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六国论》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三册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6337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六国论》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三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三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三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三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语文《六国论》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三册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六国论》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三册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语文《六国论》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三册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六国论》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三册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六国论》随堂训练教师版 人教大纲版第三册Word文件下载.docx

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C.举以予人,如弃草芥D.洎牧以谗诛

例句中的“以”和D项中的“以”均释为“因为”;

A项中“以”释为“凭借”;

B项中“以”释为“以致”;

C项中“以”释为“拿”。

D

4.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C.渔人甚异之D.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C中“异”解释为“以……为异”,是意动用法,A、B、D项中加点字为使动用法。

C

5.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音和义全对的一项是(  )。

A.胜负之数(shù

运数)存亡之理,当(dà

ng适合)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六国互丧(sāng灭亡),率(shuà

i全都)赂秦耶

C.洎(zì

等到)牧以谗(chá

n说别人的坏话)诛,邯郸为郡,借其用武而不终也。

D.思厥(jú

e他的)先祖父,暴(bà

o暴露)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A当tǎng如果;

C洎jì

谗:

谗言;

D暴pù

冒着。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③师不必贤于弟子  

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⑤可谓智力孤危  

⑥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⑦思厥先祖父  

⑧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A.③④⑥    B.①⑤⑦    C.②③⑤    D.①③⑥

②古:

先例,旧事。

今:

真实或虚构的有关人物或事情。

④古:

表示由于上文所说情况,引出下文的结果。

表示另提一事(连词)。

⑤古:

智慧和力量。

今:

理解事物的能力。

⑦古:

祖辈和父辈;

父亲的父亲。

⑧古:

实际情况(两个词,代词,名词);

副词,实际上。

7.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后秦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之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分开)矣

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这样)  D.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

应为“清清楚楚”。

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是 

() 

A.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②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B.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①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D.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A①好像②还,仍然B①开始,当初]②才C本来,当然D①保全②完好

9.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和(  )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D.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A动词,亲近;

C连词,和;

BD都是介词,和

BD

10.下面句中“于”的用法与“其势弱于秦”相同的一项是(  )。

A.齐人勿附于秦 

B.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C.吾祖死于是D.师不必贤于弟子

A对;

B到;

C在D都是表比较,比。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2)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3)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

(1)一天天地,名词做状语

(2)礼待,名词做动词(3)使……退却

课内文段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5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取胜,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不是()

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率赂秦耶(全都)③固不在战矣(所以)

④思厥先祖父(他的,他们的)⑤诸侯之所亡(灭亡)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

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①中“道”为“原因,途径”之意;

③中“固”为“本来”之意;

⑤中“亡”为“丢失,失去”之意。

A

13.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赂秦而力亏而秦兵又至矣

B.破灭之道也暴秦之欲无厌

C.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则秦之所大欲

A项表顺承,转折;

C项因为,用;

D项表列举,那么。

14.第二段文字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①比喻论证②对比论证③类比论证④引用论证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15.作者在文中强调“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意在说明()

A.先辈创业艰难,国土逐渐增多;

B.先辈创业艰难,后人守业不易;

C.先辈创业艰难,成就功业不限;

D.先辈创业艰难,后人本应珍惜。

A、B、C都没有很好地证明课文内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 

未尝:

不曾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既:

既然

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是故:

因此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近之际 

革灭:

消灭

应为“已经”。

17.对下列各句加点的词,说得正确的一项是( 

①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③李牧连却之

②是谁之过与 

 

④却匈奴七百余里

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不同

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相同

①动词,亲近;

②表示意味的语气助词。

③④都是使动用法,使……退却。

18.下列句子,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根据句义判断,译为“齐人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随着五国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

19.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

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到李牧被杀害,赵都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州郡

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

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一个州郡”。

20.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这样的根据是什么?

选出全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 

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②丹以荆卿为计

③牧以谗诛 

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⑤智力孤危 

⑥三国各爱其地

A.①②④⑥ 

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⑥ 

D.①③④⑤

注意从几个国家灭亡的自身原因来分析,④⑤都是从他们灭亡的客观条件分析的。

21.对这一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

B.作者申明了燕赵“用兵之效”而“用武不终”的后果。

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没有贿赂秦国。

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

齐灭亡是因为“与嬴而不助五国”。

课外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2~26题。

六国论

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

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

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耶?

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当是时,东诸侯之立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

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

使秦果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犹夫张仪也。

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

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

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兵。

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

而欲持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之人情,非其谬也。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与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

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嗟夫!

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

其必不尔矣。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

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毒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

“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奚为其无术也。

焉独存,虽王可也。

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畹兰斋文集》,黎世昌编《续古文辞类纂》选此文

2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