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重庆卷文综政治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92773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重庆卷文综政治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重庆卷文综政治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重庆卷文综政治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重庆卷文综政治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重庆卷文综政治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重庆卷文综政治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高考重庆卷文综政治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重庆卷文综政治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重庆卷文综政治题及参考答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对此,正确说法是:

①生猪出栏价频繁波动违背价值规律 

②价格处于低谷时,生猪处于卖方市场 

③加强市场信息预警有助于减小生猪出栏价波动幅度 

④缓解“价高伤民、价贱伤农”问题需要加强宏观调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维过程】为稳定生猪市场价格,缓解“价高伤民、价贱伤农”问题,单靠市场调节是行不通的,这需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比如建立猪肉供求信息预测和发布平台,及时指导调整生产,减少生产盲目性,这有利于缓解生猪价格的波动性,③应选;

我国生猪出栏价频繁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即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①错误;

价格处于低谷时,说明生猪市场供过于求,此时应属于买方市场,②错误。

【答案】D 

3.国家在餐饮行业推行刮奖发票,消费者就餐后索要发票就有中奖可能,若餐馆拒绝开具发票,可向税务机关举报。

关于刮奖发票,正确判断是:

A.推行刮奖发票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消费 

B.对无需报账的就餐者可以不开具发票

C.提供刮奖发票可显著增强餐馆竞争力 

D.索要和提供餐饮发票利于减少税收流失

【思维过程】推行刮奖发票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鼓励消费者在就餐后索要发票,这将督促餐饮企业及时缴纳税款,有利于防止其偷漏税行为,从而减少税收流失,促进国家税款足额入库A错误,D应选;

不管是否需要保证,消费者都应主动索要发票,这既间接为国家税收作了贡献,也是自己维权的依据,B错误;

提供发票意味着必须缴税,这并不能显著增强餐馆竞争力,C排除。

4.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先撒切尔夫人推定国有企业私有化、削减国家福利开支、放松外汇管制、促进自由贸易等经济政策,使得英国当时的经济模式趋向于:

A.德国模式 

 

B.美国模式 

 

C.日本模式 

 

D.韩国模式

【思维过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处于减少财政赤字的需要,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下,英国政府掀起了私有化的浪潮,在此背景下,英国逐步形成了与美国相似的市场经济模式,B应选;

德国模式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相结合,强调社会保障,A不符合题意;

日本、韩国同属于日本模式,其特点是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C、D不符合题意。

【答案】B 

5.2012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决定》强调,国家保护公民个人的电子信息,网络用户必须实名注册,公民有权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侵害其合法权益的网络信息予以制止。

该《决定》旨在:

A.规范互联网信息传播 

 

B.扩张政府的管制权力

C.限制公民的言论自由 

 

D.增强公民信息透明度

【思维过程】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国家一方面要加强互联网的管理,另一方面也在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A项正确切题,C项与题意不符;

材料主体是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是政府,B项与题意不符。

国家是为了保护公民的信息安全,不是要增强公民信息透明度,D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A 

6.全国人大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民意的集合体。

表1反映:

A.全国人大的职权正在逐步增加 

B.全国人大代表的职责发生改变

C.全国人大的组织原则发生变化 

D.全国人大代表结构进一步优化

【思维过程】本题主要是在考查学生准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材料中的图表可知,表1反映的是全国人大代表来源的变化,即结构更加优化,D项正确切题。

A、B、C三项观点错误,职权并未增加,职责和组织原则也并未改变。

7.公共外交是政府外交的重要补充,其基础是普通公众,目的在于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

目前,我国每年出境游8000万人次以上,普通游客的言行可以带来公共外交的效果,如举止有度、谈吐得体有正面效果,大声喧哗、不守秩序有负面影响。

由此可见:

①公共外交是公众参与政治生活的体现 

②公共外交表明公众利益高于国家利益 

③普通公众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的参加者 

④公共外交帮助公众树立正确的爱国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思维过程】材料是在强调公众的言行外国对本国的态度和政策,这一方面体现了公众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求公众要自觉树立正确的爱国观,维护国家利益,让自己良好的言行为国家树立良好的形象,①④正确切题。

