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Word文件下载.doc
《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凭箜篌引课堂实录Word文件下载.doc(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对,把大弦嘈嘈的声音比喻成急促的雨声,那么,在这里用比喻手法直接描摹琵琶的声音,它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呢?
侧面描写。
啊?
直接描摹琵琶的声音?
生笑:
正面描写。
其实,这里前面都是正面描写音乐本身,而最后一句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呢?
很好,它是通过凄清的景物和听众如梦初醒的意态来烘托琵琶声的妙绝入神,……
生(接):
进而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好的,那么,我们看一下中唐诗人——人称“诗鬼”的李贺又是如何用妙笔展示李凭的高超技艺呢?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5页。
师转身在黑板板书课题和作者。
好的,我们检查一下昨天同学们的学习情况啊,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生齐喊:
梁文聪!
聪哥,非你莫属了。
梁文聪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师生一齐鼓掌。
读音都准确了吗?
“丝”读成了“师”。
对,我们玉林人要特别注意这个平翘舌的读音,但是,总体而言,聪哥的节奏把握很好啊,轻重缓急很到位,“石破天惊逗秋雨”读得快一些,而最后两句读得舒缓一些,仿佛沉浸在梦中一样。
好的,我们听一下CCTV名家朗诵。
多媒体播放高峰的朗诵视频。
我们也来读一读,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吴丝蜀桐一二起。
生有感情朗读。
好的,下面给时间给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翻译一下这首诗。
生热烈讨论。
好的,谁来翻译一下?
生举手。
好的,文雪玲。
文雪玲:
我们小组叫“春雨初霁”,雨过天晴的意思,我们小组的翻译是:
“在秋高气爽的天气弹奏箜篌,空山里的浮云为之停止了流动。
湘夫人感动得泪洒斑竹,素女满怀哀愁,这是乐师李凭在京城演奏箜篌。
乐声时而像昆山玉碎般清脆,时而像凤凰鸣叫般和缓,时而像荷花衔露哭泣般凄惨,时而像香兰含笑般欢快。
长安城沉浸在寒秋的冷光中,天皇听了箜篌的声音也感动了。
紫皇是天皇啊?
是啊,兼指天皇。
没错,他既指人间的皇帝,也可以指天皇。
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音乐使五色石惊破,引来秋雨阵阵。
听众在梦幻中进入神山教成夫人弹奏,乐声使老鱼跳波瘦蛟跳舞。
月宫里的吴刚彻夜不眠倚着桂树,寒露斜飞打湿了凝神静听的玉兔。
我的回答完毕。
师生鼓掌鼓励。
翻译得很顺利,老师都挑不出什么错误,黑板上的重点词读一读。
生齐读。
如果给这场演奏会设计一张海报,应该包括什么信息呢?
时间,秋天。
地点?
中国(国都)。
演奏者?
李凭。
那我们在海报上总要突出一下李凭吧?
用当时的一句诗来介绍。
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下马迎。
好的,这场演奏会除了诗人外还有哪些“听众”?
他们听了箜篌曲之后有什么反应?
写他们反应目的是什么?
这里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音乐?
再思考:
结合诗句,比较《琵琶行》和《李凭箜篌引》在描摹音乐上的异同。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
我们这样安排:
木槿昔年、梦回兰若、等待花开、青楼梦好、齐聆春雨这五个小组重点回答第一个问题,春雨初霁、梦里落花、浮生若梦、细雨梧桐、月明花粲这五个小组重点回答第二个问题。
师鼓掌三下。
生(齐):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学生分组进行热烈讨论。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好的,请同学展示一下成果。
好的,蓝燕,你来说说。
蓝燕:
听众是浮云,还有湘夫人,还有素女,还有紫皇。
那么,请选择一两位听众说说听众有什么反应。
四个,行吗?
师笑:
可以啊。
使他们感动了。
具体反应是什么?
