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年味Word格式.doc
《消失的年味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消失的年味Word格式.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其实年味变淡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
过年时当人感觉幸福,年味就很浓;
否则,年味就淡。
随着经济发展,物质水平迅速提高,生活明显改善,过去逢年过节才有的衣服、食物、礼物、零花钱在每日都可信手得到。
缺少了这种企盼,每天都像过年,自然人们就不再重视,心不慕兮美不存。
经济发展不仅使物质丰富,更带来社会格局的变化。
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加大的生存压力,宗族家庭观念的淡化,人口流动的频繁等,都使每个人都无暇自顾,那么人情、亲情的地位日渐衰微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本以拢聚人心为目的的节日,也就自然提不起人们的兴趣了,情不至兮心茫然。
其实,这类作文并不难写。
将已有现象整合分类,从中取出共同原因,就其一点或两点,写成记叙文或议论文,加上自己的精巧构思、个性的语言和适当的拓展联想,还是比较容易出彩的。
另外,写作文时要注意按着已有信息“顺竿爬”,材料已经定在年味消失层面,所以就不要再写当前还有浓浓的味道了。
【范文赏析】
新年降温
1116边天宇
新年准时到来,炫烂夺目的烟花在黑夜上空向人们播撒着热情,各式各样的春联给人们带来一片欢乐祥和。
和以前一样,人们虽然依然守着过去的传统:
采办年货、贴对联、挂灯笼……但我们已经依稀感觉到新年越来越冷,年味淡了,不只是因为今年过年下得这场小雪。
我总感觉,“年”文化在物欲世界里迷失,渐行渐远。
现在春节是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人们才有可能回家团圆,但是这种喜庆的氛围在今天却变得索然无味,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正在走向荒芜?
春节,它不只是一个节日,它更是中华民族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不该渐渐流失。
物欲的强光刺得人眼睛发涩,精神上的匮乏又让我们鼻息间愈发的清淡,正如一顿大餐变成了饭后的甜点,零食成了主菜。
没有文化的日子让人成了金钱的俘虏,欲望的仆人。
所以,我们要保护我们骨子里那新年文化的余焰,不熄灭,不降温。
新年有时候被当作商家拉拢顾客的契机,大条幅地宣传着;
新年有时候被当作旅游团队吸引客流的黄金时段,被吹捧为这是增进全家感情,愉悦身心的放松时间……
春节的内涵不该只这么肤浅,它不只是彼此“礼”尚往来,以物质来替代情感。
它是一家人盼望了一年的团圆,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总有你的家人期盼着你回来;
春节是对未来的憧憬,无论你年少还是年长,人生总得有个盼头……
也许商家的过热吹捧使“年”变成了购物节,但我们要做的是用我们的温暖与期望重新赋予这个最传统节日深层内涵。
我们应该从互联网中回到现实的交流中,从枯燥乏味的短信拜年中重拾我们当年真诚的友谊,从忙碌的工作中回到温馨的大家庭里。
我们这样做,正是将“年”慢慢升温,传承我们骨子里的中华传统文化。
千年传承使春节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十分高,正如中华文化在民族魂中的地位一样,没有一个民族没有它的文化,文化降温是一个民族衰败的征兆。
春节不应只变成“购物节”,而要我们在今天向它注入我们的亲情、期盼和文化。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
春节不降温!
文化不降温!
【教师简析】
作者开门见山点明“年味淡了”这一现象,进而对春节定义进行把握,即春节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然而为什么年味变淡了呢?
