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计算中常用的一些技巧及高考计算题型突破Word格式.doc
《化学计算中常用的一些技巧及高考计算题型突破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计算中常用的一些技巧及高考计算题型突破Word格式.doc(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62=16.8g,m(Na2CO3)=21.0g-16.8g=4.2g,所以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20%。
二、守恒法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重新组合,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存在一系列守恒现象,如:
质量守恒、原子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利用这些守恒关系解题的方法叫做守恒法。
质量守恒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在配制或稀释溶液的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
原子守恒即反应前后主要元素的原子的个数不变,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元素守恒即反应前后各元素种类不变,各元素原子个数不变,其物质的量、质量也不变。
电荷守恒即对任一电中性的体系,如化合物、混和物、溶液、胶体等,电荷的代数和为零,即正电荷总数和负电荷总数相等。
电子得失守恒是指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剂得到的电子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去的电子数,无论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是以后将要学习的原电池或电解池均如此。
1.原子守恒
例2有0.4g铁的氧化物,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将其还原,把生成的全部CO2通入到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中得到0.75g固体沉淀物,这种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A.FeOB.Fe2O3C.Fe3O4D.Fe4O5
解析由题意得知,铁的氧化物中的氧原子最后转移到沉淀物CaCO3中。
且n(O)=n(CaCO3)=0.0075mol,m(O)=0.0075mol×
16g/mol=0.12g。
m(Fe)=0.4g-0.12g=0.28g,n(Fe)=0.005mol。
n(Fe)∶n(O)=2:
3,选B
2.元素守恒
例3将几种铁的氧化物的混合物加入100mL、7mol•L―1的盐酸中。
氧化物恰好完全溶解,在所得的溶液中通入0.56L(标况)氯气时,恰好使溶液中的Fe2+完全转化为Fe3+,则该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72.4%B.71.4%C.79.0%D.63.6%
解析铁的氧化物中含Fe和O两种元素,由题意,反应后,HCl中的H全在水中,O元素全部转化为水中的O,由关系式:
2HCl~H2O~O,得:
n(O)=,m(O)=0.35mol×
16g•mol―1=5.6g;
而铁最终全部转化为FeCl3,n(Cl)=0.56L÷
22.4L/mol×
2+0.7mol=0.75mol,n(Fe)=,m(Fe)=0.25mol×
56g•mol―1=14g,则,选B。
3.电荷守恒法w.w.w.k.s.5.u.c.o.m
例4将8gFe2O3投入150mL某浓度的稀硫酸中,再投入7g铁粉收集到1.68LH2(标准状况),同时,Fe和Fe2O3均无剩余,为了中和过量的硫酸,且使溶液中铁元素完全沉淀,共消耗4mol/L的NaOH溶液150mL。
则原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1.5mol/LB.0.5mol/LC.2mol/LD.1.2mol/L
解析粗看题目,这是一利用关系式进行多步计算的题目,操作起来相当繁琐,但如能仔细阅读题目,挖掘出隐蔽条件,不难发现,反应后只有Na2SO4存在于溶液中,且反应过程中SO42―并无损耗,根据电中性原则:
n(SO42―)=n(Na+),则原硫酸的浓度为:
2mol/L,故选C。
4.得失电子守恒法
例5某稀硝酸溶液中,加入5.6g铁粉充分反应后,铁粉全部溶解,生成NO,溶液质量增加3.2g,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物质的量之比为()
A.4∶1 B.2∶1 C.1∶1 D.3∶2
解析设Fe2+为xmol,Fe3+为ymol,则:
x+y==0.1(Fe元素守恒)
2x+3y=(得失电子守恒)
得:
x=0.06mol,y=0.04mol。
则x∶y=3∶2。
故选D。
三、关系式法
实际化工生产中以及化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时,往往涉及到多步反应:
从原料到产品可能要经过若干步反应;
测定某一物质的含量可能要经过若干步中间过程。
对于多步反应体系,依据若干化学反应方程式,找出起始物质与最终物质的量的关系,并据此列比例式进行计算求解方法,称为“关系式”法。
利用关系式法可以节省不必要的中间运算步骤,避免计算错误,并能迅速准确地获得结果。
用关系式解题的关键是建立关系式,建立关系式的方法主要有:
1、利用微粒守恒关系建立关系式,2、利用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间的关系建立关系式,3、利用方程式的加合建立关系式。
例6工业上制硫酸的主要反应如下:
4FeS2+11O22Fe2O3+8SO22SO2+O22SO3SO3+H2O=H2SO4
煅烧2.5t含85%FeS2的黄铁矿石(杂质不参加反应)时,FeS2中的S有5.0%损失而混入炉渣,计算可制得98%硫酸的质量。
解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找出下列关系:
FeS2~2SO2~2SO3~2H2SO4,本题从FeS2制H2SO4,是同种元素转化的多步反应,即理论上FeS2中的S全部转变成H2SO4中的S。
得关系式FeS2~2H2SO4。
过程中的损耗认作第一步反应中的损耗,得可制得98%硫酸的质量是=3.36。
四、方程式叠加法
许多化学反应能发生连续、一般认为完全反应,这一类计算,如果逐步计算比较繁。
如果将多步反应进行合并为一个综合方程式,这样的计算就变为简单。
如果是多种物质与同一物质的完全反应,若确定这些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也可以按物质的量之比作为计量数之比建立综合方程式,可以使这类计算变为简单。
例7将2.1g由CO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在足量的O2充分燃烧后,立即通入足量的Na2O2固体中,固体的质量增加w.w.w.k.s.5.u.c.o.m
A.2.1g B.3.6g C.4.2g D.7.2g
解析CO和H2都有两步反应方程式,量也没有确定,因此逐步计算比较繁。
Na2O2足量,两种气体完全反应,所以将每一种气体的两步反应合并可得H2+Na2O2=2NaOH,CO+Na2O2=Na2CO3,可以看出最初的气体完全转移到最后的固体中,固体质量当然增加2.1g。
选A。
此题由于CO和H2的量没有确定,两个合并反应不能再合并!
