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6118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施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实施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实施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实施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实施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施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

《实施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施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施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Word文件下载.docx

粮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物资,水稻生产是粮食生产的大头,常年水稻生产约占中国谷物种植面积30%,约占粮食总产的40%,在粮食生产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位置,抓住水稻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就抓住了粮食生产主动权[1]。

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就浙江而言是典型的山区县之一,境内山多地少,耕地资源较为贫乏,全县仅有耕地面积6849hm2,人均耕地仅0.055hm2,明显低于全国人均耕地0.093hm2的水平,在20世纪的60-80年代,在低海拔地区曾有连作稻栽培,而至90年代起己渲变为纯单季稻地区,全县17万人口,常年种植单季稻4000-4666.7hm2。

加之地处山区,缘于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生产单位产量较之生产条件优异的先进发达地区明显偏低,常年粮食生产不足以自给,有赖于外地调入以补缺口。

针对景宁县的粮食生产现实,为了有效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科学种田水平及以水稻生产为主的粮食自给能力,自2012年以来,本项目组借力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为契机,积极有效地组织开展了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项目建设,经于几年来的工作实践,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为有效实现水稻产业提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持。

为了快速推进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步伐,将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生产,并发挥长期效益,笔者试就景宁县的水稻产业提升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实践

作一表述,以期供以借鉴和更好地指导今后的工作实践。

1工作措施

1.1建立组织机构

为了加强对项目实施工作的组领导工作,项目开展讫始成立了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县农业局、财政局、水利局、林业局、交通局为成员单位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县农业局以农作站、植保站、土肥站、产业科、农经科干骨力量组织建立了技术实施小组,项目实施所在乡镇、街道也同时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

分别组织开展组织协调、资金落实、资金管理、计划方案拟订、技术指导、责任落实工作,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

1.2制定项目计划方案

为使项目建设各项工作、技术措施稳妥有序地落到实处,在继项目立项、建立组织后,根据项目建设目标要求,各项目建设区的现实情况,所需破解的重点、难点问题。

根据因地制宜,量财而出的原则,组织相关专业技术骨干力量,在经实地调研,掌握基础情况的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讨论,制定出工作措施、技术措施、工作方法、资金安排、管理使用、工作进展、目标预期、标示牌设置为内容较为详实可行的工作计划方案,以保项目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

1.3开展宣传培训

水稻产业提升,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较多前期投入,惠及长远利益的投资性项目,需要有广泛的社会参与、部门支持和惠及主体积极参与。

为使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并达到项目建设目标要求,在项目建设实践中项目组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当地媒体、会议宣传发动,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水稻产业提升重要意义的宣传工作,有效提高了政府部门、社会民众、参与主体对水稻产业提升重要意义的认识,为项目的有效实施营造了社会氛围,奠定了群众基础。

同时水稻产业提升,必须要以科学技术为支撑,于此,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多种途径方法开展了水稻种植技术培训。

据统计自2012年开展项目建设以来累计授课培训56期、受训2250余人次,开展送科下乡活动21次,召开现场会5次、与会320多人次,现场技术指导23次、接受指导130余人,印发技术资料6000余份,提供专业技术信息21期,发送手机短信90余条。

通过技术培训与现场指导有效提高项目实施主体的科学种植水平和技术到位率。

1.4提供资金支持

项目建设,资金投入是基础保障,为保证项目建设顺利进行,通过积极争取,取得上级政府的鼎力支持,尽其所能自筹资金,4年来共计筹措项目资金673.9万元,其中:

省以上补助资金620.0万元,地方配套资金26.0万元,生产主体自筹资金27.9万元。

为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1.5规范项目管理

为了规范项目管理,严格按照《县农业局项目管理办法》和省农业厅、财政厅联合发出的浙农计发【2013】61号文件规定实施,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分工负责,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每个乡镇、街道,每一个项目实施单位均有专人负责项目资金管理,工作、技术措施的落实工作,项目资金实行专账核算,按照建设内容和财务管理制度实行县报账制,财政项目资金主要用于田间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排灌沟渠、田间作业道路建设及“三新”技术推广,其他建设内容所需资金原则上应由实施主体即农户和村级集体经济补充。

实施小组及农业部门积极做好技术措施的落实与应用工作。

1.6建立技术探索研究示范基地

为了切合当地生产实际,充实完善水稻产业提升技术体系,在项目建设过程中,注重开展进行技术探索研究工作,选择在原有生产条件尚可、易于改良,当地乡镇政府、农民积极性高,科技基础较好,乐于接受农业先进技术的澄照乡金丘村建立了16.3hm2探索研究示范基地,在基地内,在改良生产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新品种、优质高效栽培[2]、沃土工程建设、测土配方施肥[3]、病虫害绿色防控[4]、合理灌溉、立体种养、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病虫害统防统治等工作措施的落实和技术内容的探索应用取得明显的效果,形成一套较为适合当地生产实际、实用可行的技术体系。

为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幅射带动作用。

1.7改良生产条件

由于地处山区,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传统自然耕作习惯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如果生产条件不予改良,将严重制约景宁县水稻产业提升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目标的实现。