作者就其一点进行了剖析:
人们太过于追求物质生活,而商家恰好抓住消费者这一心理,将春节变为了购物节。
原因分析可以说独辟蹊径。
面对年“年味变淡”现象,作者提出了建议,重新赋予春节传统内涵,引人深思。
结尾有呼吁性。
迷失
1111李艾琳
火红的灯笼依旧高悬,穿云的炮竹依旧轰响,但人们的脸上,却少了往日过年时的满面红光。
年味就在这群发拜年短信,机械式问好的年代,渐渐消失,渐渐消失……
消失的年味,是人们感情的迷失。
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高层建筑雨后春笋般林立。
人们的距离近了,感情却疏远了。
两扇防盗门,一个猫眼,隔开了两颗温热的心。
连邻居尚不熟悉,更不用说距离更远的人了。
所以以前家家户户热热闹闹,互问新年好的场景鲜见了,老少街坊齐心协力,装扮家园的氛围消失了。
人们的感情渐渐迷失,心慢慢筑起了铁墙。
消失的年味,是人们传统的迷失。
非要国家下令清明端午放假才能想起传统节日吗?
非要央视播出《我们的节日》才能重拾那悠久的历史吗?
圣诞节、情人节人们忙得不亦乐乎,送巧克力送玫瑰,甚至都记得12月24晚上在床边挂一只长袜。
但,我们的节日呢?
粽叶飘香的端午、糯米融情的元宵呢?
这些却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渐行渐远。
传统的迷失,我们失掉了春节过大年的热情,失掉了众人团坐的温暖。
消失的年味,是人们物欲的迷失。
红包越来越鼓,精神世界却越来越荒芜。
我们拼尽全力挣得了金钱、香车、别墅,却没有了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与闲适。
没有了“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心气。
物欲横流,我们迷离在这样的世界,忘掉了最初的追求,失掉了古人所谓的“本心”。
所以过大年之时,自然没有单纯的欣喜和憧憬。
这个世界发展很快,昨日的高端产品,今日就“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不停地奔跑企图跟上他的脚步。
但身子跑了,心却停留在原地,失去了本心,于是我们迷失了。
所以我们有必要驻足等一下心,好让温情还在,传统还在,自我还在,消失的民族节日还在……
本文开头列举年味消失的现象,中间从三个角度重点剖析年味消失的原因,结尾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由表及里,分析透彻,结构严谨,是一篇很规范的议论文。
本文语言流畅,不拖泥带水,一些诗句引用得恰到好处,这一点值得大家学习。
另外,作者在分析的过程中对比、反问等手法的运用更引人深思。
总之,不论是在结构、语言还是手法上都是有可借鉴之处,希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哭泣的年兽
1103谢晓雨
“年是一只可怕的动物,每到……”随着弟弟绘声绘色的讲起,我的思绪也渐渐飘远。
“只有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年才被允许来到凡间。
”所以,这就是每年腊月三十人们会放鞭炮的原因吗?
为了下走年兽,也为了庆祝一年的结束和新的一年的开始。
可是,每到过年,家里放鞭炮的任务都是爸爸完成,例行公事一般,其他人呆在家里各自干各自的事爸爸放鞭炮回来也仅仅意味着我们要放下手机、电脑,关掉电视——去吃饭。
“后来,人们便形成了新年第一天早早起来的风俗。
”听到这里我忽然冷笑了一声,却着实把自己吓了一跳。
早起?
说实话,作为学生的我们在校时每一天都要比大年初一那天在校时的每一天都要比大年初一那天起得早,难得的寒假,反而个个都要躺在床上耍会儿赖。
年,倒不如睡眠来得实在。
父母们更是如此,辛苦了一年,放年假又要做家务。
昨天妈妈还大发感慨:
“过年就是把攒了一年的家务一块做完。
”这么辛苦,让他们如何在过年那天凌晨四五点就起床?
“人们往往会在这几天置办各种各样美味的食物。
”就算不是过年,平时大大小小的超市里样样齐全。
人们动辄“出去吃”。
当食物失去了其应有的诱惑力,年,也就变得没滋没味了。
“后来,年兽再没有到过凡间,年就逐渐变成了人们庆祝一年的收获和期盼来年幸福的节日。
”我眼前似乎浮现出年兽一点点走远,只留下一个孤单的背影,它无声的哭着,洒下一滴滴泪水,渐行渐远,直至不见。
期盼幸福的人们,得到了他们想要的幸福。
生活富足,百姓和乐。
但是,习惯了美好生活的我们却很难再因为“过年”而感到极大的幸福。
人总是这样,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被珍惜。
而过年反而给人们带来了忙碌,疲惫。
我们累了,疲于过年。
“我讲完了。
”
“嗯,这个故事是谁讲给你的?