五、等量代换法
在混合物中有一类计算:
最后所得固体或溶液与原混合物的质量相等。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没有数据,思考中我们要用“此物”的质量替换“彼物”的质量,通过化学式或化学反应方程式计量数之间的关系建立等式,求出结果。
例8有一块Al-Fe合金,溶于足量的盐酸中,再用过量的NaOH溶液处理,将产生的沉淀过滤、洗涤、干燥、灼烧完全变成红色粉末后,经称量,红色粉末的质量恰好与合金的质量相等,则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为()
A.70%B.30%C.47.6%D.52.4%
解析变化主要过程为:
由题意得:
Fe2O3与合金的质量相等,而铁全部转化为Fe2O3,故合金中Al的质量即为Fe2O3中氧元素的质量,则可得合金中铝的质量分数即为Fe2O3中氧的质量分数,O%=×
100%=30%,选B。
六、摩尔电子质量法
在选择计算题中经常有金属单质的混合物参与反应,金属混合物的质量没有确定,又由于价态不同,发生反应时转移电子的比例不同,讨论起来极其麻烦。
此时引进新概念“摩尔电子质量”计算就极为简便,其方法是规定“每失去1mol电子所需金属的质量称为摩尔电子质量”。
可以看出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除以此时显示的价态。
如Na、K等一价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Mg、Ca、Fe、Cu等二价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除以2,Al、Fe等三价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在数值上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除以3。
例9由两种金属组成的合金10g投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反应完全后得到氢气11.2L(标准状况下),此合金可能是()
A.镁铝合金B.镁铁合金C.铝铁合金D.镁锌合金
解析。
由题意,生成0.5molH2,金属失去的电子即为1mol,即合金的平均摩尔电子质量为10g/mol,镁、铝、铁、锌的摩尔电子质量分别为:
12、9、28、32.5(单位:
g/mol),由平均值可知,混合物中一种金属的摩尔电子质量小于10g/mol,另一种大于10g/mol。
故选A、Cw.w.w.k.s.5.u.c.o.m
七、极值法
“极值法”即“极端假设法”,是用数学方法解决化学问题的常用方法,一般解答有关混合物计算时采用。
可分别假设原混合物是某一纯净物,进行计算,确定最大值、最小值,再进行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例10将一定质量的Mg、Zn、Al混合物与足量稀H2SO4反应,生成H22.8L(标准状况),原混合物的质量可能是()
A.2g
B.4g
C.8g
D.10g
解析本题给出的数据不足,故不能求出每一种金属的质量,只能确定取值范围。
三种金属中产生等量的氢气质量最大的为锌,质量最小的为铝。
故假设金属全部为锌可求的金属质量为8.125g,假设金属全部为铝可求的金属质量为2.25g,金属实际质量应在2.25g~8.125g之间。
故答案为B、C。
八、优先原则
关于一种物质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计算,首先要确定反应的先后顺序:
如没有特殊要求,一般认为后反应的物质在先反应物质完全反应后再发生反应。
计算时要根据反应顺序逐步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答案。
例11在含有Cu(NO3)2、Fe(NO3)3和AgNO3各0.1mol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经反应未见气体放出,当析出3.2g铜时,溶解的铁粉的质量是()
A.5.6gB.2.8gC.14gD.8.4g
解析氧化性的强弱为:
Cu2+<
Fe3+<
Ag+,所以加入铁粉后,铁粉先和Ag+反应,最后在与Cu2+作用。
当析出3.2g铜时,说明溶液中已经不存在Fe3+和Ag+,由于Cu(NO3)2、Fe(NO3)3和AgNO3各0.1mol,因此,最后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