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卫气营血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60116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Word格式.docx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条辨卫气营血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温病条辨卫气营血Word格式.docx

④热灼胸膈:

身热,面红目赤,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

凉膈散主之。

没有便秘者,可去芒硝。

⑤暑湿弥漫三焦(热重于湿):

身热,耳聋眩晕,咳嗽带血,胸闷脘痞,呕恶,便溏,尿赤,苔黄腻,三石汤主之。

(滑石生石膏寒水石杏仁竹茹银花白通草金汁)

⑥湿热积滞,搏结肠腑

身热,腹痛,大便溏垢,便下不爽,苔黄腻、黄浊,烦躁,胸闷痞满,舌赤,脉滑数。

附方:

肺热移肠,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不硬满,葛根芩连汤主之。

暑湿、湿温郁蒸气分,肠道积滯:

身热稽留,胸腹满闷灼热,呕恶,便溏不爽,色黄如酱,苔黄垢腻,脉濡数或滑数。

枳实导滯汤主之。

(枳实、生大黄、槟榔、山楂、神曲、川连、连翘、紫草、木通、甘草)

⑧燥热化火,上干清窍

口渴,耳鸣,目赤,龈肿,咽痛,苔薄黄而干,脉数。

翘荷汤主之。

(薄荷连翘生甘草桔梗黑栀皮绿豆衣)耳鸣为主者,加羚羊角、苦丁茶;

目赤为主者,加鲜菊叶、苦丁茶、夏枯草;

咽痛者,加牛蒡子、黄芩。

NO.1泻胃热

①大黄黄连泻心汤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

第154条)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黃二两 黃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按】此时只有胃热,没有腑实。

胃热气滞,故需要泻热消痞。

黄连清胃热,大黄泻而去之。

②大黄甘草汤

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

呕吐病篇·

第17条)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甘草一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按】“食已即吐”为胃热,胃热则气上逆,甘草引大黄入胃,泻则胃热去,胃热去则吐止。

NO.2泻心火

泻心汤

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惊悸病篇·

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按】心火亢盛,迫血妄行。

黄连清心火,引心火至阳明,大黄泻而去之。

NO.3泻膈热(后世)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川大黄朴硝甘草(炙)各二十两(12克)山栀子仁薄荷(去梗)黄芩各十两(6克)连翘二斤半(25克)

用法:

上药为细末,每服6~12克,加竹叶3克,蜜少许,水煎服;

亦可用剂,水煎服。

功效:

泻火通便,清上泄下。

主治:

上中二焦火热证。

烦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睡卧不宁,谵语狂妄,或咽痛吐衄,便秘尿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

其特征性的表现为胸膈灼热如焚。

【按】证为膈热与胃热并重,实为栀子豉汤、大黄黄连泻心汤、调胃承气汤的合方加减。

栀子入膈,甘草入胃,将膈热引入阳明,泻而去之。

NO.4泻胆热

①大柴胡汤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第103条)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掰)大黄二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方用大黄二两。

若不加大黄,恐不为大柴胡汤也。

【补充】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第165条)

②柴胡加芒硝汤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

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消汤主之。

第104条)

柴胡加芒硝汤方

柴胡二两十六铢黄芩一两人参一两甘草一两(炙)生姜一两(切)大枣四枚芒硝二两

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作。

【按】大柴胡汤证和柴胡加芒硝汤证,有人理解为少阳阳明合病,即少阳兼阳明腑实;

也有人将其理解为少阳胆腑热结:

用小柴胡汤将少阳胆热引至阳明,再大黄或芒硝等,泻而去之。

NO.5泻肝火(后世)

泻青丸(《小儿药证直诀》)

当归(去芦头,切,焙)龙脑(即龙胆草)川芎山栀子仁川大黄(湿纸裹煨)羌活防风(去芦头,切,焙)各等分(各3克)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1.5克),每服半丸至一丸,竹叶煎汤,同砂糖温开水化下。

清肝泻火。

肝经火郁证。

症见目赤肿痛,烦躁易怒,不能安卧,尿赤便秘,脉洪实。

以及小儿急惊,热盛抽搐等。

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黄芩山栀子柴胡车前子木通泽泻生甘草当归生地)加大黄会更好。

【按】用龙胆草、柴胡、黄芩等将肝热引至阳明,用大黄等,泻而去之。

NO.6泻膀胱热(后世)

①导赤承气汤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

……左尺牢坚,小便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

(温病条辨·

中焦·

导赤承气汤方

赤芍三钱细生地五钱生大黄三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芒硝一钱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下,再服。

②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扁蓄瞿麦木通滑石山栀子仁车前子甘草(炙)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各9克)

上为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灯芯,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

小儿量力少少与之。

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热淋。

尿频尿急,淋沥涩痛,尿色浑赤,甚至尿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按】将膀胱之热引至阳明,泻而去之。

NO.7泻肺热(后世)

宣白承气汤

……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

宣白承气汤方

生石膏五钱生大黄三钱杏仁粉二钱瓜蒌皮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按】即脏病治腑,实质仍是将肺热引至阳明,泻而去之。

NO.8泻心包热(后世)

牛黄承气汤

……邪闭心包,神昏舌短,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

(温病条辨.中焦·

牛黄承气汤方

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行,再服。

【按】将心包之热引至阳明,泻而去之。

三、营分证:

