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说课稿Word下载.doc
《晚风说课稿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晚风说课稿Word下载.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三)教学方式方法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温故而知新、启发、对比、范唱、范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在观察、总结、听辨、模仿等活动过程中逐步掌握6/8拍的含义和
强弱规律,以便于学生们更好的感受、理解、表现音乐,从而提高他们的合唱表现欲望,能够运用和谐均衡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技术准备1自制的ppt歌篇
2自制的《晚风》不同声部的伴奏音响3自制的有关俄罗斯的人土风情的短片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音乐中描绘的自然界的美丽晚景,体会“音乐与自然”的人文性,激发学生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体验、分析的过程,总结并掌握6/8拍的含义及强弱规律。
通过模仿、合作的过程,提高歌唱二声部歌曲的表现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1、感受、体验6/8拍特点
2、能够运用优美、连贯的声音表现歌曲并做到二声部的和谐与声音的统一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播放《小白船》的音乐引导学生听辨音乐的节拍,并鼓励学生用动作表示强弱规律。
设问:
《小白船》这首歌曲是几拍子的?
强弱规律是什么?
这一环节的计意图主要是温故而知新,通过对3/4拍特点的复习来为学习新知识6/8拍做好铺垫。
第二环节从拍号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播放歌曲。
同学们看这首名叫《晚风》的俄罗斯歌曲是几拍子的?
凭借你的经验你能说说这个拍子的含义吗?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它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
边听音乐边模仿老师拍击6/8拍的强弱规律,(可做一些声势训练)你能总结出6/8拍的强弱规律到底是什么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听辨、模唱音乐,体验6/8拍的特点,总结出6/8拍的强弱规律。
并初步感受歌曲的静谧情绪和合唱的演唱形式。
第三环节学习歌曲的两个声部、解决遇到的问题。
在这一环节里学生们有可能会遇到弱起小节和换气问题。
为了能够帮助学生们及时解决弱起小节和换气问题,我设计了
活动一:
教师范唱歌曲高声部旋律、引导学生们边打拍边轻声跟唱,通过听、唱,结合歌篇发现弱起小节和换气记号,并解决弱起小节和换气问题。
设问1:
同学们仔细观察歌篇中出现的换气记号,它们有什么规律吗?
都标在了每个小节的第几拍之后?
你能用手打着拍子,试着在第五拍后面换气吗?
设问2:
歌曲的第一小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小节?
这个弱起小节出现在第几拍上?
所以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用手打着拍子,心里默数5下,和刚才一样,然后轻轻换气,唱出八分音符的5。
活动二:
教师弹奏歌曲低声部旋律、学生边打拍边轻声跟唱活动三:
学生分组分乐句用竖笛分别吹奏高、低两个声部的旋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还积极引导学生们在感受歌曲旋律美的基础上运用连贯柔美的声音表现歌曲的旋律。
第三环节的设计意图主要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们逐步掌握歌曲两个声部旋律的同时,引导学生对比歌曲的旋律、体验歌曲的旋律美。
第四环节就是解决教学的难点部分——引导学生们能够将两个声部运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合在一起。
解决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们在模仿、合作、综合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力求做到更好。
方法一:
老师和学生一起唱高声部,放低声部音乐或老师和学生一起唱低声部,放高声部音乐
方法二:
老师唱高声部,学生唱低声部或老师唱低声部,学生唱高声部方法三:
学生分2组,一组唱高声部,另一组唱低声部
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这样反复的练习,使学生们渐渐的能够在唱准自己声部的同时去听辨另外一个声部,逐步提高二声部的合唱能力,并感受到和声的艺术魅力。
第五环节是填加歌词演唱,引导学生们运用优美、连贯的声音更进一步的体验《晚风》的意境,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在这一环节里我设计了让学生们利用高位置的声音轻声朗诵歌词,来理解歌词内容及其主题思想,便于他们在演唱时把握感情表达的分寸。
第六环节是拓展部分,主要是让学生们在《晚风》的旋律中了解一些有关俄罗斯的人土风情,拓展学生的视野。
其实对唱好合唱来说,有一个好的“音乐的耳朵”是非常重要的。
合唱讲究的是一个整体的合作,只有相互地倾听,求得准确和谐,才能保证合唱的成功。
同时合唱时的音准务求准确,这样才能在大家的努力下,共同创造出优美动听的和声,所以每个人对自己所发出的声音,要做到“心”里有数,而这种感觉的建立,有很大一部分依赖于“音乐的耳朵”,要唱得好,首先要听得好。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听,听录音、听教师范唱、听琴弹奏、听学生唱,在多听中培养自己音乐的耳朵。
六、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
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
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对于学生的评价和自评安排在课后。
(二)评价量规评分表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教学设计特点的说明着重于创新性,可以和自己以往的教学设计比较,也可以和他人的教学设计比较。
篇幅在300—500字之间。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肤浅认识,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谢谢大家。
篇二:
牧童说课稿
