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9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学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76052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9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9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9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9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9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9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9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9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9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29 探索历史的奥秘教学案.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9探索历史的奥秘教学案

专题29探索历史的奥秘(教学案)

【必备考点指要】

5.米诺斯宫殿遗址(克里特文明)——认识克里特文明的成就;列举克里特文明探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6.玛雅文明——认识玛雅文明产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成就;列举玛雅文化研究中的未解之谜,探讨玛雅文明消失的原因。

7.大津巴布韦遗址——说明“津巴布韦”的由来;探讨大津巴布韦遗址留给我们认识非洲历史的线索。

【基础考点整理】

考点一: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一)历史是什么

(2)客观历史:

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

(3)区别:

客观历史是书写历史的基础,书写历史是客观历史的主观反映。

3.人们不能超越历史

历史具有连续性和继承性的特点。

人处在连续不断的历史运动中,必然受到历史的限制。

任何时代的人们的历史创造活动,都必须继承前人的历史遗产。

(二)历史学什么

2.历史学包含的内容

(1)历史观:

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是历史学的根本问题。

主要有唯心史观、唯物史观、倒退史观、循环史观、进化史观、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史观。

(2)历史资料:

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

历史资料是与历史密切关系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历史资料的内容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1)史迹遗存。

这类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各种实物。

具体包括:

地上和地下的遗址和遗迹。

(2)传世和出土的文物。

(3)历史文献。

这类历史资料是指具有(三)历史学怎样“重现”历史

1.史料在“重现”历史中的作用:

(1)史料的价值:

史料≠历史≠历史学,但史料是史学家直接作用的对象,是史学认识的唯一根据,是史学认识的基础,是史学认识的中介。

历史学是通过对史料的研究来反映历史。

(2)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考证:

在广征史料的基础上,要获得确实可信的史料、有实际价值的史料,还必须对史料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考证。

考证史料可以从鉴别史料、考校记事、比勘文句三个方面入手。

史料的搜集是整理和考证的基础,史料的考证是史料整理的必要手段,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3.史书的编撰受史家历史见解(历史观)的支配。

(四)历史学有什么社会功能

1.认识历史的主要途径

(1)途径:

历史学是认识历史的最重要途径。

(2)作用:

认识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实,进而有助于观察未来,看清历史前途。

2.文明延续的重要纽带——中华文明延续的原因

(1)政权的长期连续存在。

(2)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3)思想发展的连续性。

(4)历史学发展的连续性。

3.民族精神传承的载体。

可从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民族关系两个方面来说明历史学起着重要的载体作用。

4.治国安邦的历史经验宝库:

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提炼出治国安邦的经验和智慧。

5.启迪人生的向导:

读史,有助于人们明确修身的标准,选择行为的准则,确定奋斗的志向,认清历史的前途。

考点二:

人类起源之谜

(一)人从哪里来

1.人类起源的种种传说

(1)民间传说——世界各地多样的人类起源说

泥土

动物

植物

其他

上帝造人

中国商朝以玄鸟为祖

中国苗族以枫树为祖

北美阿兹特克人认为人是从地洞钻出来的

中国“女娲造人”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羌人和姜姓人以羊为祖

中国红河和哀牢山彝族人以葫芦为祖

大洋洲柯迪亚克人认为人是海面大泡囊孕育的

 

南非布须曼人以蛇为祖

 

 

 

非洲柏柏尔人以鹤为祖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人认为人是橡树的枝与瘤节变成的

 

 

(2)理论范畴

1.从古猿到人猿相别:

(1)森林古猿:

①特征:

构造上与黑猩猩接近,用四足行走,用臂行法在树上活动。

②进化:

森林古猿后代发生分化,一是现代类人猿的方向,一是人类的方向。

(2)南方古猿:

①特征:

体质和人类接近,能直立行走,可以使用天然工具,已有语言能力。

②进化:

从猿到人的最早类型之一。

(4)晚期智人:

①时间:

距今4万年。

②代表:

遍布欧洲、亚洲、非洲、大洋洲。

③进化:

体质与现代人类没有区别。

3.探索人类进化的意义

(1)有助于对人类来龙去脉更科学地理解。

(2)有助于理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3)有助于对人类的未来进行积极的预测。

(三)寻找人类的祖先

2.寻找现代人之祖

(1)多祖论:

