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2017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能力测试文档格式.doc
《大连市2017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能力测试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连市2017年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能力测试文档格式.doc(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孔子重视学习儒家典籍,强调在政治实践中贯彻礼乐教化的原则,以实现儒家的社会理想。
子曰: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这表明,“诗”在孔子时期是君子修身的重要项目。
正是通过学“诗”,君子才更具有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仁义、知礼。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是精神化的人,他追求的往往不是物质和名利,而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感,其核心就是仁义。
仁者,爱人;
义者,宜也。
但很多时候,人总要面临仁义与利益的选择。
《论语·
里仁》篇对此表达了明确的看法: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
君子知礼好礼,以礼来处理人与自身、他人、社会的关系。
《论语》中以君子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礼节来表明君子好礼的品质。
日常生活中,对祭祀礼仪的推崇与尊重最能表现君子好礼的品质。
在周礼几近消亡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了,孔子表现得十分不舍。
他难以割舍的不是礼的具体形式,而是礼所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
这不仅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的不舍。
无论君子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所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一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所追求的人格美的典范。
君子在中国知识分子心中是道德完人:
博学多识,仁义知礼,德行高尚;
有治国安邦之能;
处下位不馁,居上位不骄。
无论在道德还是在行为上,君子由内而外的人格魅力始终令人神往。
(摘编自杜晓丹《<
论语>
中君子的人格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很多论著都对儒家所推崇的“君子”做过阐释,而世人把“君子”作为理想道德人格的典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
B.“君子”在《论语》中是几乎有着完美的人格的人,因而他们既有着极高的内心修养又有着极好的行为准则。
C.学习和思考是君子实现其人格理想、成为人格典范的基础和前提,是君子拥有独立于世的能力及洞穿宇宙人生的眼光与视野的条件。
D.中国知识分子一直追求的君子形象就是由内心品质与外在表现结合形成的、战胜了所有人格弱点的完人形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在《论语》中阐释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名句,他认为学习与思考是互为补充,不可或缺的。
B.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对待义利的态度,君子追求的是一种崇高的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感,从不追求物质和名利。
C.仁义、知礼是君子人生美学意义上的价值的体现,《论语·
里仁》篇认为君子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违背仁义。
D.《论语》中“君子”形象承载的人生美学价值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追求的人格美典范,不会因君子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而改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人人都想得到的富裕和显贵,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就不去享受,是《论语》对于人处理仁义与利益之间选择的看法。
B.在周礼几近消亡之时,孔子的弟子问他是否可以结束一些祭祀仪式时,孔子表现出的不舍,正是君子好礼品质的体现。
C.孔子对周礼难以割舍的是其包含的精神导向作用;
是对长幼有序、尊卑有法的留恋,更是对礼制下稳定、和谐社会秩序的不舍。
D.君子是在道德和行为上由内而外散发着令人神往的人格魅力的道德完人,君子的品格正是古今中外知识分子追求的完美人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翠兰的爱情李伶伶
翠兰看上了村里的单身汉马成。
她想,马成媳妇没了,自个儿带着儿子过;
她自己男人没了,自个儿带着女儿过;
俩人走到一起,多好的一家!
翠兰托媒人去马成家说媒,媒人回来说,马成不同意。
翠兰问为啥。
媒人吞吞吐吐不想说。
翠兰直着急,让媒人尽管说。
媒人才说,马成说翠兰太厉害,不敢娶。
翠兰一听,心里这个气,心说,你不是不敢娶吗,我偏要嫁给你!
翠兰家的米快吃没了,地里的活儿太多,她没时间去买,就想让谁上集帮她捎一袋回来。
正在街上等着,马成骑车子过来了。
翠兰叫住他,问他是不是上集去。
马成说是。
翠兰就说:
“那你帮我买一袋大米吧。
”马成因为拒绝了翠兰,再见到她,有点儿不好意思。
正犹豫呢,翠兰说:
“咋,求你这点儿事都不行?
”马成忙说“行”,骑着车子逃也似的离开了。
翠兰去地里干活儿,把大门从里面锁了,从后门走的。
中午回来见大门被人动过,就知道肯定是马成送米来了,没能进来。
翠兰洗洗手,换件衣服,想去马成家取米,想了想,又没去。
吃了饭,歇一会儿,又去地里干活了。
晚上翠兰刚吃过晚饭,就听见有人敲大门,马成的声音在外面喊:
“翠兰!
翠兰!
”翠兰没作声,听了一会儿,没动静了,才脱衣服睡下。
第二天一早,翠兰早早去了马成家。
到了他家,也不进院,隔着墙喊:
“马成!
马成!
你昨晚是不是去我家了?
”那声音,大得四邻八舍都能听见。
翠兰喊完了就在外面等。
马成还没出来,马成的邻居晓芳先出来了,看见翠兰,脸一沉,转身又回去了。
翠兰见晓芳这样,就知道媒人说的是真的。
媒人说,马成之所以不同意和翠兰的亲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心里惦着晓芳呢。
晓芳是个“剩女”,晓芳对马成也有意思,可晓芳的家人不同意,俩人的事就一直悬着。
晓芳已经回自个儿屋去了,马成才出来。
见是翠兰,就说:
“我昨天给你送两趟米,你都没在家。
”翠兰说:
“我昨天在地里干一天活儿,晚上吃完饭,到吴二婶家坐一会儿。
”马成也没细究,就把大米送到翠兰家。
早饭后,翠兰又去地里干活儿,在地里碰见吴二婶。
吴二婶悄声问她:
“你跟马成啥时候到一起的?
