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新闻材料(老师)Word下载.doc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新闻材料(老师)Word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之新闻材料(老师)Word下载.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院长魏玉山介绍,我国国民的图书阅读率从2007年至今已经连续七年稳步回升。
从对国民各类出版物阅读量的考察看,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比2012年增加了0.38本。
人均阅读报纸和期刊分别为70.85期(份)和5.51期(份),与2012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阅读电子书2.48本,比2012年增加了0.13本。
与2012年相比,传统纸质媒介中,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对图书、报纸和期刊的接触时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新兴媒介中,上网时长和手机阅读的接触时长呈增长趋势,其中,通过手机上网的比例增幅明显,与2012年的29.2%相比,增长了13.5个百分点。
对我国国民倾向的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66.0%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有15.6%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超过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的国民比例(15.0%)。
从阅读者的年龄分布看,0—17周岁未成年人是纸质图书阅读的绝对主力,这一群体的图书阅读率为76.1%,人均图书阅读量为6.97本,较2012年提高了1.48本,其中,14—17周岁未成年人课外图书的阅读量最大,为8.97本。
另外,通过对亲子早期阅读行为的分析发现,2013年我国0—8周岁有阅读行为的儿童家庭中,平时有陪孩子读书习惯的家庭占到86.5%,在这些家庭中,家长平均每天花费23.87分钟陪孩子读书。
另据悉,为了更好地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满足国民多元化阅读需求,由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发起的第二届“文明中国”全民阅读活动将于近期全面启动,届时将开展包括全民阅读送纸书、送数字阅读客户端、开展阅读创作征文活动在内的多种全民阅读活动。
(《中华读书报》2014年4月23日01版)
材料二
今天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也是伟大文豪莎士比亚诞辰450周年。
每逢这个日子,有识之士便是一次集体焦虑,然后又痛心疾首,感叹中国人读书太少,并不乏数据证明,比如人均读书才四五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8.4本,日本的8.5本,美国的7本……更有论者对国人“恨铁不成钢”,呼吁国人千万别成为“屏奴”,要多读纸质图书。
(摘自2014年4月23日《北京青年报》)
材料三
天津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张宝义认为,人们不是不阅读,是阅读的方式在变。
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对传统阅读方式造成巨大冲击,习惯了网络浅阅读的民众,难有耐心阅读“大部头”,从阅读纸质书变成电子书、微博、微信。
但带来的问题是,只能获取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要领略经典著作深刻的美,需要时间和耐心。
(摘自央视网《中国人正面临“阅读危机”?
》2014年4月25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者关注的都是当下中国的“阅读危机”问题,而且都认为是新媒体的兴起带来了阅读形式的改变,造成了危机。
B.材料一表明中国人主要倾向于阅读纸质书,因此材料二和材料三涉及的“屏奴”和网络浅阅读现象,并不是很严重。
C.材料一对阅读现象的考察较为详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而材料二和材料三更像新闻评论,其新闻价值有限。
D.三者都试图积极引导读者思考当下中国面临的阅读问题,并且暗示读者,中国人的阅读情况有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二项是()(4分)
A.三段材料来源不一,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选择在“世界图书日”发布相关新闻,说明三者都有应景的嫌疑。
B.相对而言,《中华读书报》的专业性最强,《北京青年报》和央视网虽然有宏观视野和专家言论,还是显得不够专业。
C.对于同一阅读现象,“手机阅读”“网络在线阅读”“屏奴”“网络浅阅读”等用词的区别,表征了媒体的利益倾向。
D.三家媒体发布关于阅读现状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文明中国”的诉求。
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全民。
E.三家媒体的读者群体不一样,为了适应读者,在用词和修饰风格上有各自的考虑,因而文字上的阅读感觉大不相同。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不同的阅读形式的理解。
(5分)
【答案】:
①浅阅读是快餐式、随意性、碎片化、享乐化的阅读,它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
对我们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无疑起到了促进作用。
但浅阅读获取的信息都是碎片化的,而习惯了浅阅读的人们也难有耐心品味经典著作,不能领略经典著作的深刻之美。
它容易使人们把读书当作一种休闲方式或者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
②深阅读讲究反复咀嚼、品味、思考,它以获取知识和能力、提升自身为目的,它使知识向精、深、专的方向挺进。
它可以避免碎片化的心灵浮躁和浅薄。
可以领略经典著作的深刻之美。
③不管是浅阅读深阅读,我认为各有千秋,可以各取所需。
“深浅”可相得益彰互为补充。
【题型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材料一】3月24日,在渭南师范学院,汉阳陵博物馆工作人员向大学生讲授穿着汉服的礼仪。
当日,一场主题为“传承历史文化培育人文情怀”的穿汉服、学礼仪活动在渭南师范学院举行。
大学生通过学习汉服文化知识、汉族礼仪、汉服展示等活动,感受中华文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大学生身着汉服在汉阳陵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进行汉代体育游戏——投壶,在互动与交流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渭南新闻网
