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片控制测量复习进程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64181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像片控制测量复习进程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像片控制测量复习进程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像片控制测量复习进程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像片控制测量复习进程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像片控制测量复习进程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像片控制测量复习进程Word下载.docx

《像片控制测量复习进程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像片控制测量复习进程Word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像片控制测量复习进程Word下载.docx

像主点:

航空摄影仪主光轴与像面的交点,在像片上即就是像片的中心点。

标准点:

符合布点的各种像片条件的像控点的位置。

主纵线:

又称为主垂线,是通过像主点的垂直于航线方向的直线。

主横线:

又称为方位线,是通过像主点的垂直于主纵线(和航线方向重合)的直线。

1.3 航向重叠和旁向重叠

航向重叠:

沿航线方向的同一条航线上相邻的两张像片间的重叠,一般不能小于53%。

旁向重叠:

两条相邻航线上的相邻像片之间的重叠,一般不能小于15%。

1.4 点位落水

    指的是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者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者没有明显目标时,均视为点位落水。

2、像控点布设的一般要求及像片条件

2.1 像控点是航测内业加密控制点和数据采集的依据,分为平面控制点、平高控制点、高程控制点三种。

   平面控制点仅测定平面坐标,高程控制点仅测定高程,平高控制点需测定平面坐标及高程。

 

2.2 像控点一般布设在航向及旁向六片或五片重叠范围内,尽可能使布设的像控点能够公用,并且尽量使点位矩形分布。

2.3 像控点距像片边缘一般不小于1㎝(18㎝×

18㎝像幅)或1.5㎝(23㎝×

23㎝像幅,困难时个别点不得小于1㎝)。

2.4 像控点距像片上的各类标志不能小于1㎜。

2.5 像控点应该选在旁向重叠中线附近,离开方位线的距离应大于3㎝(18㎝×

18㎝像幅)或4.5㎝(23㎝×

23㎝像幅)。

当旁向重叠过大而不能满足要求时,应分别布点。

因旁向重叠过小使得相邻航线的点不能公用时,应分别布点,此时控制范围线所裂开的垂直距离应小于1㎝,困难时不应大于2㎝。

2.6 点位离开主垂线不得大于1.5㎝,困难时个别点不得大于2㎝。

2.7 测区边缘的像控点一律布设在测区范围线以外,如果边缘像片上无法选出点位时,可继续向外增加像片布点。

2.8 因补飞航线和原航线接头处有时难以构成像对,一定要分别布点,并保证不产生漏洞。

3、像控点的布点方案

    像控点的布设方案主要根据像片比例尺、航摄质量、成图比例尺、测区地形、成图数学精度、基本等高距、成图方法、内业仪器设备等诸多因素综合确定。

总体来讲,像控点的布点方案有以下几种:

全野外布点、区域网布点、航线网布点三种。

这三种方法可以单独采用,也可以混合采用。

3.1 全野外布点

3.1.1 全野外布点的分类:

平高全野外、高程全野外。

3.1.2 非全野外布点不能满足成图精度要求时,就应采用平高全野外或者高程全野外。

3.1.3 全野外布点的形式

●一般情况下,平高全野外是指每个立体像对至少布设四个平高点,当成图比例尺与

航摄比例尺在1:

4~1:

6之间时,为了提高精度,在像主点附近要增加一个平高点。

如右图所示:

●高程全野外:

如果像控点的平面位置

由内业加密完成,且可以满足成图精度时,则平面部分按照非全野外布点,而高程部分则按全野外布点。

3.1.4 特殊情况下的布点

3.1.4.1航摄分区分界处的布点:

航摄分区结合处,像控点在保证各自像片条件下尽量公用,如不能同时满足像片条件的应分别布点。

3.1.4.2当航向重叠部分小于53%,产生航摄漏洞,无法进行模型连接测图时,应以漏洞两侧为界分别布点,漏洞部分可单张像片测图或者全野外仪器实测或者平板补测。

3.1.4.3航线中个别像片旁向重叠小于15%(小于3㎝),而大于1㎝,且影像清晰,范围内无重要地物时,应分别布点,两点裂开的垂距不能超过2㎝,否则不足部分应采用平板补测或者全野外仪器实测。

3.1.4.4像主点或标准点位落水

像主点或标准点位处于水域内,或者被云影、阴影、雪影等覆盖,或者没有明显目标时,均视为点位落水。

此时均按平高全野外布点。

●当落水范围不影响立体模型连接时,按正常航线布点,此时像控点的像片条件可适当放宽。

●当像主点周围2㎝范围内或者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时,则落水像对应按平高全野外布点。

●定向点标准位置附近为落水区,这时如果在距方位线4㎝以外的航向三片重叠范围内选不出连接点,则落水像对应按平高全野外布点。

●水滨和岛屿地区,一般按全野外布点,以能最大限度控制测绘面积为原则周边布点。

超过控制点连线1㎝以外的陆地部分应加测平高点,困难时可改为高程点,局部地区如用航测方法难以保证精度时,应采用平板补测或者全野外仪器实测。

3.2 航线网布点

3.2.1 航线网布点应按航线分段布设六个平高点,首末端点间的基线数根据像片比例尺、成图比例尺、基本等高距、测区地形、成图精度等因素,并参照航测外业规范中的附录A执行。

