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2018年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试高一语文卷(word精校版)Word下载.doc
《苏州市2018年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试高一语文卷(word精校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市2018年学业质量阳光指标调研试高一语文卷(word精校版)Word下载.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C.①杜甫草堂 ②武侯祠 ③文天祥祠 ④屈原祠
D.①杜甫草堂 ②武侯祠 ③屈原祠 ④文天祥祠
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A.四载同窗,一朝分离,望着朝夕与共的同学离去的背影,不禁生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的慨叹。
B.中秋佳节,独居的老人却只能对着“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景象,思念着远方的儿女。
C.古代士大夫既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也有“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的智慧抉择。
D.十一长假时,在濛濛细雨中,游客感受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意境,真是别有一番风味。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书话”论说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渐为人世淡忘而值得一怀的“老版本”。
“文人书话”意在表露情趣,▲;
“学者书话”意在叙说知识,▲。
借用钱锺书语式,文人书话是 ▲ ,学者书话是▲;
借用古诗鉴赏语式,文人书话 ▲ ,学者书话则▲。
①因而侧重考证版本源流或阐释文献内涵的意蕴 ②因而侧重品味鉴赏
③“以丰韵神采见长”④“以筋骨思理取胜”
⑤老实作“赋”⑥长于比兴
A.②①③④⑥⑤ B.②①④③⑤⑥C.①②④③⑤⑥D.①②③④⑥⑤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陈邦彦,字令斌,顺德人。
为诸生,意气豪迈。
福王时,诣阙上政要三十二事,格不用,唐王聿键读而伟之。
举于乡,以苏观生荐,改职方主事。
闻汀州变①,劝观生东保潮、惠,不听。
初,丁魁楚等立永明王由榔监国②于肇庆,观生遣邦彦入贺。
王西走梧州,邦彦甫入谒,而观生别立唐王聿键于广州。
夜二鼓,王遣中使十余辈召入舟中,语以广州事。
邦彦请急还肇庆,正大位以系人心。
王大悦,立擢兵科给事中,赍敕还谕观生。
乃遣从人授观生敕,而自以书晓利害。
观生犹豫累日,欲议和,会闻永明王兵大败,不果。
顺治三年冬十二月,大兵③破广州,观生死,邦彦乃谋起兵。
初,赣州万元吉募兵于广,得余龙等千余人。
赣州失,龙等无所归,聚甘竹滩为盗,溃卒多附,至二万余人。
四年春,大兵克肇庆、梧州,前驱抵平乐。
永明王方自梧道平乐,走桂林,势危甚。
邦彦乃说龙乘间图广州,而己发兵由海道入珠江与龙会。
且遗东莞乡绅张家玉书曰:
“桂林累卵,但得牵制毋西,浔、平间可完。
是我致力于此而收功于彼也。
”家玉以为然。
大兵自桂林还救,扬言取甘竹滩,龙等顾其家,辄退,邦彦亦却归。
大兵攻家玉于新安,邦彦乃弃高明,收余众,徇下江门据之。
七月与陈子壮密约,复攻广州。
伏兵禺珠洲侧,伺大兵还救会城,而纵火以焚舟。
子壮如其计,果焚舟数十。
大兵引而西,邦彦尾之。
会日暮,子壮不能辨旗帜,疑皆敌舟也,阵动。
大兵顺风追击,遂大溃。
子壮奔高明,邦彦奔三水。
八月入清远,与诸生朱学熙婴城固守。
越数日,城破。
邦彦率数十人巷战,肩受三刃,走朱氏园,旋被执,馈之不食,系狱五日,被戮。
永明王赠邦彦兵部尚书,谥忠愍,荫子锦衣指挥。
(选自《明史·
陈邦彦传》,有删改)
【注】①汀州变:
1646年,清军入福建,隆武帝朱聿键在汀州被掳,绝食而亡。
②监国:
当时民间盛传崇祯皇帝的三太子朱慈烺尚在人世,故永明王暂“监国”,后永明王登基,年号永历。
③大兵:
清军。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邦彦甫入谒 谒:
拜见
B.会闻永明王兵大败,不果果:
结果
C.徇下江门据之 徇:
进攻
D.与诸生朱学熙婴城固守 婴:
围绕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
古代经考试录取进入各级学校的生员,明代指考取秀才入学的生员。
B.(举于)乡:
指科举考试之中的“乡试”,中试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C.谥:
一般指封建时代地位较高的人死后,按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
D.荫(子锦衣指挥):
封建时代因祖先的官职、功劳而得官称荫。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立擢兵科给事中,赍敕还谕观生。
(2)桂林累卵,但得牵制毋西,浔、平间可完。
9.为维持南明政权,陈邦彦在政治和军事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请简要概括。
(4分)
三、古诗词鉴赏(8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
梅
范成大
晚晴风歇。
一夜春威①折。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
此情谁共说。
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注】①春威:
初春的寒威,俗称“倒春寒”。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阕中“梅”这一形象的特点。
(2)诗中的“雁”对表现人物情感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四、名篇名句默写(6分)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苏轼《赤壁赋》)
(2)亦以明死生之大,▲。
(张溥《五人墓碑记》)
(3)女也不爽,▲。
(《诗经·
卫风·
氓》)
(4)▲,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5)▲,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6)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五、名著阅读(5分)
12.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红楼梦》七十六回,黛玉和湘云凹晶馆联诗,见河里飞起一白鹤,湘云作了“寒塘渡鹤影”,黛玉对了“冷月葬花魂”。
B.《老人与海》是一曲英雄赞歌,在鲨鱼咬掉大马林鱼约四十磅肉并带走捕鱼工具后,老人感慨“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C.《风波》中的赵七爷不轻易穿竹布长衫,三年来每次都是他认为“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时才穿上它。
D.《边城》中的大老天保与年青时的父亲顺顺一样都是泅水的高手,入水中去捉鸭子,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
13.《边城》中“悖时砍脑壳的!
