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登泰山》教案(袁)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9417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中登泰山》教案(袁)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雨中登泰山》教案(袁)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雨中登泰山》教案(袁)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雨中登泰山》教案(袁)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雨中登泰山》教案(袁)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雨中登泰山》教案(袁)Word文件下载.doc

《《雨中登泰山》教案(袁)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中登泰山》教案(袁)Word文件下载.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雨中登泰山》教案(袁)Word文件下载.doc

重点:

一、“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二、课文写雨的方法与作用。

三、登攀“十八盘”的精神。

难点:

文章中的引文、典故。

教学方法:

讲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吗?

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万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孕育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古老文明,一想到它们,民族自豪感就会充盈心头。

请说说看,谁游览过名山?

游览过哪些山?

(学生答)在所有的名山中,五岳为最。

哪五岳呢?

(学生试答:

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五岳之长呢?

也在泰山。

泰山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举,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写诗撰文讴歌、赞美,杜甫的五言古诗《望岳》就是其中之一。

(学生背诵《望岳》)

古往今来,记述登临泰山的文字不少,但“雨中登泰山”的倒不多。

物以稀为贵,文以奇取胜。

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不仅描述了雨中泰山的独特风姿,更记录了雨中登山的独特情趣。

让我们追寻作者的足迹,沿着他的游踪,领略雨中泰山的神韵,与作者分享雨中登山的收获。

李健吾,山西省运城县人,现代戏剧家、翻译家。

解放以后,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研究和编译工作,1982年逝世。

1961年,正当我们国家面对空前的困难,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遇严重挫折的时刻,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抒发战胜艰难险阻的豪情,鼓吹“登泰山而小天下”,曾经给读者以强烈的“鞭策”与“鼓励”。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仍然可以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二、学生默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弄清课文结构。

1.完成导学案三(速读课文)

2.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由几部分构成?

每一部分各写了些什么?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课文由三部分构成。

l、2两段为第一部分,写冒雨登泰山的缘由;

第3—9段为第二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情景;

第10、11两段为第三部分,写“雨中登泰山”的感受。

文章从“几十年来”“好些次”“都当面错过了”登泰山的机会起笔,粗看似乎离题远了点,仔细一想,错过机会的次数越多,希望弥补的欲望就越强烈。

作家正是用了一个极为贴切的比喻来形容这一心情;

“像是欠了悠久的文化传统—笔债似的、”欠债哪有不偿还的道理?

第2段,机会终于来了,“偏偏天公不作美”;

一个“偏偏”,急切之情跃然纸上。

那雨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里”,“等”又“渺茫”。

“盼到十一点半钟”终于迫不及待“喊了一句:

‘走吧!

’”这些文字更是极细腻地描述了作者焦虑、渴望以至按捺不住的心情。

冒雨登泰山既是理智的选择,也是感情的驱使。

两段文字既交待了“冒雨出发”的缘由,也巧妙地为雨中奋力攀登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以雨天后下山所见之“平淡”(相对而言)反衬山中雨景之“壮丽”,点明“雨中登泰山”、“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确有“独得之乐”。

这一切又归结于一个“敢”字。

“敢于在雨中登泰山”,才能“独得其乐”,否则,机会又将错过,“债”仍然不能偿还。

这样安排,一切顺乎自然,首尾呼应,文气贯通。

游记文章大多这样结构,值得我们仿效。

3.交流、明确

三、讨论、讲析“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完成导学案之四。

岱宗坊——虎山水库——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长门洞——经石峪——柏洞——壶天阁——黄岘岭——二天门——云步桥——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

出示路线图(课件)

教师指导:

本文写景以“移步换景”之法为主.所谓“移步”是指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

所谓“换景”则指景观不同,或观察对象的变换,或是由于距离、角度的变化,同一观察对象,面目姿态也会大不相同。

这种以观察者立足点的变化为线索,描述所见景物的方法,通称“移步换景”。

例如,课文中对“岱宗坊”至“南天门”诸多景点的描述,就是以作者的游踪的线索串联起来的.作者走一路,看一路,依次记述了沿途种种景观.正是运用了“移步换景”之法。

又如对“紧十八盘”,既有远处眺望(“仿佛一条灰白大蟒,匍匍在山峡当中”),也有下边仰视(“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更有紧贴其前立于其上的精确描述(石级窄窄的,搁不下半只脚)。