因此,本项目组充分发挥政府项目资金的“拉引”作用,积极自筹资金,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自2012-2015年4年来共计建筑了拦水堰坝5座,新建灌溉渠道13259.6m,修复灌溉渠道5625m,新建U型槽水渠3017m,修建田间作业道路26083.8m,硬化机耕路990m,埋设PE排水管1374m,通过深耕加厚耕作层、添加客土、开设出排水沟、埋设PE排水管等措施改造低产15.2hm2,在较大程度上解决不利自然因素的制约,改善了生产条件,为水稻产业的提升奠定了基础。

1.8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水稻产业提升,无疑是在改良生产条件的基础上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将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于生产实践,几年来,为了丰富水稻产业提升的技术内容,发挥先进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积极作用,项目组积极组织开展新品种的引进试种和推广工作,4年来先后引进了中浙优8号、甬优15、双南帖红米等5个水稻品种在当地试种成功并推广种植,使得中浙优1号等在景宁县连续多年种植抗性退化的品种及时得以更换,发挥优良品种在生产上的增产、增效、提质作用。

扶持添置了弥雾机等新型高效植保器械25台,在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提高了防治质量,减少了农药量,减轻了农药残留污染。

实施“沃土工程”,在园区内实行稻草还田,除部分田块种植冬季作物外推广种植冬季绿肥作物紫云英,以增加有机肥投入,培肥土壤基础肥力。

在园区内开展进行土样检测,依据土样检测结果、基础肥力状况和水稻生长需肥规律,进行配方施肥,结合穗期病虫防治混施硼肥、磷酸二氢钾等微肥、叶面肥,以供养分所需、平衡养分供应。

建立排灌渠系,实行“三沟配套”,尽可能做到排灌分设,对部分冷浸田实行垄畦栽培,根据水稻需水规律合理灌溉,及时搁田。

推广普及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通过引进推广抗性品种,增进自身免疫功能;

播前晒种,种子消毒处理;

培育多蘖壮秧,带药下田;

合理肥水管理,打捞浪头渣;

推行坎壁刀割除草[5]、田埂种植田埂豆[6]、芝麻等显花作物,为天敌提供更为适宜的栖养场所;

在水稻插秧后1个月内原则上不用药防治水稻害虫,以增加天敌食源、加速繁殖,更好地发挥自然控害作用[7];

扩大稻田养鸭生态种养面积,以其在稻田取食活动控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在田畈内装置杀虫灯,以引诱灭杀稻田害虫;

在稻田禁止使用禁限农药,推广使用植物源、矿物源、微生物、低毒有效、环境友好的农药品种,并尽可能地实行混药兼治,交替轮换用药,以减少农药使用,避免病虫抗药性的产生;

加强病虫监测预报,增设病虫监测点,力争实时掌握病虫发生动态,有效指导生产主体开展精准防治;

创建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根据自愿互利原则,为水稻种植户提供多种形式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以实现快速有效防病虫的目的等一系列综合措施的协调应用,不仅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为害,并有效减轻了因过多使用农药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一系列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应用,为水稻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1.9创建社会化服务组织

针对当地自农村承包生产经营以来,农村呈现出分散、孤独生产经营状态;

农村劳动力转移,从业人员科学文化、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普遍明显偏低,严重制约农村社会事业、产业提升与发展的现实;

借鉴其他产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先进地区的经验做法,紧密把握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引导,扶持组织创建了社会化服务组织,到目前为在园区内组建了社会化服务组织18个,并配备一定的先进实用农耕、植保机具为农户提供代耕,病虫害防治,劳动力、农用器械调剂等社会化服务,提高了组织化程度,破解了季节性劳动力紧缺,农机具配备不足,科技素质偏低瓶颈制约,解决了单家独户生产经营难以把握、实现的现实难题,实现了服务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功能,有效地提高了科技到位率。

2工作成效

经过项目建设,使园区内的生产条件得到了有效改善,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推广应用,基本实现项目预期目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对景宁县的水稻产业提升树立了典范,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2.1经济效益

4年来共建立了示范园区19个、累计实施面积846hm2,据资料统计平均增产稻谷产量384.00kg/hm2,增加产值1152.00元/hm2,共增产稻谷324.864t,增加产值97.46万元;

园区内平均减少病虫害防治1.4次、减少化肥使用5.6kg/hm2,节省成本投入717.90元/hm2,平均节本增效1869.9元/hm2、共计节本增效158.19万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经济效益,减轻了粮食生产归属于弱势产业的不良影响。

2.2社会效益

项目的实施,改良生产条件,提高了产业科技含量和农业组织化、社会服务化水平,起到了积极有效的辐射作用,加快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提升步伐,对提高景宁县粮食自给能力,减少粮食缺口调入,增强农业基础地位,增加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人类心身健康水平,推动当地农村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将产生积极有益的影响。

2.3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建设,改良了生产条件,发挥了良种在生产中的作用,提高了抗御不利因素影响的能力;

优化了农作措施,通过扩种绿肥、秸杆还田增加了有机肥投入,提高了土壤基础肥力,实行稻养鸭,保护利用天敌,优化了稻田生境,有效发挥自然控害作用,稳定了稻生境自我调节功能,减小了农药、化肥的使用,减轻了农业面源污染的负荷,有效地推动了景宁县生态效益农业的发展,迎合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发展要求。

3存在不足

尽管本项目组在水稻产业提升方面做出了一定努力,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