“二婶你可别乱说。
”吴二婶说:
“我怎么是乱说呢,马成上你那儿去,谁不知道啊。
”翠兰笑着也不辩解。
没过多久,翠兰听说晓芳和马成闹僵了,晓芳说马成心不诚,和别的女人不清不白。
翠兰心里喜,可表面上却显得很焦急。
她去找马成,问他传言是不是真的,晓芳是不是在说她,她可以跟晓芳解释。
马成说:
“不用解释,越解释越不清。
夏天没过完,晓芳就嫁了,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
马成很失落,经常望着晓芳住过的院子发呆。
翠兰见马成这样,也不去打扰他。
秋天说来就来了,家家户户都忙了起来,恨不能一下子就把庄稼都收完。
翠兰也忙,她割完了豆子想割高梁时,发现镰刀坏了,就去马成家借。
一进院就听见一阵哭声,是马成的儿子小东。
马成没在家,小东饿了,想自己泡碗方便面吃,结果弄倒了暖壶,烫伤了手。
翠兰抱起小东就往医院跑,医生把小东受伤的手包扎好了,马成才赶到。
马成心疼地看着儿子,想抱抱他,被翠兰一把推开了。
翠兰说:
“有你这样当爹的吗?
连饭都不给孩子做!
”说完,抱起小东就走。
马成在后面跟着,几次想接过小东,翠兰都不给。
翠兰把小东抱回了自己家,马成也要进来,被翠兰挡在了门外。
晚上马成来接小东,小东不回。
小东说:
“翠兰婶做的饭比你做的好吃。
”马成想进屋去坐会儿,被翠兰拦住了。
“太晚了,你就别进了。
小东住在翠兰家不愿意走了,马成来接了好几次,小东都不回。
“这孩子,真不懂事。
“大人比孩子还不懂事。
”说完,又要关大门。
“等等,等等!
你怎么总不让我进门呢?
“我的门,可不是随便进的!
”马成愣了愣,没说话,走了。
当天晚上,媒人就来了,来替马成说媒。
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篇小说线索清晰,情节环环相扣,首尾圆合;
小说结尾“翠兰笑了,一脸的幸福”,与开篇翠兰对爱情的美好憧憬遥相呼应。
B.晓芳本来对马成有意,但却因为马成与翠兰之间关系暧昧,马成还帮翠兰买大米、送大米,所以与马成闹僵,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
C.“我的门,可不是随便进的!
”这句话内涵丰富,翠兰既要借此表现自己的矜持,也意在挽回之前被拒的颜面,更是暗示马成找媒人来提亲。
D.这篇小说塑造了个性鲜明的翠兰的形象,虽然没有反映社会变革的大主题,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女性对爱情的追求。
5.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运用了“巧合法”,请结合小说加以赏析。
(5分)
6.对于翠兰追求爱情的方式,赞同者有之,贬斥者有之,你怎么看?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7~9题。
百岁科界泰斗一生赤子情怀
1927年,年方14岁的张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交通大学预科班。
1933年12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被称为“无线电之父”的意大利人威廉·
马可尼到交大访问,张煦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欢迎仪式的全过程。
与大师面对面,极大地鼓舞了张煦,为了激励自己,他在宿舍里贴上了马可尼的大幅照片。
随后的岁月里,他的办公桌玻璃板下,常年压着一张马可尼的标准照。
与大师的一面之缘,成了他一生修身治学的精神支柱。
1936年,年仅23岁的张煦带着优异的成绩和简单的行李,远赴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研究生院学习通信工程学科。
在美国求学的四年,张煦如饥似渴地学习和工作,每天的学习和实习日程都排得满满的。
在哈佛听课,他总是坐在台下的第一排,一面专心听,一面认真记,恨不得把老师讲的每句话都刻在心里。
实验课上,他从来不肯只是照着书本演示一遍就完事,总是要亲自动手,边思考,边测试,直到对实验方法、测试仪器都充分了解和熟练掌握。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博士论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留美的学习和生活,不仅给张煦后来从事通信工程事业打下了坚实基础,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他一生的座右铭:
HighThinking,LowLiving(勤奋思考,简单生活)。
1940年,获得博士学位后,张煦怀着“祖国培养我,我要报效祖国”的理想,回到抗战艰难时期的祖国。
回国后,他就开始了通信科学的教学和科研生涯,成为我国通信科教事业的奠基人。
在他从事通信科技教学和研究工作的几十年时间里,通信科技发生了重大演变。
张煦顺应通信科技的发展潮流,始终站在世界通信科技发展的前沿,引领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
他不失时机地更新教学内容,率先编写相应的中文教材,不断开拓科研新领域和出版新著,并乐此不疲地把通信学科中的新理论、新技术传送到工厂、企业,无偿地帮助相关行业培训人才,指导生产和研发工作,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在学术上,张煦精益求精、不断探索;
而生活上,他却十分简朴。
一双老式中国布鞋、一身半旧中山装,这就是张煦几十年一贯的“行头”。
即便是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之际,坐在江泽民主席身边合影的张煦,依然是这样的穿着。
张煦对自己的生活克勤克俭,对学生却关怀备至。
从90年代开始,他捐出自己的院士津贴和部分稿费收入,在电子工程系设立了“张煦奖学金”,资助贫困而成绩优异的学生完成学业。
有意思的是,奖学金设立之初曾规定,获得奖学金的学生本科阶段不许谈恋爱,这在校园里传为趣谈。
“多做贡献,少想享受”,这是张煦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学子的殷殷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