①观点:

现代人的祖先有多个,分别从各自的地区发展而来,不同人种在各自发展中存在基因交流。

②依据:

古人类化石。

(2)单祖论:

①观点:

最初智人起源于非洲,后迁徙到世界各地取代了原有土著人种。

②依据:

分子遗传学的研究。

(四)人类起源在何方

(1)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说。

(2)现代人多地区起源说。

(3)现代人单一地区起源说。

考点三:

二里头文化

(一)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1.寻找夏文化

(1)背景:

顾颉刚疑古;中国近代考古学的探索途径。

(2)考古: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商代遗址。

2.发现二里头遗址

(1)徐旭生对“夏墟”的考古调查。

(2)河南偃师二里头成为考古重点。

(二)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

1.丰富的文化遗存:

遗迹、遗物、墓葬。

2.宏伟的宫殿:

(1)一号宫殿遗址:

最早的宫殿遗址。

(2)二号宫殿遗址:

陶管排水。

3.形制多变、种类繁多的陶器:

(1)质料。

(2)形制。

(3)纹饰。

(三)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1.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

2.夏朝年代标尺的基础

20世纪,中国的考古学,特别是夏商周这段时期的考古学取得的成果,为研究夏商周年代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

同时,我们国家的许多学科都有比较好的发展,包括天文历算、测年技术等。

科技的进步,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3.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从夏文化的研究成果我们不难看出:

一、文献资料与考古材料的对比研究,相互印证,是探索夏史和重新认识夏史的一种科学方法。

二、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还说明,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办法,是可以解决一些过去由单一学科或单纯由人文社会科学无法解决的课题。

三、夏商周断代工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为在21世纪里开展大规模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考点四:

三星堆遗址

(一)“一醒惊天下”的三星堆遗址

1.震惊世界的两个“祭祀坑”

(1)一号坑文物:

弯曲发白的是象牙,光滑斑斓的是玉璋、玉戈,铜人头像和铜面具则显示出金属特有的沉重质地。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根长达1.42米的金杖。

(2)二号坑文物:

最下一层主要是小型青铜器和饰件,还有玉戈、玉璋、石戈等。

中层全部为青铜器,主要有青铜立人像、人头像、人面像、人面具、兽面具、尊、车轮形器、大型神树等。

上层是60余根象牙散乱地堆置在青铜器上。

以上三层遗物代表了当初投放的先后次序。

2.青铜器

(1)三星堆青铜文化里的尊、罍、盘等,在中原商代青铜文化里属于重器,是用以表示王朝权威与尊严的系列礼器的部分。

(2)三星堆青铜文化的大型神树、大型青铜立人像等,在国内乃属独家所有,带有鲜明的古蜀特色。

3.古城墙

三星堆古城始筑于第二期文化。

经分析,其系用土建筑,经夯打锤拍而成;下层还采用了斜面夯筑方法。

这完全说明蜀先民已熟练地掌握了筑城的夯土技术,所以能在成都平原营造如此宏大的城址。

三星堆城墙至第四期文化末而毀弃,整个使用期长达600——1000年,证明这一重要都邑曾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稳定繁荣时期。

(二)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

4.高超的手工工艺

(1)青铜器制造技术高超。

(2)玉石器加工技术高超。

(3)堆漆工艺发达。

(4)制陶业昌盛。

(三)三星堆文化和古蜀文明

3.古蜀考古新成果

(1)1995年,在成都附近发掘出一系列古城遗址,包括都江堰的芒城、新津宝墩古城等。

(2)21世纪初,又在成都近郊发现了金沙遗址,这是继三星堆后四川最为重大的考古发现。

(四)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

考点五:

米诺斯宫殿遗址(克里特文明)

(一)克里特岛的美丽传说

1.“长船”之岛

(1)克里特岛的优越位置:

含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周围环境。

(2)克里特文明:

创造者、特征及历史分期。

2.发现古文明

(1)发现线索:

游访希腊和拜访谢里曼;初识古印章,发现古文明线索。

(2)追踪线索:

搜集古印章进行研究;认定克诺索斯城遗址所在地;购买克诺索斯城遗址所在地。

3.幸运的发掘

(1)初步发掘:

前5天的掘成果;前3个月的发掘成果。

(2)克诺索斯宫殿及主要文物:

克诺索斯宫殿的特征;镶嵌式赌桌和壁画。

2.精美的艺术品

(1)主要的艺术品:

①壁画:

国王座椅背景、王后寝宫海豚画、浴室壁画、“斗牛图”等。

②刻绘:

廊柱、浴盆、国王座椅、坛罐等。

③其他装饰品、小雕像等。

(2)艺术品的特色和艺术水平:

艺术素质全面;艺术水平高超;显示米诺斯文明特色;保存水平高。

(1)生活轻松愉快:

①艺术作品反映了米诺斯人对生活的热爱:

《海豚》图、《鸣鸟》图、《斗牛》图等。

②米诺斯妇女非常爱美,精于梳妆打扮:

如《巴黎女郎》图。

(2)妇女地位较高:

①传说中的女神较多。

②从王后的地位到“巴黎女郎”——爱美受尊重。

③生活中妇女参与活动较多:

如《斗牛》等祭祀活动。

(四)克里特文明的未解之谜

3.米诺斯文明的消失

(1)火山爆发或地震。

(2)迈锡尼人的入侵等。

(3)克里特文明的历史地位。

考点六:

玛雅文明

(一)玛雅文明的发现

1.征服玛雅文明

(1)玛雅概况:

①时间、地点:

10—16世纪,尤卡坦半岛(北纬14—22度,西经87—93度)。

②中心:

奇琴·伊查、乌斯马尔和玛雅潘。

(2)征服过程:

①1517年,偶然到尤卡坦半岛北岸;②1518年,远征尤卡坦半岛西岸;③1524年,征服尤卡坦半岛;④16世纪后半期,玛雅地区完全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

2.玛雅考古的开端

(1)开端的表现:

西班牙人征服玛雅后进行了零散的探险活动;1839年,美国的斯蒂芬斯进行了玛雅地区的探险。

(2)开端的意义:

玛雅研究的分水岭;失落的文明成为人们热切关注的对象。

3.玛雅考古的变革

(1)变革的表现:

①考古的组织变革:

个人到公共机构;②考古人身份变革:

旅行者和探险家到考古学家或历史学家;③考古的目的变革:

探宝挖宝到科学发掘和学术研究。

(2)考古的成就:

失落的玛雅文明正在回归人间。

(二)玛雅文明的历史

1.玛雅文明的历程

(1)起源:

奥尔梅克文化(中美洲文明之母)。

(2)兴衰

(5)相互关系:

贵族和祭司是统治阶级,平民和奴隶是被统治阶级。

(6)统治特点:

大邦统治。

形式上,呈现分立性、区域性和暂时性;政治上,有独立性;文化上,为同一性。

3.玛雅人的社会生活

(1)经济生活:

农业发达是玛雅文明的基石;手工业和交换市场也较发达。

(2)生活方式:

①农业耕作为主;玉米为主食,大量种植根基作物。

②栽培了数十种瓜果豆蔬,如西红柿等。

③种植经济作物,有可可、烟草、棉花、蓝靛草等。

④衣着简朴、随意、舒适。

⑤定居,屋建高地、有门无窗。

(3)生产方式:

使用燧石石斧和尖头长棒工具,实行休耕作业。

(三)玛雅人的智慧

1.玛雅的城市建筑

(1)特点:

布局井然有序,事先规划,由中心向外展开;城市没有围墙;将建筑学与天文学结合。

(2)代表性成就:

玛雅金字塔。

1.玛雅人的来历

(1)体质类型:

属于美洲印第安人的一部分;蒙古人种(包括亚洲和美洲分支);黄种人(包括印第安人、东亚人、中国人);推测——源于亚洲。

(2)地质学上:

①大陆漂移学说——亚洲、美洲本是连片大陆;②冰河时期——白令海峡曾是连接亚洲和美洲的陆桥;③推测——从亚洲进入阿拉斯加,呈扇形南下美洲大陆和岛屿,定居玛雅。

3.古典期玛雅文明失落的原因

(1)文明崩溃:

城堡突然停建;神庙突然遭遗弃;人群消逝在雨林;文明回归原始丛林。

(2)失落原因:

①自然因素说:

环境变迁,人口爆炸;耕地耗竭,居民营养不良遭瘟疫而死亡;气候持续干旱。

②社会因素说:

内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