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感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4761865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方感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地方感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地方感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地方感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地方感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方感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地方感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方感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地方感综述Word文件下载.docx

斯蒂尔(Steele,1981)认为地方感是人与地方相互作用的产物,是由地方产生的并由人赋予的一种体验,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人创造了地方,地方不能脱离人而独立存在[3]。

维度:

普利特等(Prettyetal.,2003)把地方感分为地方依恋、社区感和地方依赖3个维度,[10]

乔根申等(Jorgensenetal.,2006)的研究中,地方感维度包括地方依恋、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64]。

威廉斯等(Williamsetal.,1989)提出“地方依恋”的概念。

随后,威廉斯等(Williamsetal.,1992)提出了地方依恋的理论框架,指出地方依恋由地方认同(placeidentity)与地方依赖(placedependence)两个维度构成,地方依赖是人与地方之间的一种功能性依恋,而地方认同是一种情感性依恋,并设计了地方依恋量表用于测量个人与户外游憩地的情感联结关系[16]。

研究表明,自然景观是利益相关者的社区认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常访问周边的公共自然区,并把这些地方作为他们居住在这里的重要原因的利益相关者对社区的物质-自然景观比对社会文化要素更有认同感[47]。

地方依恋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杨昀2011

有的称“place”为“地方”、有的译作“场所”;

前者主要存在于地理学,而后者常见于建筑学、景观学、城市规划等相关学科[2]

其中“地方”从物质(地理位置和物质形式)和精神(地方所拥有的价值和意义)两个层面被解构[9]。

“空间”之所以成为“地方”,主要是因为人对空间进行了解读,赋予其以个人的理解,使空间具有了精神层面上的意义[10]。

“地方依赖”是一种功能性的依附,意指一个地方的环境景观、公共设施、特殊资源、可达性等能满足用户的特定需求。

而“地方认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依附,是个体对客观环境有意或无意的想法,并借由态度、信仰、偏好、感觉、价值观、目的、意义和行为趋向的结合,达到对于该地方的情感依恋与归属感[22]。

效应:

旅游者对目的地的依恋直接影响其满意度,进而间接影响其忠诚度、付费意愿和环境态度[18]

应用:

不少研究指出地方依恋或可成为一种规划管理工具,在预测、引导、管理旅游地利益相关者的依恋对象、在地方的行为模式以及对规划政策的支持态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33,34]。

Cuba和Hummon认为,对地方依恋的研究最终是为了回答“我是谁?

我现在哪里?

我归属何地?

”的哲学命题[30],

地方感、地方依恋与地方认同等概念的辨析及研究启示朱竑,刘博2011

地方感是一个包容性概念,是指人们对于特定地方的情感依附和认同

段义孚,地方感所体现的是人在情感上与地方之间的一种深切的连结,是一种经过文化与社会特征改造的特殊的人地关系[1]。

哈米特将地方依恋感从浅到深依次命名为熟悉感(familiarity)、归属感(belonging)、认同感(identity)、依赖感(dependence)与根深蒂固感(rootedness)[36]地方依恋也被认为是持续的,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的[34],与MASSEY提出的“进步的地方感”呼应[37],这对早期地方依恋研究的静态观点做了很好的补充.

地方依恋维度:

BRICKER等人将地方依恋划分为地方依赖、地方认同与生活方式3个维度,而不是传统的2个维度[39]

WILLIAMS等人认为,地方依恋由地方认同与地方依赖2个维度构成[9,38]

而KYLE等人则将地方依恋分为地方认同、社会联系与地方依赖3个维度[40].

SCANNELL等则构建了一个由过程(process)、地方(place)、人物(person)3个维度构成的地方依恋的结构框架[33]

地方认同:

1983年PROS-HANSKY等将认同概念引入环境心理学,认为与社会认同的概念相对,地方认同可延伸至客体和事物与空间和地方,它所指的是个人或群体与地方互动从而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种特殊的社会化包含了情感、感知与认知等多种复杂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个人与群体将自身定义为某个特定地方的一份子[44],从而通过地方来构建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与角色[45].

地方认同特征:

表现了个人或群体对于环境的熟悉感以及作为“局内人”的感知[48];

地方带给人情感满足以及促使产生情感偏好[4];

地方成为自我的一种符号和一种象征[49];

地方认同影响个人与群体的行动或行为[50].

BREAKWELL系统剖析了地方认同的概念,提出认同过程理论.将地方认同的形成归纳为4个方面:

自我尊重(self-esteem)、自我功效(self-efficacy)、独特性(distinctiveness)及一致性(continuity)[57].该模型受到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并在后续研究中得到普遍应用[58].

HERNANDEZ认为地方认同与地方依恋之所以相互交叠、难以区分的原因可能在于样本选择问题,于是他们选择本地人和外地人作为样本,并考虑不同的居住时间,对其地方认同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虽然本地人在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上没有差异,但是外地人则是先产生地方依恋,再进一步形成地方认同的[19].