比如说,浮云。
是颓然凝住了,在空中不流动了。
湘夫人是泪洒斑竹,素女是很哀愁,紫皇也被感动了。
素女是谁?
女神。
她擅长什么?
弹瑟。
连会弹瑟的女神都被音乐吸引住了,然后,这里主要采用的手法是侧面烘托。
这里的浮云听了心旷神怡。
瞬间被这美妙的音乐惊呆了,那湘夫人呢?
湘夫人哭了,音乐勾起了她回忆的往事,因为她等不到她心爱的男子。
你这是想起了九月份我们学的屈原的《湘君》《湘夫人》,是吧?
是的。
湘夫人在这里泪洒斑竹啊,是有原因的,看一下课文注解。
湘夫人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丈夫舜死了。
娥皇、女英的故事。
对,在这里,音乐勾起了她伤心的回忆,那么,我们可以说,这音乐有什么特点呢?
凄美的。
没错,是凄美哀愁的。
还有补充吗?
补充的主要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蓝燕还要强调一下,好的,请坐。
敏禅,你说。
敏禅:
老师,我可以说说我发现的蓝燕的一个小错误吗?
就是她刚刚说,通过侧面烘托的手法来写那个箜篌的声音非常吸引人,是吗?
因为,听众的各种行为已经是正面地去写音乐的吸引人了,那她说侧面烘托,那侧面烘托就是是写李凭的技艺高超而不是写音乐的吸引人。
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师生:
不明白!
那听众的行为不就是直接说明音乐吸引人,那不是正面描写了吗,侧面烘托的应该是李凭的技艺高超,而不是听众的反应,是不是?
是。
我可以说说其他听众吗?
这个可以说。
听众还有鱼儿啊,……
师(惊讶):
鱼儿?
生齐:
老鱼。
哦,是,老鱼,还有那个蛟龙。
恩……不要把形容词丢掉了,瘦蛟。
因为这才是李贺的风格,他诗词中有很多“老”“瘦”这样的字。
老鱼跳波,瘦蛟起舞,是不是呀?
是啊。
老师,李云霞有话说,她举手好久了。
好的,李云霞,请说。
李云霞:
老师,我赞同蓝燕的说法,初中不是学有一篇《口技》吗?
《口技》不是写了很多听众的反应吗?
它不是侧面烘托吗?
对,它不直接写这个声音具体是怎么样的,而是通过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艺人的高超水平,是吧?
所以,应该是什么呢?
侧面烘托。
如果他直接描摹音乐本身,应该像《琵琶行》那样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这是很直接写音乐的声音,比如大弦发出嘈嘈的声音,小弦切切地响,是很直接写音乐本身,是正面去写。
敏禅,这个解释OK?
OK!
好的,我们总结一下,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展示各种听众的各种反应)!
女娲怎么会忘职呢?
音乐太美好,她惊呆了,忘记手头的工作了,不是忘职吗?
当然,这是个人理解。
哦。
那什么是侧面烘托呢?
(多媒体展示侧面烘托的概念)读一读。
侧面烘托就是通过对周围的人或者环境来突出主要的事物。
初中学过“陌上桑”!
(多媒体展示内容)
生齐读“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
这道题这样问,这首诗是怎样描写罗敷的?
怎么回答呢?
先回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再分析说明;
通过描写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到罗敷时的惊叹、赞赏、痴迷等各种反应,烘托出了罗敷的美貌。
对,要写出通过人的反应还是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了什么人或者什么物的什么特点,最后,还要说说它产生的效果。
罗敷怎么美丽,我们没有见过,但是,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想象她美丽到什么程度都不过分啊,所以它的效果是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天地。
好,我们依照这种方法总结一下,怎么赏析“江娥啼竹素女愁”呢?
(多媒体展示赏析内容)
什么手法?
分析说明?