”这句话是谁说的?
说这句话的原因是什么?
(3分)
六、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7题。
黄果
杨振声
①熙攘的朝市过去了,菜场中满地零散着青菜的枯叶,鸡鸭的落毛,鱼的鳞片,热闹后的冷落。
②太阳已将近午了。
③恽太太提着半篮青菜,露着自己瘦弱的身影走出菜场,在菜场西头排列着一堆堆水果摊子。
鲜艳清香的水果摊后坐着落牙的老太婆,用麻绳慢吞吞地纳着枇杷形的鞋底;
或是穿着新蓝布裤褂的壮丁,口里衔支香烟,眯细了眼睛斜视行人,忖度那些衣服褴褛的再也不敢走近他的水果摊。
恽太太望着那些骄傲的水果出了一回神,然后怯生生地走到一个小女孩的水果摊前。
④“几文一斤?
”她拾起一个娇嫩圆润的黄果在手中试着分量。
⑤“八十块。
”小女孩子眼也不抬。
⑥“买一个呢?
”
⑦“四十。
⑧恽太太轻轻地把黄果放还原处,红着脸默默走开。
⑨她踽踽地走向回家的路上,愈走愈感不安起来。
她答应过昆生──她的第三个刚满四岁的男孩子,买菜回来,给她带几个黄果。
这不能算是不惯孩子,在抗战时期,教授的子女已渐渐入不起学校,哪能吃水果呢?
不过这次是因为孩子病了,发烧半月总不退,医生说是营养不足,要多吃点牛奶与水果才好。
所以她才答应了孩子的要求。
至于牛奶,她两日前打听过,一天一镑每月一千元,那就当然不考虑了。
⑩“这并不是我不肯买,”她为自己解释着,“实在太贵了。
”前天刚过半月,只剩下四百元,若不谨慎着用,这后半月菜钱便无着落。
谁知昨天添了一担炭会那样贵,一千一百元!
幸好先生把乙种《辞源》卖了八百元,添着买了炭。
也好,这可烧一个月,谁知下月又贵多少?
……今天星期日,两个大的从学校回来,饿虎似的,不能不添点菜。
手中只剩下十五元了,如何买得起黄果?
而且……
“不想也罢了,”她抑制自己说,“也许还可卖点旁的东西,那时再买黄果给昆生。
金色日光中跳跃着飞尘,空气中飘荡着远近的汽车喇叭的尖叫。
一个脏孩子吮着食指,瞪着饿眼,瞅着一个卖饵夹的小摊。
“我不会让孩子这样,”恽太太下意识地想,“可是昆生问我要黄果呢?
我只说买不起,……但孩子是不会了解的。
……恽先生常说‘抗战时期,我们应当吃苦。
穷得买不起东西,自然可以节省物资。
’话是不错……”
“侬瞎掉眼睛,硬往汽车上撞?
撞坏了侬卖孩子也赔勿起。
”她耳边一个上海司机的声音。
她猛一惊醒,才知道自己走到一边路下面。
眼前是一辆一九一四式的“瞟一刻”。
她移步走上边路,原来是在一家新开张的扬州饭馆门前,玻璃窗里陈列着海参、鱼刺、燕窝、鲍鱼之类,都是山珍海味,在战时不易得的异品,而这些也就表示了这馆子的高贵与傲慢;
馆子的大门开处,冒出一群材料考究穿起却又总是哪里不妥的新洋服,这群洋服上面插着几颈为酒肉涨红了的面目,一望便知为抗战中的新兴阶级了。
这一群中有几只肥手擒着牙签剔牙齿,神情渺茫地走入那部停放在门前的“瞟一刻”。
她在他们的睥睨中瘦缩着身子走过去,心里还在想着恽先生常说的什么战时食用的限制,节省下物品供给前方将士那一类近代国家在战时的措施。
她转入一条小巷,抬眼望见自己的家门,她心中忽感到一阵沉重,像块石头压在胸坎上。
她怕看见生病的昆生从那双发烧的大眼里透出失望的小小心灵!
她踱到自己门口,放下菜篮正抬手要去敲门,忽听院子里孩子在嚷:
“妈妈还不回来,我真饿了,午饭我要吃一斤肉。
”这是大儿怡的声音。
接着又是二女昭的声音:
“昆生,你乖,等一会妈妈就回来,一定带两个圆圆的大黄果给你。
她的手慢慢缩回来,默默地倚着门旁,低下头望那菜篮子,豆芽菜,黄牙白,还有两方豆腐,一根细葱,蓬蓬松松的不满半篮子。
那菜上的水珠,在阳光中闪耀着,有如滴滴眼泪。
(本文写于1944年,载于1946年4月《世界文艺季刊》第1卷第3期,有删改)
14.文中画线句表现了恽太太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4分)
15.第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花很多笔墨写“抗战中新兴阶级”的奢华生活?
(6分)
16.文中多处写到“黄果”,请说明它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17.请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意蕴。
(6分)
七、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0题。
①昆曲彻头彻尾是士大夫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