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鲁山县一中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Word下载.docx
《河南省鲁山县一中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鲁山县一中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精校解析 Word版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
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
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
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楞严经》曰:
“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是此诗之本。
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
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
例如王维的《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寂,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
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苔藓上,显得多么冷清!
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
现在到了黄昏,它又照来了。
然而这次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
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
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
而诗里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
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
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
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
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
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
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节选自袁行霈《诗与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与禅虽然归趣不同,分别属于文学和宗教,但在“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重启示和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B.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一方面诗人因受到禅的影响而在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禅理、禅趣,另一方面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C.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品位,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
D.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但是诗赋予禅的只是外在的形式,由此可见,诗对禅的影响不如禅对诗的影响那么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文章引用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B.《楞严经》中“臂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几句话,用“妙音”“妙指”有趣的比喻,本意是为了说明佛理的。
C.虽然“禅言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但苏轼富有理趣的《琴诗》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它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更有机锋。
D.王维的《鹿柴》并没有谈禅,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字面上就使人联想到禅宗重视的“返照”,诗中清静虚空的心境更为禅宗所提倡,堪称“以禅入诗”的佳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多“禅言诗”之所以并无可取之处,是因为这些诗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甚至不能算是诗。
B.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大方面,以禅喻诗细分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C.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这三种以禅喻诗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D.以禅参诗重在诗歌作品的阅读欣赏,以禅衡诗重在诗歌高低的品评,以禅论诗重在对诗歌奥妙的论述。
【答案】1.C2.A3.D
【解析】
1.试题分析:
C“提升了诗歌的品味”“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夸大其词,原文只是说“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
2.试题分析:
A“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有误,此段旨在说明“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
3.试题分析:
D偷换概念,原文说的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而非“诗歌的奥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铁拐李”传奇
