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文中考复习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78750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5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文中考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文中考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文中考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文中考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文中考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文中考复习题.docx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文中考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文中考复习题.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文中考复习题.docx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文中考复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期末古文中考综合复习题及答案

班级:

姓名:

说明:

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B卷中选择题知识点贯穿全六册古文。

一、A卷:

夯实基础类题型:

【课下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

能力提升类题型:

【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

知识点贯穿全六册】【课外文言文阅读】

目录:

一、部编版八上第22课《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富贵不能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部编版八上第23课《愚公移山》

三、部编版八上第24课《周亚夫军细柳》

一、第22课《孟子三章》中考综合复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综合复习题

A卷:

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①【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②【环】围。

③【池】护城河。

④【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⑤【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⑦【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⑧【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⑨【得道】指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⑩【至】极点。

⑪【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⑫【畔】同“叛”,背叛。

⑬【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君子,这里指能行仁政的君主,即上文所说的“得道者”。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3、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4、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

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5、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

所以说:

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6、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7、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8、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三、课内简答题:

1、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2、“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道”指的是什么?

答:

王道。

施“仁政”。

3、“三里”、“七里”是在强调防守一方占有哪方面优势?

“环”是在说明进攻一方占哪方面优势?

第二段中,进攻方“环而攻之而不胜”,证明了什么道理?

答:

地利、天时。

天时不如地利。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修辞是什么?

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答:

排比。

从“域民”到“固国”再到“威天下”是治国的顺序,必须将前一个阶段的事情做好,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5、作者写“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段文字的目的是什么?

答:

从防御一方虽“地利”却“委而去之”论证了“人和”的重要性。

6、为什么君子能够“战必胜”?

答:

已得人心,无往不利。

7、孟子写作目的是说明怎样打赢一场战争吗?

答:

不是,是借助战事论证当行仁政。

8、纵观历史,能得到“人和”的人很多,并说说带给你什么启示?

答:

毛泽东领导的解放战争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支持,革命队伍不断扩大,正是因为他的指导思想深得民心,得人和,所以说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该取得更多人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才能成就事业。

B卷:

能力提升

四、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攻城一方不能取胜的原因是:

天时不如地利。

守城一方“委而去之”的原因是:

地利不如人和。

3、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及其关系的句子是: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日本某些反华势力,擅自篡改历史教科书,结果招致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一致反对,弄得众叛亲离,正应了孟子那句话: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5、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战必胜”的条件是:

“得道者多助”。

五、文言现象积累:

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析:

①亲戚畔之:

通假字,畔通“叛”,背叛。

②七里之郭:

古今异义,古义:

外城;今义:

姓氏。

③池非不深也池:

古今异义,古义:

护城河,今义:

池塘。

④委而去之:

古今异义,古义:

离开;今义:

到……去。

⑤亲戚畔之:

古今异义,古义:

内亲外戚;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⑥委而去之:

古今异义,古义:

放弃;今义:

委任。

⑦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今异义,古义:

界限,限制;今义:

地域。

⑧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今异义,古义:

这;今义:

判断动词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古今异义,古义:

国防;今义:

国家。

⑩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震慑。

⑫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词类活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固。

2、一词多义:

以:

①以天下之所顺:

凭。

②所以动心忍性:

用来。

之:

①亲戚畔之:

代词,他。

②三里之城:

助词,的。

③寡助之至:

动词,到。

而:

①泉香而酒洌:

表并列,并且。

②夫环而攻之:

表顺接。

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表转折,却、但是。

于: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

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给。

③而死于安乐也:

由于。

国:

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防。

②国国恒亡:

家。

利:

①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

②兵革非不坚利也:

锐利。

3、判断文言句式:

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判断句。

②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判断句。

六、选择题:

1、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

使……受苦

【解析】A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例句是凭借。

A按照。

B因为。

C凭借。

D来。

3、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A)

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

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

【解析】A离开。

4、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

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D.属予作文以记之

【解析】D项“以”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其余各项“以”字均为介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D)

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解析】A表修饰;表顺承。

B的原因;的人。

C助词,的;代词,他。

D都是凭借。

6、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有误的一项是(D)

A.舜/发于/畎亩之中B.曾益/其所不能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D.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析】D入/则无/法家/拂士

7、下列四组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A凭,考;来。

B代词,城池;动词,到。

C给;和。

D表顺承;表顺承。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B)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惨无人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去留两便

C.寡助之至比至陈无微不至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跳往助之

【解析】A正义;方法;正义。

B离开;离开;离开。

C极点;到;到。

D主谓之间;动词,到;代词,他。

9、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B)

A.舜发于畎亩之中发于声,而后喻

B.国恒亡人恒过,然后能改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大计亦死

D.入则无法家拂士行拂乱其所为

【解析】A起,被任用;发出。

B常常;常常。

C被选拔;发动。

D同“弼”辅佐;违背,不顺。

10、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C)

A.池非不深也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

【解析】A护城河;池塘。

B武器;士兵。

C的原因;的原因。

D主谓之间;动词,到,往。

11、“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是指什么说的(C)

A.正确的道理B.作战的规律

C.施行“仁政”D.统治的方法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铍賄鹗骥鲧戲。

【解析】C施行“仁政”。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B)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

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解析】B古今异义,护城河。

13、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

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

使……受苦

【解析】A词类活用,限制。

14、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B)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解析】B方圆三里那样的内城和方圆七里的外城

15、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C)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茕桢广鳓鯡选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