②观点错误,正确的理解应是国家利益高于个人利益,③观点错误,国际关系的参加者是国际组织和主权国家。

8.近年来,央视相继推出“最美教师”、“最美孝心”等“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挖掘社会真善美,弘扬善良、勇敢、仁爱、乐观、奉献等精神,获得公众好评。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最美”系列节目受到公众好评,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②主流媒体宣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助于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

③主流媒体传递正能量,对良莠不齐的文化市场起正确引导作用

④主流媒体能满足人民大众真正的文化需求,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维过程】央视推出“最美”系列节目强调社会教育和价值塑造,既体现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对文化传播的重大影响,也体现了先进文化对社会、个人的促进作用,①③正确切题。

②错在削弱大众文化影响力,④错在决定文化发展方向。

9.莫言的文化创作拥有深厚的地域和民间渊源,他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主故事融会在一起,从“高密东北乡”的历史与现实中提炼出富有张力的“民间深层经验”。

这表明:

A.丰富的想象力对文化创作起决定作用 

B.文学创作是可以脱离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 

C.“民间深层经验”体现文化创作的主观性和社会的物质性的统一 

D.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对其家乡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描述 

【思维过程】A错误,丰富的想象力属于主观范畴,不能起决定作用;

B错误,文学创作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不能脱离社会;

D中的“客观描述”的说法错误,莫言作品中的“高密东北乡”是莫言主观创造的产物;

C本身正确且符合题意,入选。

【答案】C 

10.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下列说法体现这一方法的是:

A.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B.为官发财,应当两道

C.四面出击,全面突破 

D.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

【思维过程】A体现了实践的重要性,B体现了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特点,C体现了全面的的观点,D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故选D。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民奋起抗战。

随着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1945年中国取得抗战全面胜利。

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1985年日本首相村山富市发表谈话,承认侵略并道歉。

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侵略”的定义在学术界或国际上都没有定论,在国与国的关系中,从不同角度看这一问题的结论也不同。

回答11-12题。

11.关于这一段历史,说法正确的是:

A.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 

B.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C.抗日战争的结束表明中国社会主次矛盾发生转化 

D.中日之间的矛盾始终是1937年以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思维过程】A错误,战争中的中日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B错误,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D说法不符合实际,不选;

12.安倍晋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

A.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思想

C.关于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思想 

D.英雄创造历史的唯意志主义观点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历史唯心主义。

日本侵略中国是不争是事实,安倍晋三对“侵略”定义的言论,意在为日本的侵略历史翻案,体现了其否认历史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A正确;

B、C选项材料未体现;

D说法错误,英雄创造历史否认了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13.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国民总收入在政府、企业、居民三者之间的分配比例关系。

根据图2,概括1996年—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化趋势。

(4分) 

(2)从2010年到2020年,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 

(小于、等于或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3)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6分) 

(4)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14分) 

【思维过程】本题通过曲线图分别从经济生活和生活与哲学角度,命制了四个问题,考查学生对国民收入分配、社会公平、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等相关知识的理解。

第一问要求学生根据图2,概括1996年—2010年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收入分配份额的整体变化趋势,对图2曲线要分三段去解读,1996年到2006年呈下降趋势,2006年后有所上升,2010年后又呈下降趋势,最后得出结论,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我国初次分配当中,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第二问,是个填空题,要求在小于、等于或大于三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若在国民总收入实现倍增的同时,居民收入所占份额从45%逐步增加到65%,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应该大于国民总收入年均增长率。

第三问要求回答如何通过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回答这一问题,根据教材基础知识回答即可。

回答时要注意以下两个要点:

(1)制度保证: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

(2)初次分配注重公平的重要举措:

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第四问要求学生运用认识社会和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回答这一问题,可从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要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角度进行解答。

【参考答案】

(1)

【评分量表】略 

答案示例一 

整体来看,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 

答案示例二 

1996-2007年,居民收入分配份额呈下降趋势;

2007年后,居民收入分配份额有所增长和波动,但仍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