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8349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7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

《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论语复习(例题答案解析)Word文档格式.doc

2、孔子主张以德治国: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他坚持认为拯救道德人心才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但他的主张却被当时的人们视为迂腐。

你怎么理解孔子的这种坚持?

请简述之。

(不超过100字)(《为政以德》)

答案要点:

在历史进步与道德堕落的二律背反中,孔子毅然选择了以道德作为评价社会的价值准则。

从现象上来看,孔子是文化保守主义者,但他的真正目的是追求建立道德至上的理想社会。

在孔子学说保守的现象后面,包含着对人类永恒精神的追求。

3、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请阅读后完成题目。

《论语》选段: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名家评点:

程子曰“为政以德,然后无为。

”(《四书集注》)

朱子曰:

“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

”又曰:

“为政以德,则无为而天下归之,其象如此”(《论语集注》)

范氏曰:

“为政以德,则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

所守者至简而能御烦,所处者至静而能制动,所务者至寡而能服众。

”(《论语集注》)

请联系名家点评,说说以上内容表现了儒家学说怎样的治国思想?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首先要言正。

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

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4、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1:

材料2: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

(1分)

(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

(1)(1分)季康子:

以法治国(法治)。

孔子:

以德治国(德治)。

(2)(3分)赞同。

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

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二、克己复礼

文化思想

明白“仁”与“礼”的关系。

孔子认为“礼”不只是钟鼓玉帛等外在的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这内核就是“仁”;

“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用“孝悌”把“仁”和“礼”统一起来。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孔子的“仁”是在“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子路曰:

“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

“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

“有是哉,子之迂也!

奚其正?

“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3.3)

(1)根据子路的话可以看出子路怎样的性格?

(2)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

(3分)

参考答案

(1)子路对孔子的回答不苟同,并且说孔子的观点何其迂腐,表现了他直率、淳朴的性格。

(2)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名)。

孔子认为这些“实”的变化是不应该的,“名”和“实”混乱,社会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因此,他要用“名”(周礼的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

“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人焉。

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

“请问其目。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

“学礼乎?

”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

”鲤退而学礼。

(16.3)

材料3:

“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

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17.11)

材料4:

子夏问孝。

“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8)

材料5: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吾不与祭,如不祭。

”(3.12)

(译:

祭祖就如同祖先真的在面前,祭神就好像神灵真的在面前。

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和没有举行祭祀一样。

”)

根据以上几段文字,谈一谈你对孔子的“礼”的理解。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

这个内核就是仁。

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对于个人而言,礼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是一种自身修养,既包括内在道德水平,又包括外在礼仪。

(3)遵循礼义,不应只表现在形式上,而且要发自内心,讲究诚意。

例如,当子女尽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

祭祀祖先神灵,好像祖先神灵真的在那里。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宰我问:

“三年之丧,期已可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

“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

“安。

”“女安则为之。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

“予之不仁也!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主张守孝一年,而孔子主张守孝三年。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请说明理由。

(1)赞同孔子的观点。

理由:

a、子女出生3年才能脱离父母,所以父母死后,子女也要守孝3年。

b、“孝”是“仁”和“礼”里的重要内容,孝敬父母是对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2)赞同宰我的观点

A、影响礼乐。

因为“三年不为礼,礼必坏;

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B、影响农业生产劳动。

(3)都不大赞同。

不主张守孝。

A、首先要明确古人是怎么守孝的。

古人要求在家守孝或在父母坟头筑房守孝三年。

B、现代还这么守孝会影响工作。

C、守孝关键在于心诚,只要心诚,异地守孝也是一样的。

D、儒家主张“仁”,“孝”是“仁”重要内容,忠于国家为人民做贡献,是“仁”更重要的内容。

古人就有“忠孝有两全”的说法,当“孝”与“忠”发生冲突的时候,要求首先选择“忠”,看来忠于国家人民比守孝更为重要。

四、知其不可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献身精神)。

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

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精神的大道,对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

其次,从斗争策略来说,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

但同时我们要认识到,孔子的周游用世,循礼卫道,是一种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是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是从政的强烈自信,是道德勇气,是担当情怀,具有积极意义,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的楷模。

(4分)(省参考卷题目)

问于桀溺。

桀溺曰:

“子为谁?

“为仲由。

“是鲁孔丘之徒与?

“然。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耰而不辍。

夫子怃然曰: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

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

(2)你赞成谁的观点?

为什么?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a、孔子主张积极入世,改革社会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b、“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精神。

c、身处乱世之中,如果人人都能“以天下为己任”,,那么乱世就会变成盛世。

赞成桀溺的观点。

a、乱世中,不能靠一个人的力量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b、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与精力的无谓浪费。

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且理由到少两点,即可给满分。

2、下面是《论语》中的选段,请阅读后完成有关题目。

“不仕无义。

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

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是否认同?

请简要说明理由。

(2)对“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这一观点,你怎么看待?

(1)对于子路的观点,孔子完全认同。

这正是孔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他认为君臣之义是大义,长幼之节是小节,君子要行大义。

尽管自己的政治主张不会被采纳,还坚定地认为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这便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注:

“子路曰”,宋初写本作“子路反,子曰”。

就认定这句话就是孔子说的。

(2)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也有局限性。

首先,倡导君子学有所长,就出来为社会做事,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对于促进社会进步是有益的,当然值得肯定。

但是把出仕与建立君臣关系等同起来,认为一个人出来做官就是“售于帝王家”,有很大的思想局限性。

3.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陈成子弑简公。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

“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公曰:

“告夫三子!

”孔子曰: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

”之三子告,不可。

孔子曰:

”(14.21)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

(2)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1)“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的重视。

(2)“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

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