湘妃被音乐触动了愁怀而泪洒斑竹、善于鼓瑟的素女为之哀愁,通过这些听众的反应,侧面烘托了箜篌声的凄美、哀愁。
效果呢?
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进而有力地表现了李凭弹奏箜篌的高超技艺。
不错,懂得迁移。
那我们看看第二个问题。
好的,细雨梧桐这一组,罗云!
罗云:
我们认为它们的相同点是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李贺侧重侧面烘托,白居易的侧重正面描写,但是李贺的诗歌是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写音乐,而白居易是通过直接描摹音乐本身来写音乐。
还有,李贺主要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白居易是现实主义手法。
讲得很完整,其实,浪漫主义通常会采用什么修辞手法呢?
夸张和想象。
我们想补充一下。
其实区别还有,李诗还有用典的手法,用了江娥、素女、女娲、吴刚这些典故。
好的,典故,比较含蓄深沉。
请坐。
陈梓汇有话说。
陈梓汇:
我们小组还得出一个结论,《李凭箜篌引》只是描摹音乐吸引了哪些听众,它没有作者的生平的叙述,而《琵琶行》有白居易和琵琶女的悲惨的身世。
确实是,《琵琶行》是一首叙述诗。
好的,请坐。
那么,老师再总结一下,同学们做好笔记啊。
(多媒体呈现答案)
其实,两者也都有侧面描写,李贺的诗歌主要通过浮云驻足、江娥啼哭、素女哀愁、紫皇感动等这些“听众”的各种反应烘托了箜篌曲调的不同凡响和琵琶女弹奏技艺的高超。
李凭!
哦,是是是,李凭。
而《琵琶行》除了听众如梦初醒的反应外,还用“唯见江心秋月白”这句凄清的景物描写来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
同学们,这首诗很多意象,那么,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呢?
看一下它的修饰词。
“啼”“愁”“碎”“泣”“冷”“破”“湿”“寒”。
给人的感觉怎样?
好凄凉。
所以,它渲染了一幅凄冷、哀伤的意境。
其实,在唐朝也有人听了李凭的箜篌声之后写了这么一首诗。
(多媒体展示杨巨源的《听李凭弹箜篌》)
根据杨巨源诗歌的记载,我们从“清”“明”“暖”这几个字可以知道李凭的乐曲应该以优美流畅为主,为什么在李贺的笔下传达出的音乐效果却是哀伤、凄冷的呢?
因为和李贺的身世有关。
知人论世。
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这是李贺!
(多媒体展示李贺的照片)
生(惊讶):
喔,好瘦哦!
李贺在自己的诗歌中是怎么描绘自己呢?
“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
“病骨伤幽秦”可见他体弱多病,李贺只活了多少岁?
27岁,唉。
英年早逝,跟王勃一样,很可惜。
“秋姿生白发”“惊霜落素丝”,少年白发!
而且,他不能够像其他人那样参加科举考试,为什么?
因为避讳,他的父亲叫“晋肃”。
所以,李贺是很痛苦的。
而且,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
他辞官后只能骑着一头瘦驴,……
带着一把小剑。
对,漫无目的地在山野间游荡,苦苦寻觅着那份只属于自己的独特诗情,并将呕心沥血得到的诗句投入背囊。
可以这么概括他的一生:
孤独而苦涩。
其实,这首诗处处有着李贺的影子。
箜篌质地高贵不就像是李贺贵族出身吗?
他是郑王后裔。
乐曲如此动听不就像是名动京华的李贺吗?
老鱼瘦蛟不就像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的诗人吗?
而吴刚不眠不正像抑郁失眠的他吗?
所以,诗如其人,这首凄冷哀怨的诗歌就像是孤独忧伤的李贺,真可谓:
诗如其人。
(多媒体展示选择题)
好的,我们已经知人论世,掌握了这首诗的主旨,那么,关于这首诗的总结,答案是哪一个?
最后一个选项。
为什么?
因为这首诗主要采用的是侧面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