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全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全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第五章全章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设计意图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
一、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图片为主体的课件.
学生欣赏图片,阅读其中的文字.
师生共同总结:
我们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线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线的性质,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图形的平移问题.
二、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教师出示一块布片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刀剪布过程,提出问题:
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引发了什么变化?
进而使什么也发生了变化?
学生观察、思想、回答,得出:
握紧把手时,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边相应变小.如果改变用力方向,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大,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大.
教师点评:
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的问题,本节课就是探讨两条相交线所成的角及其特征.
通过演示及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现象。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
三、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
各对角的位置关系如何?
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地表达,如:
∠AOC和∠BOC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AOC和∠BOD有公共的顶点O,而是∠AOC的两边分别是∠BOD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以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有“相邻”关系的两角互补,“对顶”关系的两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再提问:
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
(1)师生共同定义邻补角、对顶角.
有一条公共边,而且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邻补角.
如果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而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那么这两个角叫对顶角.
练习1:
下列说法,你同意吗?
如果错误,如何订正.
①邻补角的“邻”就是“相邻”,就是它们有一条“公共边”,“补”就是“互补”,就是这两角的另一条边共同一条直线上.
②邻补角可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③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也是邻补角?
5.对顶角性质.
(1)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在学习对顶角概念后,结果实际操作获得直观体验发现了什么?
并说明理由.
(2)教师把说理过程,规范地板书:
在图1中,∠AOC的邻补角是∠BOC和∠AOD,所以∠AOC与∠BOC互补,∠AOC与∠AOD互补,根据“同角的补角相等”,可以得出∠AOD=∠BOC,类似地有∠AOC=∠BOD.
教师板书对顶角性质:
对顶角相等.
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
(3)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这条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通过对图形中角中角与角的位置的关系的探究,经历从图形到文字到符号的转化过程,使学生加深对相交概念的理解,积累一些对图形的研究经验和方法。
通过对概念的归纳,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加深学生对概念理解和掌握。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
四、巩固运用
1.例:
如图,直线a与b相交,∠1=40°
求∠2,∠3,∠4的度数.
(教学时,教师先让学生辨让未知角与
已知角的关系,用指出通过什么途径去求这些未知角的度数的,然后板书出规范
的求解过程.)
2、〖补充练习〗
1.如图,D、E分别是AB、AC上的一点,
BE与CD交于点G,若∠B=∠C,猜测图
中哪些角是相等的.
2.如图,E是AD上一点,图中有互补的角吗?
有相等的角吗?
为什么?
(注意:
什么叫对顶角?
)
3.说明下列语句为什么是错误的:
(1)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一定互补;
(2)若两个角互补,则这两个角一定是一个锐角,一个钝角.
通过学生的尝试,多说,多练习,培养学生的说理习惯和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课堂练习
2.练习:
(1)课本P5练习.
课堂小结
谈一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同学之间交流)
本课作业
板书
反思
5.1.2垂线(第1课时)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意义;
2.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3.掌握垂线的性质.
1.通过对垂线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垂线的画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会用两直线垂直的定义判定两条直线垂直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
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垂直关系.
三角尺、量角器
直观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式学习.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如右图,
(1)∠AOC的对顶角是哪个角?
这两个角的关系怎样?
(2)∠AOC的邻补角有几个?
是哪几个角?
教师演示:
(活动投影片)转动直线CD的同时,用量角器量直线AB、CD相交所得的角,多变换几种位置一直转到使直线CD与AB所成的角有一个角∠AOC=90°
(如右图).学生活动:
当∠AOC=90°
,口答∠BOD、∠AOD、∠BOC等于多少度?
为什么?
这种位置关系有几种?
直线AB、CD的位置关系怎样?
学生回答完后,引入课题.
因为对顶角、邻补角及对顶角的性质,是建立垂直概念的基础之上,所以在讲新课前要复习巩固这些内容.
一、提出问题:
什么样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上面的问题,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
二、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适当加以引导点拨,然后板书:
1.垂直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里线,它们的支点叫做垂足.提出以下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是指四个角中的哪一个角?
(2)“互相垂直”是什么意思?
(3)相交的两条直线都垂直吗?
三、学生活动: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的垂直关系的实例.(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
方格本的横线和竖线;
铅垂线和水平线.)
四、垂直的记法、读法和判定学生活动:
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阅读课本第60页的内容然后师生间相互交流. 归纳:
①直线垂直的记法读法:
直线AB、CD互相垂直,记作“AB⊥CD”域“CD⊥AB”,读作“AB垂直于CD”,如果垂足为O,记作“AB⊥CD,垂足为O”(如图右上).②垂直判定:
∵∠AOC=90°
, ∴AB⊥CD(垂直的定义).∵AB⊥CD(已知),∴∠AOC=90°
(垂直的定义)学生活动:
用∠AOD、∠BOD或∠BOC让学生重复练习正、反两步推理.
五、垂线的画法及性质学生活动:
让学生用三角板或量角器,过直线上一点或者直线外一点画直线的垂线,回答过直线上(直线外)一点能不能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能画几条?
(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去画)通过画图,得垂线的第一条性质: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提出问题:
(1)“过一点”包括几种情况?
(2)“有且只有”是什么意思?
(“有”表示存在,“只有”表示惟一.)
让学生尝试画一条线段或射线的垂线(一个学生板演).
通过学生形成对概念的感性认识再回过头来进行定义,认识了事物间的发展变化的辩证关系,提出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比教师单纯“强调”效果更好.
让学生自己尝试学习,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对垂直定义做正、反两方面的推理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一方面为了渗透符号推理格式,熟悉符号的使用;
另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定义既可以作判定用,又可以当性质用.
这是一幅比例尺为1:
500000的地图,你能分别求出李庄A到火车站B和吴镇D的距离吗?
你认为铁路上是否存在到李庄距离最近的点?
5.1.2垂线(第2课时)
1.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2.掌握垂线的性质2;
.经历观察、操作、想像、归纳概括、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能力.毛
1.点到直线的距离;
2.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垂线的性质。
区分垂线段与点到直线的距离.
〖探究1〗怎样测量跳远的成绩
如图,这是你们班的运动员小欣在校运会上跳远后留下的脚印,裁判员怎样测量跳远的成绩?
画出皮
〖归纳〗你能说出垂线的第二条性质吗?
什么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见P8)?
〖探究2〗
1、如图,要从A处到河边B挖一道水渠AB引水,B点一般应选在哪一处?
如果比例尺是1:
100000,水渠大约要挖多长?
2.如图,若BD⊥AC于D,CE⊥AB于E,CE、BD相交于点O.
(1)ΔAEC与ΔADB之间有哪些角是相等的?
(2)ΔOCD与ΔOBE之间有哪些角是相等的?
3.如图,已知:
AD、BC相交于点E,如果∠A=∠D,图中还有相等的角吗?
1.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垂线,顶点和垂足间的线段(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请用三角板分别画出下面三角形的三条高(各用三种颜色).
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2.通过例题口答“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