多角度的描述,给读者留下了立体的印象,给人以亲目所睹如历其境的感觉。

四、作业研读课文,完成“导学案”六。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

一、交流“导学案”之五。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课件。

“趣”

苦趣:

“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

“抓、揪、走、歇”

雨趣:

乐趣:

“独得之乐”

“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

二、讨论课文怎样写“雨”,弄清课文写“雨”的作用。

1.课文是怎样写“雨”的?

找出文本重点描写的景物,试加以分析。

课文紧扣一个”雨”字,既有正面明写,又有侧面暗写。

“淅淅沥沥”、“越下越大”、“斜风细雨”等等是正面明写。

但正面直接写“雨”,难度极大,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十分精明,集中笔墨致力于侧面暗写。

那“灰蒙蒙”的雨烟雾气,“把老大一座高山,上上下下,裹了一个严实”,那虎山水库七股大水的声威,山上山下大大小小的瀑布,“飘来飘去”的云雾,都是侧面写“雨”。

那道旁的野花野草,“挨挨挤挤,芋芋莽莽”,岩上古松怪柏,潇洒多姿,奇形怪状的山石也都神态毕现,无不暗扣一个”雨”宇,虽不着痕迹,却明明白白。

2.课文写“雨”,有什么作用?

①创设特定的意境,借“雨”抒情。

莽莽苍苍的大山。

朦朦胧胧的烟雨,创设了一种诗的意境。

作者好不容易抓到一个机会,可以一偿宿愿了,“偏偏”遇上这无情的“雨”,一下就是几个小时,“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人的心里”,怎不叫人心焦意躁?

但是,这淅淅沥沥的雨”,道是无情却又有情。

不是这“雨”,那流泉飞瀑、奇树怪石又怎能分外壮丽妖烧?

虽然增加了几多艰难,却让你享受到战而胜之的喜悦,为你提供了仔细观赏七真祠中那些塑像的机会,没有让你受到“淋漓之苦”。

至于文中的“水”(其实是“雨”),更是情切切、意绵绵。

先是“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后是“陪我们一直陪到二天门”,而后又“跟我们跟到南天门”。

可以说,课文中无一景不写“雨“,无一景不合情,情景交融,尽在“雨”中。

②设悬念,生波澜,引人人胜。

文章开头借“雨”设置悬念,中间借“雨”生出波澜,结尾借“雨”抒发感慨。

文章的一步步推进,起起伏伏都与“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

三、讨论课文的深层内涵;

课文开头引“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又引杜甫诗句“一览众山小”,用意何在?

中间写攀登艰难有无必要?

结尾部分“敢于”一词能否删去?

课文开头引用古诗文,实际上是定下了全篇的感情基调,冒雨登山.既不是寻常的游山玩水,也不是“发思古之幽情”,作者追求的是向艰难险阻挑战。

登上泰山极顶“而小天下”!

正因为如此,文中写登山之险,“雨”中之难就不是闲笔了。

结尾“敢于”一词正是“点睛”之笔。

这个“敢于”呼应全篇,揭示了文章的主题。

“敢于”冒雨攀登,战胜艰难险阻,才能领略无限风光,才能“感到意兴盎然”。

课文中写两位老人雨中登山,一位“穿花一般”,一位虽是小脚.却也”稳稳当当”,既交待作者是在他们的“鞭策”与“鼓励“之下,奋力向上的,也是为了以此“鞭策”、“鼓励”读者。

对课文的深层内涵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仔细品味,深入领悟。

三、组内完成“导学案”之六(前已分析,自主解决即可)

四、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引用的古诗文、思考其作用。

2.思考开头两段和结尾两段在结构和表意上的作用。

3.任选一题,写一篇短文.

(1)用移步换景描写一个地方的景色(如公园、小区、学校等)

(2)集中描述一处景物、写出景色带给你的感受(如夕阳、黄昏、晨雾等)

(3)作者把人生比作登山,试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感想,写一则读书笔记.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