记者崔正博报道)
【材料二】我们小组就当代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现状与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展开了调查。
调查对象主要是楚雄师范学院在校学生。
在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进行评价时,选择“比较大”的比例(37%)最多。
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课堂教育,我们选取了三个历史典故——“闻鸡起舞”、“投笔从戎”、“三顾茅庐”进行调查,有67.5%的同学仅仅是“了解一些”,还有16%的同学甚至“不了解”。
我们还就大学生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进行了调查,以“对武则天评价”为例,选择“没考虑过此问题”和“不清楚的”分别为15%和17%,“完全否定”的占16%,“完全肯定”的占20%,而选择“功过参半”的占31%。
对四大文学名著,“都没有看过”和“没有看过并且也不打算看”的受访者共计5%,而“多次看过”、“都看过”和“看过其中一两部”的比例分别有20.7%、31.5%、42.8%。
——节选自《关于大学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调查报告——以楚雄师范学院为例》
【材料三】我不赞成对民国文化和上海三十年代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特别是虚构出来的关于民国文化和上海三十年代文化的美丽“神话”。
我并无意于简单地彻底否定什么,只是想提醒,我们应该用一种更全面的眼光和胸襟,去对待文化,去看取历史。
2003年参加上海城市精神大讨论,我在《城市:
寻找精神的力度》一文中写道:
“当我们赞美着名门淑媛从豪宅楼梯上风情万种款款而下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到杨树浦走在瑟瑟寒风中面黄肌瘦的芦柴棒、小珍子。
”
其后,我在各种文化研讨中不断提出,民国文化和上海三十年代的文化有其鲜明特色,也有它值得肯定的历史业绩,特别是作为民族历史进程的一个环节,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简单、粗暴地否定,不是科学的态度。
但我不赞成对民国文化和上海三十年代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特别是虚构出来的关于民国文化和上海三十年代文化的美丽“神话”。
“民国神话”把民国政治虚幻成一个民主自由的天堂和乐园。
一位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把民国描绘成“民主受尊重的时代”。
具体就是“记者在报上骂了当政者,骂也就骂了,当政者硬着头皮,装不知道。
学生上街游行,抗议政府行为。
不管做得多么过火,都欺负到警察头上了,就是不敢镇压”。
当时文化是不是有想象中那样大的自由尺度,其实只要稍微查查资料,就可以搞得明明白白的。
略举一条:
1934年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在上海查禁文艺图书140余种。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二集》后记有非常详细的记载。
1924年到1934年,前后禁止发行887种书刊。
(毛时安《学者:
我不赞成对民国文化的简单肯定和赞美》有删节)
【材料四】3月19日,光明日报和山西省委宣传部、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伦理学会主办的尧舜禹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研讨会在京举行,40多位专家学者,就尧舜禹与“古中国”、尧舜禹与核心价值观、尧舜禹与德孝文化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在会上作了题为《德孝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的精彩发言。
发言中,他说:
孔子编《尚书》为什么从《尧典》《舜典》开始?
是因为《尚书》不是一个单纯历史事实的教材,而是对于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文化根源的一种阐述、一种陈述,尧舜禹体现了德孝基本范畴的起源,特别是大舜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德、孝这种精神范畴的典型代表。
尧舜禹在中国妇孺皆知,他们身上寄托了中国传统文人,特别是儒家的最高政治力量和人格追求。
尧舜禹文化以强劲的生命力和号召力滋养着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塑造着中国人的历史意识、天下情怀和人格气象,激发了中国人追求理想和实现理想的责任感、使命感,成为中华民族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更好地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需要我们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宣传引导上进行探索总结,丰富完善。
新时期尧舜禹文化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资源、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有赖于政府的精准决策、积极推进,有赖于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伦理学、文化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有赖于新闻媒体的宣传引导。
(《在传统文化中探寻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的内涵——尧舜禹文化与当代社会核心价值研讨会内容摘要》有删节)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中渭南师范大学生的做法说明通过学习汉服文化知识、汉族礼仪、汉服展示等活动就可以完全感受中华文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B.材料三划线句子运用的数据表明当时民国文化并没有想象中那样大的自由尺度,不能
把民国政治虚幻成一个民主自由的天堂和乐园。
C.材料三中举芦柴棒、小珍子的例子是为了突出作者更关注底层民众的生活,体现了作
者的悲悯情怀。
D.材料四中孔子从编《尧典》《舜典》开始编《尚书》,是因为《尚书》不是单纯的历
史事实的教材,而是对儒学文化根源的阐述和陈述。
E.四则材料都围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而展开,其中材料一、二侧重于阐述对待传统文化的观点,而材料三、四侧重于介绍传承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