陈圣芳
他,拄着拐杖,个子瘦瘦高高的,是一个流浪乞丐,身背很多口袋的褡祾,每天走村串户地乞讨,像一个行脚僧,人们背地里都叫他铁拐李。
铁拐李讨米很特别,用手抓的米他是断然不会要的。
原来一个刁顽尖滑的大嫂,把一只紧捏的空手放进米袋子,然后从他袋子里面带出一大把米来。
铁拐李乞讨没有定性,走哪是哪。
天黑了,随便睡在学校或者队屋廊檐下,将身子蜷缩成大虾米,囫囵睡去。
当天放明时,又不知所踪了。
而一方方的墙壁上,却用土坷垃划写满了诗文。
湾子里的斋儒老先生曾经教过私塾,他一手捻着他那稀稀落落的几缕白胡子,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着,一脸的陶醉。
铁拐李他有时也会给几分钱湾里的剃头匠,让剃头匠将他那乱茅草一样的头发理得顺顺当当的,但是他那飘然若仙的胡子他是一定不会剪的,而且,他每次去河边洗碗时,都会把胡子润湿,对着水面捊了又捊。
然后把碗刷的贼亮,像猫子舔了似的。
铁拐李虽然疯癫时六亲不认,举起拐杖见人就打,见狗就追。
一旦安静下来,他又特别喜欢孩子。
那天他在苕货家门口发现苕货在写字,便蹑手蹑脚笑眯眯地走了过去,在后面认真地端详着,并且细声细气地告诉苕货:
你发倒笔了,这个勾是利刀勾,这个不是这样的,是宝盖头,上面没有一点他。
告诉苕货很多以后,当再遇见苕货时,他还不忘在他的草稿纸上教几个字,过几天他回来时,他一定会考考苕货,如果苕货回答正确了,他会像变戏法一样,变出一把把花花绿绿的豌豆糖来,赏给苕货。
有段时间,铁拐李突然不疯癫了,他居然背了一个上面印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毛泽东的书包,一步一拐地走学校赶乡集,卖他用澴河潭坡上的泥巴做出来的口哨。
那泥巴做的口哨的确精妙绝伦,有高音的,有中音的,也有低音的,五颜六色,煞是好看。
如果那个小朋友吹的好,他会摸摸他的小脑袋,笑眯眯地说,拿去吧,不要钱。
得到哨子的孩子像过年般的高兴,于是刹那间,满湾子从南到北都是蛐蛐般忽高忽低的泥巴口哨声。
不过,他尤其喜欢苕货,他看见苕货往往会送他几个五颜六色的泥巴哨,并且还要当面给苕货做示范,同是蛐蛐几声,却别有一番韵味。
等到学生上课后,他就默默地站在教室的廊檐下,看着琅琅读书的孩子,一脸笑意。
有一次,他在走廊小黑板前伫立良久,然后捡起地上的粉笔头,在黑板上涂改起来。
一个老师发现了,便吼了几声,吓得铁拐李一溜烟跑了。
那老师过来一看却愣住了,原来他修改了一处语法错误。
从此以后,这位老师便特别关注起铁拐李来。
有一天,他路过铁拐李寄住的废砖窑时,看到一个漂亮的城里女子,对着铁拐李声泪俱下地说着什么,而他却有滋有味吃着讨来的米饭,理也不理。
后来那女子伸手去拉铁拐李,不料一下子惹恼了他,他挥舞着拐杖,吼道:
你滚,你滚,我不要你管。
那位老师忙躲到一边,看见那女人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废砖窑。
后来听人说铁拐李原来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因为说错了一句什么话划成右派,加上妻子闹离婚,所以就成了流浪的疯子;
还有的人说,那个女人是他的学生,很是崇拜他,知道了恩师落脚地后,踏破铁鞋不远千里赶到这里打这天起,铁拐李就突然从人们的视线里悄然消失了。
开始还有人念叨一下:
铁拐李好长时间没有来讨饭哩?
再后来,铁拐李这个名字就像从澴河上游冲下来的一截树枝,在河湾汊里打个转顺流而下,一去无踪。
而当铁拐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提起时,已是十几年后的一天了。
那天,已考取博士生的苕货,给家里寄来一张他和导师以及师母的合影。
邻居们呼啦一下子围过来看,马上有人说:
咦!
师母好年轻啊,怕要比导师年轻不少哩。
突然有人叫了一声:
这苕货的导师,有点像铁拐李呢。
大伙围过来一看,呵呵,别说,还真有点像哩!
马上就有人说了:
瞎说,一个要饭的,一个是导师,八竿子也打不着呀!
苕货娘说,那好办,我打电话问问就知道了。
于是苕货娘在一圈人的注视下,拨通了电话:
喂,苕货,我问你一件事情哈……
(选自《2016年中国小小说精选》)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运用白描手法,简要勾勒了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和生活状况,并交代了“铁拐李”这一外号的由来。
B.小说中的“苕货”其实并不“苕”、并不傻,是理解作品的重要线索人物。
铁拐李教他写字,送他泥巴哨子等情节,很好地凸显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C.铁拐李虽以乞讨为生,但却不要手抓的米,还在墙壁上写满诗文,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
D.该小说讲述了铁拐李颠沛流离的生活。
全文结构紧凑,情节不蔓不枝,语言朴素精炼,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叙事技巧。
5.铁拐李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这篇小说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C5.①不修边幅,举止特别。
瘦高个,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头发虽理得顺当,却不剪胡子。
②能诗能文,学识渊博。
经常在墙壁上题写诗文,还帮学校老师改正语法错误。
③对孩子有爱心和耐心。
一笔一划地教苕货识字,用豌豆糖奖励孩子的进步。
④富有生活情趣。
潦倒落魄时,用泥巴做口哨,还吹出不同的声音。
6.①伏笔设置巧妙自然。
能写诗文暗示铁拐李与众不同,纠正老师的语法错误再显人物特别,漂亮的城里女子的来访,更为人物身份的揭示与命运的转变设伏。
②故事情节一波三折。
主人公铁拐李乞讨时的艰难处境让人怜悯,帮助孩子时的满足让人心生敬佩,突然的消失让人忧虑,苕货寄来的照片让人释然。
③结尾留白耐人寻味。
铁拐李如今的境况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一张照片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使小说更有可读性,使作品的主题更加深刻。
4.试题分析:
C项,表现了他的孤高自傲以及与时代的格格不入错,应为表现了铁拐李虽为乞丐却保持自己的尊严以及暗示了铁拐李的特殊经历。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
如此题从“瘦高个,居无定所,以乞讨为生,头发虽理得顺当,却不剪胡子”等情节中概括出其“不修边幅,举止特别”的性格特征。
点睛:
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
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此题从“不修边幅,举止特别”“能诗能文,学识渊博”“对孩子有爱心和耐心”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