕照”“安澜园”“狮子林”“蓬莱瑶台”“武陵春色”“西洋景观”。
“平湖秋月”是哪儿的名胜?
杭州。
谁去过杭州给大家讲讲平湖秋月的景色。
“平湖秋月”最美时在八月十五的夜晚,西湖的水面非常平静,皎洁的明月倒映在平静的水面,景色非常迷人。
到底是去过的,讲得真不错!
(映投影图画)不光你觉得那儿美,乾隆皇帝也沉迷其中,所以让工匠们把它仿造在圆明园内。
课前大家查阅了有关的资料,“安澜园”有知道的吗?
“安澜园”在海宁,是座私家花园。
传说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住在那儿,可见那里的景色十分迷人。
(映投影图画。
园中除了这些仿照各地名胜而建的景点外,还有根据诗画中的意境而建成的景点(映图)。
看,这处景点叫“蓬莱瑶台”,是根据唐代大画家李思训在《仙山楼阁》中的画意而建造的。
谁知道“蓬莱”“瑶台”是什么地方?
是神话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看,这里烟波浩淼,水天一色,有没有仙境的感觉(生齐:
有)现在我们乘着小舟,沿着瀑瀑流动的桃花溪,将要前往的另一个景点就是武陵春色。
这是根据晋代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艺术境界而建成的。
(映图)看,漫山遍野盛开着粉红色的桃花,小巧精致的房屋隐蔽在山坳之中,人们在此过着快乐无忧的生活。
这就是人们想象中的“世外桃源”。
蓬莱也好,武陵也罢,现实生活中有吗?
没有。
那人们是根据什么建造的呢?
人们是根据想象建成的。
体会得好!
作者说“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中”,你们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因为园内有现实生活中根本找不到的景观,那些景物完全是人们根据想象而建成的,所以会有“置身幻想境界中”这样的感受。
古代劳动人民多么了不起,他们具有非凡的想象力、创造力。
在长春园中,还有一组充满异国情调的建筑,这就是西洋楼(出图)。
圆明园我们先游到这儿。
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大家,园内是不是就这几个景点呢?
不是。
你从哪儿看出的?
“天南海北”是说园内景观多,我从这个词语中看出来的。
“等”字也说明园内的景点还有很多很多。
大家真会读书,真是字字入心了。
那么,园中到底有多少个景点呢有知道的吗
有100多个景点,我是从课外书中看到的。
真会学习!
课外的知识帮了忙!
1964年,叶圣陶先生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
“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今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
”曹老师的教学出色地体现了叶先生的这一思想。
“园中的很多景物都是仿照……还有西洋景观。
”这四句话中介绍的景观有七处之多。
如果逐处景观地讲解,不但费时较多,学生还会产生厌烦之意,因为有几处景观是他们看过的。
教师认识到了这种情况,于是启发两名学生描述平湖秋月和安澜园的景色。
这样做,既节省了时间,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对蓬莱瑶台和武陵春色这两种学生十分陌生的景观,教师则利用投影图画,以精美的语言描述其秀美,之后又用启发式的提问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