如KNEZ认为天气,如阳光、风、温度、湿度都会影响人们感受到的舒适程度,从而影响人们赋予地方的意义,由此指出天气这一经常被作为环境背景的因素成为人们对特定地方产生依恋的一个重要预测变量[58].

“地方感”的社会建构及其意义的存在论分析张晓鸣

因此,本文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第一,“地方感”究竟是否存在?

第二,“地方感”有什么意义?

这两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很长时间以来并未作为学术问题得到真正严肃的对待。

事实上,地理学很长时间以来缺乏对于“意义”的追问,而极少涉及在存在论一一即“本体论”一一层面上的思考。

本文认为,第一,“地方感”是存在的,但并非首先或仅仅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它实际上经历了以研究者为主导的社会建构过程:

第二,“地方感”的意义在于它作为对“人之存在”这一哲学命题的一种现实刻画,有可能从“人的空间存在”这一角度让普通人充分展示其存在特征,进而使人文地理学家对“人之存在”这样重要的哲学命题做出积极回应。

本文对“地方感”的反思性研究,希望能够成为类似回应的一次初步探险。

环境心理学视角下的分析庄春萍张建新2011

自1978年由Proshansky正式提出“地方认同”(placeidentity)的概念以来,地方认同这一概念已经成为环境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他认为地方认同是自我的一部分,是通过人们意识和无意识中存在的想法、信念,偏好,情感,价值观,目标,行为趋势以及技能的复杂交互作用,确定的与物理环境有关的个人认同

1983年,Proshansky,Fabian和Karminoff指出地方是个体自我认同的功能性成分,地方认同是“客观世界社会化的自我”详尽解释了地方认同的五个功能分别如下:

(1)再认功能(recognitionfunction)

(2)意义功能(meaningfunction)(3)需求表达功能(expressive-requirementfunction)(4)调解改变功能(mediatingchangefunction)(5)焦虑防御功能(anxietyanddefensefunction)

Breakwell(1986)认为在认同研究领域有四项指导性理论:

独特性,连续性,自我效能和自尊,这些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地方认同。

Korpela(1989)认为地方认同指的是对物理环境的一系列认知,通过这些认知,个体能够调节自我。

他认为,个体能够积极的适应客观环境,在此环境中,个体可以追求自我一致性(self-coherence),自我价值(self-worth)和自我表达(self-expression)。

Hummon(1992)认为:

地方认同表明人们的居住方式混合了个人和社会的意义在其中,并且地方认同是自我控制(locusoftheself)的重要方面。

而且,地方认同作为自我(senseofself)的一个方面,通过回答“我在哪”而回答了“我是谁”的问题。

Williams&

Roggenbuck,1989地方认同指的是一个地方具有象征意义的重要性,贮存了人们的情感和人际关系,为人们的生活赋予了意义和目的。

他们认为人们对地方的利用代表了他们对此地方的认同感,从而与这些地方产生情感联结

Dixon和Durrheim(2004)则认为地方认同可以被描述为内隐的心理结构,其表现为: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忽视地方认同的重要性是因为人们在某个地方的行为以及“在这个地方的感觉”很少在意识中反映。

但是,当人们改变位置(changeortransition)的时候,人和地方之间的联系(bond)便受到威胁,地方认同就会变得明显。

Stedman(2002)认为地方认同是一个过程,通过人与地方的交互作用,人们将他们自己描述为属于这个地方的人,随着一个具体地方的典型特征的成分的变化,以及人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的本质的发展,地方认同这个过程也在变化发展。

Hidalgo&

Herná

ndez,2001。

地方依恋指的是对特定地区的情感性联系(bond),如人们更喜欢呆在某个地方,并感到舒适和安全

Jorgensen和Stedman(2001)用实证研究表明“地方感”能够最好的代表首要的概念,其中包含了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和地方依赖。

地方依恋研究进展:

概念、理论与方法古丽扎伯克力辛自强2011(心理学)

1977年Gerson等人提出了地方依恋的术语[3]

1983年Shumaker等人明确定义了地方依恋的概念,认为地方依恋是人们与其居住地之间情感联结[4]

Hidalgo等人分析了亲子依恋概念的主要特征[5],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将地方依恋定义为“个体与特定地方之间的积极情感纽带,其主要特征是个体表现出与该地方的接近倾向”

Williams和Vaske的包括地方依赖和地方认同维度的地方依恋量表[16];

有三个维度的:

Kyle等人的包括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和社会纽带(PlaceIdentity,PlaceDependence,andSocialBonding)的三维量表[17];

有五个维度的:

Hammitt等(2006)建立的包括地方熟悉性、地方归属感、地方认同、地方依赖和地方根基(PlaceFamiliarity,Belongingness,Identity,Dependence,andRootedness)五个维度的量表[18];

有多个维度的:

Lalli(1992)提出的包括外部评价、总体依恋、与个人过去的连贯性、熟悉性的感知、承诺感[19]

城市内湖旅游者地方感研究李芬2012

地方感是由个人以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生物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