“幼儿园的树上写的。
“哦。
“姐,什么时候过年啊?
“明天。
本文可取之处有三。
其一,草蛇灰线,虽为小品之作,亦甚备匠心。
其二,款款而道,平实而不乏深意。
其三,画龙点睛,收笔处而文意毕现。
年味消逝,何故?
1108靳秋红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那千门万户一同辞旧迎新的场面,那新桃换旧符的喜悦,那爆竹声声中心底的激动,为什么越来越远了?
为什么曾经举国为之欢腾的年的味道越来越淡了?
为什么心底有的悸动越来越模糊了?
原因当然很多,但我认为要点有三:
日子越来越好,美食诱惑越来越小。
想来以前农民百姓家里都很贫穷,或是因为徭役或是因为战争,总之,整日的粗茶淡饭使他们尤其是小孩子,很渴望过年。
那时,过年就韵味着有一顿大餐,即使条件不好的家庭也会倾其所有,在这几天里大吃一番、热闹一番。
现在则不同,日日鸡鸭鱼肉,使得过年对孩子们再没了那么大的诱惑。
因而没了桌上争抢欢笑的热闹场面。
家越分越小,人越来越少。
“以前我们一个院里十几家,百十来户,三十儿晚上孩子们闹上通宵大人也不怪,初一大早儿,小辈就去挨户拜年。
”每每讲到这里,奶奶脸上写满了笑容,透过皱纹还能看出她当年的快乐,也能感受到她们当年的热闹。
而现在,一家几口,住在城里,邻里之间并不熟识,因而每到过年,总少几分热闹。
来往越来越少,情越来越淡。
古人的“每逢佳节倍思亲“早已与时代的一次又一次提速不符。
人人需日日工作,佳节回家的人很少,甚至春节都不回家的大有人在。
鼓点越敲越密,人需适应它,因而就随着密集的鼓点“而舞”,越来越机械,节日一次又一次的错过,造就了人们的“坚强”与“独立”,因而过节变得不再不可或缺,那份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对家人的牵挂之情也越来越淡。
以上三点便是年味消逝的原因吧!
不知是该为“条件好了”而笑,还是该为“家小了,情淡了”而悲?
!
“新年好,新年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儿歌再次回荡耳畔,心中仍会有种向往,向往昔时新年的欢闹。
虽没了以前大餐的诱惑,没了百十口人的热闹,但过年仍应该是一年来心的归属,心的驿站。
“年”在一年后会如期而来,我们也要在一年后带着“过年的心”如期到来。
语言较简洁、流畅,思路可算清晰,对“年味的消逝”分析较透彻。
“物质生活的丰富导致诱惑变小,人们对年的期盼逐渐减淡”“家庭成员、邻里成员由多到少的变化导致人们之间热闹不再”“人情由浓到淡、乡情不再、亲情减少”“物质的丰富、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
内容上由浅入深,实为不易!
年意,年忆?
1114聂春杏
旧历的年底毕竟更像年底,随着新年的脚步日益临近,古朴的小镇已经断断续续地响起鞭炮声,年意愈发浓重起来。
“新年到,新年闹,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头要顶新毡帽……”记忆深处的过年歌谣,仿佛从远处飘来,路灯将踯躅街头的苏盼孤独的背影拉得老长老长。
苏盼不敢回家,她害怕这看似热闹的背后隐藏的冷漠,害怕回家后面对那个满脸期待的老人。
奶奶和她相依为命,苏盼不想再让奶奶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增添一道落寞的皱纹。
苏盼仍然记得多年前的春节,在外地打工的爸爸、妈妈无论工作多忙,逢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