实际作业中,常与平高区域网混合使用。

如下图,平高点按九点法区域网布设,高程点则按航线网布设,必要时可在区域网的四分之一处加布高程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平高点

           ×

………高程点

  + + + + + + + + +           +………像主点

  + + + + + + + + +        ·

 左图为高程航线网布点

   ○        ·

 右图为平高航线网布点

3.2.2 航线网布点一般用于丘陵地、山地、高山地等地区,特别是公路项目用得比较多。

3.2.3布点要求

首先要满足第2章节中的一般要求,特殊情况下可作适当调整。

 航线首末端上下一对点应尽量位于通过像主点的主垂线上,困难是互相偏离不得大于半条基线,上下对点应布在同一立体像对内。

 航线中间上下一对点一般布设在首末控制点的中间位置,困难时可向两侧偏离1条基线左右,并力求其中一个控制点在中线上。

尽量避免两个控制点向中线的同一侧偏离,若出现同侧偏离时,最大不能超过1条基线。

3.3区域网布点

3.3.1区域网布点的分类:

分为平高区域网、平面区域网。

高程则采用全野外或者航线网和区域网混合使用。

3.3.2区域网内不应包含有像片重叠不合要求的航线和像对,并且不应包

括大片云影、阴影等影响内业加密建网连接的像对。

3.3.3区域网布点时,同样要根据像片比例尺、成图比例尺、基本等高距、测区地形、成图方法、平面高程的数学精度、内业加密方法综合确定。

当内业加密能同时满足平面和高程精度时,才能采用平高区域网布点。

当加密可以满足平面精度而不能满足高程精度时,可布设平面区域网,高程则采用全野外布点或航线网布点。

具体采用何种方法,应该由技术主管部门通盘考虑,在技术设计书中明确规定。

3.3.4平高(平面)区域网的布设形式,根据测区形状,按照覆盖的航线数、基线数和允许的区域网跨度,全面考虑布设,尽量减少像控点数量。

3.3.5不论是平面区域网或平高区域网,航线数跨度、基线数一般不超过下表规定。

一般情况下,1:

500地形图平地、丘陵地采用平高全野外,1:

1000、1:

2000平底采用平高区域网、高程全野外布点(指0.5米等高距区)。

比例尺

1:

500

1000

2000

航线数(条)

4~5

5~6

平高点间基线数

4~7

6~7

6~10

高程点间基线数

2~4

4~6

3.3.5.1按照规范规定的航线数(一般不超过6条)和基线数,组成一个区域单元。

采用6点法或者8点法布点,有时也用9点法按田字形布设平高点。

区域网周边布设高程点。

中间成排或者稀疏布设高程点。

平面区域网则根据高程全野外高程点的分布情况,按一定的航线数、基线数分成若干个平面区域布设平高控制点。

○ ×

 ○ ×

 ○     ○ ×

 ○

     

   ×

 ×

     ×

  

     ○ ×

                      

   ○ ×

 ○  ○ ×

 ○

     (6点法)         (8点法)         (9点法)

   

 ○………平高点     ×

………高程点     

3.3.5.2 当区域网用于加密平高控制点时,沿周边布设平高点(6个或8个)。

高程点的跨度为:

1:

2000成图时,航线方向点的间隔数为4~6条基线,1:

500、1:

1000成图时,高程点宜采用全野外布点,若采用内业加密时,其跨度为2~4条基线。

3.3.5.3 不规则区域网布点

    因受地形等条件限制或测区范围线的限制,         ○  ○  ○

也可采用不规则区域网布点。

根据测区形      ○   ○  ×

状,一般在凸角处布设平高点,凹角处布    ○ ×

    ×

    ○

设高程点。

当凹角处和凸角处之间跨度超    ×

过2条基线时,在凹角处应布设平高点。

    ○     ○     ○ 

3.3.6 像控点的一般要求和像片条件

 首先像控点要满足第2章节的各项要求。

 区域网首末端控制点尽量位于主垂线附近1.5㎝以内,相互偏离不得超过半条基线,中间点应位于首末端点的中间,困难时偏离不超过1条基线。

 区域网布点,起控制点在像片上和航线内的具体点位要求和航线网布点相同。

 特殊情况下的布点原则遵循第3.1.4章节。

3.3.7 补飞航摄像片的布点

    由于航摄质量问题或者重叠度不够等情况,要求补飞。

补飞航线像片和老航线像片之间一定要交叉重叠最少一条基线(即一个立体像对),并各自分别布点控制,不能产生漏洞。

3.4 像片控制点的选刺和整饰

3.4.1像片控制点的选刺

像控点在像片上选好后,在野外一定要认真判读,找到准确的位置刺点,不能出现判错点位的现象。

野外像控点的实地判点精度为像片上0.1㎜,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