身热夜甚,口干不甚渴饮,或斑疹隐隐,心烦不寐,或时有谵语,舌红降,脉细数。

①营热阴伤,扰神窜络,清营汤主之。

②热在心营,下移小肠:

身热夜甚,心烦不寐,小便短赤热痛,舌降,脉细数。

导赤清心汤主之。

(鲜生地(重用)木通淡竹叶莲子心灯心朱茯神麦冬丹皮益元散(滑石甘草朱砂))

③热闭心包,血络瘀滞:

灼热不已,神昏谵语,斑疹密布,舌深降或紫。

犀地清络饮主之。

(水牛角鲜生地丹皮赤芍桃仁连翘灯心鲜茅根淡竹沥鲜石菖蒲汁生姜汁)清营泄热,开窍通瘀。

4、血分证:

身热灼手,吐血,衄血,便血,溲血,斑疹密布,昏狂谵妄,躁扰,舌深降。

①动血耗血,热瘀互交。

犀角地黄汤主之。

②热与血结,蓄于下焦:

身热,少腹坚满疼痛,神志如狂,舌紫降色黯或有瘀斑,桃仁承气汤(《温病条辨》)主之。

③热盛动风:

高热,烦渴,躁扰,手足抽搐,或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羚角钩藤汤主之。

气分热盛者,加石膏、知母;

抽搐甚者,加紫雪、地龙;

神昏,舌短,喉间有痰声,送服安宫牛黄丸。

五、多证并治

一、卫气同病

1、风热袭表,暑湿内郁

发热微恶寒,少汗,咽痛,脘痞,渴不多饮,小便短赤,苔腻,脉濡数。

银翘散去牛蒡子、玄参加杏仁、滑石、薏仁、通草方,呕吐,苔厚腻者,可加黄芩、半夏。

2、风寒束表,暑湿内郁

恶寒较重,身重痛,无汗,头痛,发热,口渴,心烦明显,小便短赤,苔腻,脉濡数。

黄连香薷饮亦主之。

表寒较重者,加藿香、佩兰。

里热重者,加黄芩。

4、外感风寒,引动内伏之郁热

   恶寒发热,无汗或有汗,头痛、身痛,心烦口渴,大便干燥,苔黄燥,脉滑数或弦数有力,增损双解散主之。

(升降散+凉膈散+荆芥、防风,黄连、石膏,桔梗,滑石,当归、白芍)

二、卫营同病:

1、暑热内郁营分兼外邪束表

身热夜甚,微恶寒,头痛少汗,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舌红赤或降而少苔,脉浮细而数。

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主之。

若恶寒,头痛无汗,宜加减葳蕤汤主之,葱豉汤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方亦主之。

三、气营两燔:

壮热,口渴,苔黄而心烦,谵语,斑疹隐隐,舌降,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主之。

四、气血两燔:

壮热,口渴,苔黄而斑疹显露,化斑汤主之。

严重者,化斑力量不够,宜加活血散血药,如生地、丹皮、赤芍,即合犀角地黄汤。

气血两燔,热毒壅滞:

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白虎汤+黄连解毒汤去黄柏+凉膈散-调胃承气汤+桔梗、玄参)。

清气凉血解毒。

可治钩端螺旋体病,易导致出血性肺炎,甚至口鼻吐血。

银翘散合犀角地黄汤可治轻证。

湿温病治法用药经验(宣上畅中渗下)

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诸气在泉,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总则:

病在上焦者,祛湿宜宣肺化湿,清热宜轻清气热;

病在中焦者,祛湿宜苦温燥湿,清热宜苦泄热邪;

病在下焦者,祛湿宜淡渗利湿,清热宜苦寒通导。

湿热之邪易弥漫三焦,以上治法常常兼治。

湿温初气,忌辛温发汗、苦寒攻下、滋养阴液。

祛湿清热,兼顾三焦,使用醒胃,理气行滞。

醒胃:

山楂、神曲、麦芽(谷芽、稻芽)、鸡内金、砂仁、白蔻仁、炒薏苡仁。

炒焦为好。

水湿困脾,并非脾气虚,所以少用黄芪、党参等甘温补气药,但可加振奋脾胃的药,如:

茯苓、白术、生薏苡仁。

理气行滞:

厚朴、枳实、陈皮、大腹皮、藿梗、苏梗。

不用木香、香附,此二类药升清,湿浊要降,故需降浊。

肺主通调水道,肺在上焦,是水之上源,全身水液的运行必须依靠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湿阻气机,一弥漫到肺,水液易停留,因此行水则需开肺气。

常用药:

杏仁多用、桔梗少用,厚朴、苏梗、藿梗。

1、上焦湿热:

身热不扬,恶寒较重,头身重痛,舌苔白薄腻,脉濡。

辛温宣透,芳香化湿,即辛温芳化法

藿香、白芷、苏叶、香薷,佩兰(不辛温),青蒿(苦微寒)。

疏透肌腠,腠理通达,汗出邪解。

经典方:

藿香正气散,藿朴夏苓汤,三仁汤

暑湿在卫:

发热恶寒,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困重,胸闷脘痞,苔白腻或微黄腻,脉浮滑数或濡数。

卫分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