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54810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5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考试之高等教育心理学文档格式.docx

4、(P7)最近发展区理论:

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经过教师教育,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示意图

5、(P8)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6、(P13)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

威信效应、名片效应、“自己人”效应、好感效应。

(了解每一项的具体意义)

7、(P8-9)教育、学习和发展三者的关系:

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三者既有紧密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三者的联系表现在:

1)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

2)教育的目标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3)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

三者的区别表现在:

1)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

“教育”由教育学侧重研究,“学习”由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发展”由发展心理学研究;

2)三者的主体不同。

“教育”的主体是老师,“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教育、学习、发展三者关系示意图

8、(P17)教师教学的三种水平:

1)尝试式教学:

知道应该“教什么”,不懂得“如何教”;

2)因循式教学:

知道应该“如何教”,不懂如何有效教;

3)策略式教学:

不仅懂得如何教,更懂得如何有效教。

二、学习的基本理论

1、(P27)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

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

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式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

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2、(P29)桑代克尝试错误说中的学习律:

1)准备律,即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做出反应,同他是否已做好准备有关;

2)练习律,即反应重复的次数越多,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便越牢固;

3)效果律,即只有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发生。

3、(P33)布鲁纳认知发现学说:

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4)提倡发现学习;

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4、(P36)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尤其在中国。

5、(P37)奥苏伯尔“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引导性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清晰地将它与原有知识结构和新的学习任务联系起来,这种预先提供的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的东西和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设了一座知识之桥,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新材料。

研究表明,合理地利用先行组织者,不仅可促进知识的学习,也有利于知识的保持。

6、(P4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独特见解:

1)知识观:

强调知识的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

2)学生观:

每个人头脑里有不同的知识经验;

3)学习观:

不是老师单方面的传授。

三、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1、(P52)组成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的三个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

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3)附属内驱力:

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2、(P54)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即理解下图。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相互关系示意图

其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机是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前提,但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

2)要想使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关键在于:

(1)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之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

(2)改变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3)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校效果也会提高,但并非越高越好,超过一定限度后,学习效果反而更差;

4)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适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要善于引导。

3、(P58)动机期望理论:

个体学习动机的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即:

激励力量=效价×

期望值(M=V×

E)。

4、(P59)个体的成就动机的类型:

1)力求成功的动机,对应于力求成功者,最可能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50%的成功率);

2)避免失败动机,对应于避免失败者,倾向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会回避50%的成功率。

5、(P60)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在三个维度上的归因:

1)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2)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6、(P60)维纳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7、(P61)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

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自我实现。

8、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四、知识、技能的学习

1、(P68)知识学习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

知识学习的准备、知识的感知、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知识的应用。

2、(P71-72)促进大学生知识有效感知的条件:

1)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的特点(结合自己):

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对比律。

3、(P76)变式:

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4、(P77)记忆是从“记”到“忆”的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5、(P78-79)记忆的几种类型:

1)瞬时记忆,保持时间0.25—2秒;

2)短时记忆,保持时间小于1分钟;

3)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大于1分钟。

6、(P83)对遗忘发展,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或者记忆保持曲线),可简述为“先快后慢”,具体为:

(1)在学习结束的较短时间内,遗忘速度很快,遗忘内容也很多;

(2)接着,下降趋势变得缓慢,遗忘速度有所减慢,数量有所减少;

(3)最后,在很长时间内基本不再变化。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7、(P84)知识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和提取失败说。

8、(P88)知识应用的基本过程:

审题、课题归纳、重现知识、解题。

9、(P92)复杂动作技能形成的四个阶段:

认知、动作分解、动作联系、自动化。

10、(P93)熟练动作(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1)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被自动控制所取代;

2)利用线索的减少;

3)动觉控制的加强,视觉、听觉等外部感觉系统反馈的作用降低;

4)运动图式的形成,所谓运动图式,是指可以储存复杂的动作技能的程序,可以向肌肉发出一系列执行动作技能的正确指令。

五、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1、(P99-100)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三个方面。

2、(P10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地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识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3、(P105-107)记忆的编码策略:

组块、替换、联想、理解、记忆术。

4、(P125)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按照其性质可分为:

正迁移、负迁移。

5、(P127)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认知结构说、相同要素说、关系转换说、经验概况说、形式训练说。

6、(P129)学生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对学习迁移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是影响迁移的根本特性,具体为:

概括性、可辨别性、巩固性。

7、(P129,重点)教学如何促进学习迁移: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

学科中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使教材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改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遵循“不断分化”原则和“综合贯通”原则;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变能力。

六、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1、(P136)创造性:

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2、(P136)创造:

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可分为以下两类:

1)真创造:

产生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

2)类创造:

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2、(P136)创造的心理过程:

准备阶段、酝酿阶段、豁然开朗阶段、验证阶段。

3、(P137)创造力的主要特征:

独创性、新颖性、流畅性、灵活性、精密性。

4、(P139)创造性与智力发展的关系(高智商是高创造性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1)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性;

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有可能有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水平的智商任意;

4)高创造性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5.(P142)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

1)问题表征,即对问题的理解;

2)情绪状态,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3)动机强度,适中的动机强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4)定势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作用之分,通过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来消除消极作用;

5)功能固着,即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它可能有的功能;

6)原型启发,即在其他事物或者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

七、品德心理与教育

1、(P161)品德结构的“四分法”认为其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要素组成。

2、(P165-166)皮亚杰采用观察法、对偶故事法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3.(P166)柯尔伯格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4.(P168)社会学习论的基本观点:

1)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

2)影响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

3)研究方法上注重实验室实验。

5、(重点)社会学习论的意义和启发:

1)教师本人必须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

2)教师为学生树立的榜样要可信、可亲、可敬;

3)提高学生的是非分辨能力;

4)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

6、(P170,重点)品德形成的基本过程:

1)态度定势的形成;

2)道德观念的确立;

3)道德观情感的培养:

(a)通过具体的道德情境培训直觉的道德情感;

(b)通过文艺作品或先进人物培养想象的道德情感;

(c)通过说理培养伦理的道德情感。

4)道德信念的形成;

5)道德意志的锻炼;

6)道德行为的养成。

八、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1、(P183)自我意识:

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