小学五年级古诗《牧童》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古诗《牧童》。
孔子曰:
“不学诗,无以言。
”学习古诗,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丰富学生的语言,发展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
今天我将以浅薄而又真诚的见解,谈谈我对《牧童》这一课的教学构想。
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预期和反思”这六个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
本组教材是以童年为专题来编排教学内容的。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所作,吕岩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吕洞宾。
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
草场、月夜、笛声、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我们的心灵感到宁静。
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
生动的表现了牧童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目标和学生的学情,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中华语言的精妙。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诗通俗易懂,所以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同时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二、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还不能深刻地体会到。
虽然本节课学生只能经过二十分钟的预习,而且手中无任何工具书,但因为本诗字面上的意思比较浅显,所以在课上,我淡化了对诗意的讲解,直指重难点。
从今天的课堂来看,学生抓关键词语的能力还不够,品词析句能力也有些欠缺。
三、说教法和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
”教学本首诗,我重点运用“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与音乐来创设学生乐于接受,能走进其间的意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多向互动的情境中阅读、感悟、表达与创新。
此外,我还采用了“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在下面的教学过程中将作详细阐述。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音乐引入,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了一首悠扬的笛子独奏《小放牛》,让学生欣赏。
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并由以前学过的古诗《所见》引出课题《牧童》,并板书。
这样的安排,简洁明快,不但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又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一种笛声所特有的美感,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三读古诗,品味意境
歌是唱出来的,诗是诵出来。
诗只有用心朗诵,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
在此,我采用了“诵读法”,设计了三“读”环节:
1、一读字正腔圆
学生初读本首诗时,我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重点读写“蓑”字,突破读写的难点。
2、二读抑扬顿挫
在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
诗歌更讲究节奏,读诗要读出它的抑扬顿挫,读出它的变化,才能读出它的美。
3、三读诗中意境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练读,学生大多已能熟读古诗,并初步感知古诗大意。
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读——品读古诗。
我鼓励学生,不仅要读懂诗意,还要想象画面。
“三”读古诗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的主体地位。
用不同形式的读,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读出层次,读出诗韵,读出诗情。
(三)抓重点词,悟诗中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抓住重点词语感悟诗中情境。
1、抓住“铺”,想象画面;
品味“弄”,感受情趣;
想象“卧”,感悟形象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诗中一个“横”字、一个“弄”字、一个“卧”字,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
在品读第一二句诗时,我抓住一个“铺”字,引导学生感受原野的碧绿、茂盛,有一个学生感受到草原的平坦,可以说是超出我预期的课堂生成的意外之喜;
聚焦一个“弄”字,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学习乐器的经历换位思考,感受牧童弄笛的轻松、自在;
品味数词“六七里”“三四声”,感受原野的辽阔和笛声的悠长。
学生在品味这些关键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意趣,用心灵捕捉了诗的意象和境界,慢慢地将古诗读胖读厚了。
在这个环节中,我还通过对字词的品析,自然无痕地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
而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又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入理解。
感悟意境和感情朗读可谓是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第三四句诗意思比较浅显,加上配有课文插图,学生感悟画面不是难点。
我从“卧”字切入,引导学生思考:
牧童会怎么卧?
他为什么不脱蓑衣就“卧”?
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