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
《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实验高级中学学年高一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无答案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这样,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必然会从阅读的渠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去。
因此,说杜诗对后世文人士大夫性格的塑造产生影响绝不是夸诞之词。
中国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古典诗词对读者思想情感的陶冶力量是很难估量的。
杜诗发扬了儒家思想中富于伦理价值的思想,对古代读书人有很大影响;
施之于今日的教育之中,也当有积极的意义。
1.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称杜甫“圣于诗者”或“诗圣”的根据的一项是( )
A.杜甫在诗歌史上地位很高,人们视之为“集大成”者。
B.杜甫写诗技艺很高,无体不工,无美不备。
C.杜诗中“忧国忧民”精神是诗歌界主流理论。
D.杜诗中有伦理价值思想,儒学内涵丰富。
2.关于文章第二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一句承上启下,由“诗圣”名号的含义,引出了下文杜甫“忧国忧民”思想对后世士人的影响。
B.南宋诗人“忧时本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慨多”的诗句,就是大多数诗人赞同杜甫诗中“忧国忧民”的思想的证明。
C.作者举袁宏道一例是为了否定“提倡个性解放,使人不应有‘忧国忧民’的责任感”这一观点。
D.本段文字引用南宋诗人的诗句,举袁宏道的例子,对本段观点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分析,加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3.对古代文士积极学习杜诗的根本原因,解释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日常功课之一就是要学习诗歌创作。
B.杜诗合乎格律诗的要求,平仄押韵,规范合理,质量高,数量足。
C.书商们把杜诗分类编排,便利了古代文士们模仿各类杜诗。
D.通过阅读,杜诗中的思想感情容易渗入到士人们的思想意识中。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先王父马赞
【清】莫与俦
先王父崇级君好马而善相,家中常数十蹄,皆驽骀,不当意。
山砦蛮家有一驹,善蹄龁人,砦中莫敢近者。
出牧,常听数日不归。
先王父闻之曰:
“此其良马乎?
”令奴子招弟往视。
返,白以神俊。
王父复亲视之,信。
议售,马主以不能驭,取直极廉。
而曰:
“马素无缰辔,要自施之。
服不服,不吾与也。
”而招弟故善服马,令砦人驱马群于巷,蓦自墙登其脊,任所之。
腾山越涧,往复约百里。
马稍倦,谓之曰:
“汝可降矣!
”马似首肯者。
乃结带为辔,牵以归。
乃驯良无匹,然惟先王父及先君能骑之。
有所适,二百里外,日往返,未尝及晡。
负盐米,二倍于常马;
速亦然。
日食,尽粟四五斗。
王父爱之甚,每亲饲之,否则先君饲之,招弟饲之。
他人稍近之,则蹄龁立至矣。
又解人语。
先君读书于羊安,去家五十里。
月令马致米,盈其驮,谓之曰:
“送至羊安!
”则自去。
有顷,先君闻嘶声,则马立学舍外。
卸其驮,曰:
“速归!
”有顷,已复至家。
往返不须人驭也。
凡所曾经历,语以地名,即能自至其处。
以故先王父适远,有句留,马率自归。
计事竣,当往迎,皆命马。
知本州某闻其异,必欲以重价致。
先王父不肯,然以其地方官,强应之。
令招弟牵往,系州署堂下桩。
谓其圉人曰:
“须数健者视此马。
不尔,不能有也。
”各笑颔之。
招弟出城里许,马已拔桩奔腾来,桩尚在缰也。
乃还价,归马。
州衙人谓未尝食其寸草粒粟云。
至先王父卒之夜,马悲嘶,不食而毙。
先后在吾家,计三十年。
赞曰:
“其附主也,似感知己,其致力似图报恩。
他人之厚豢,曾不一盼,独于甚主而殉之盘。
此古烈丈夫事,尚不易得之今之人。
马乎!
尔犹负毛插角之伦乎!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王父:
祖父。
②砦(zhi):
同“寨”。
③先君:
已故的父亲。
④圉人:
官名,掌管养马放牧等事;
泛指养马的人。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家中常数十蹄,皆驽骀
骀:
劣马
B.月令马致米,盈其驮
致:
送
C.出牧,常听数日不归
听:
听说
D.日往返,未尝及晡
晡:
申时,即午后三点至五点。
5.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该马的能力超群的一组是(3分)
,
①谓之曰:
②负盐米,二倍于常马;
③他人稍近之,则蹄龁立至矣。
④谓之曰:
⑤凡所曾经历,语以地名,即能自至其处。
⑥马已拔桩奔腾来,桩尚在缰也。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高度赞美了此马的至情忠义,具有“古烈丈夫”风范。
此马对主人忠心耿耿,尽心尽力;
主人死后它也绝食而亡,以死相报。
B.此马在山寨的蛮人家里时,从没安过辔头,也没有缰绳,很喜欢踢人咬人,没人敢接近它。
其主人认为此马难以驯服,见先祖父要买,就贱卖给了懂马的先祖父。
C.先祖父骑着此马要是去了稍远一点的地方,且有事要多逗留会儿,马总会自己先回来。
它估计主人的事情办完了,又会自动去接他回来。
D.本地知州听说了这匹马的种种神奇传闻,决意要重金买马。
先祖父刚开始不肯卖,然而考虑到知州的身份,就勉强答应了。
7.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令砦人驱马群于巷,蓦自墙登其脊,任所之。
(5分)
(2)凡所曾经历,语以地名,即能自至其处。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8、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
答:
9、“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
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6分)
(三)名句默写(共6分)
10、补出句子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琵琶行》
(2)空闻虎旅传宵柝,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马嵬》
(3)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4)寒衣处处催刀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6)谨庠序之教,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选考题
从下列第三、第四大题中选做一题
3.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共25分)
人,又少了一个
聂华苓
三年前,也是冬天。
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
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
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
”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
“我也是大学毕业的。
哪,你看。
”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
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
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
“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
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
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
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
太太!
唉!
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
我怎么到了这一天!
”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
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
“这怎么好意思?
您给我这么多!
这怎么好意思!
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
”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
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
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
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
“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
“一角钱拿去!
走,走,谁叫你进来的?
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
“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
”“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
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
”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
“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
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1)、下列对这篇小说的欣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刻画女人形象,多角度地运用了纵向和横向对比,写出人物的人格由自尊的顽劣,行为由知羞到寡廉耻,心理由希望到麻木,外貌由富态到干瘪,令人憎恨,也唤起同情。
B.对女人的性格扭曲的社会根源,作者的思想倾向是鲜明的,但未曾表明,只是在人物刻画和情节的发展中,让其自然流露出来。
C.作品的语言十分细腻、流畅,尤其是人物语言及富于个性化,三年后女人乞讨的几段话,尽管有点夸张,但活画出女人蜕变后的丑恶的灵魂。
D.作者对生活是忠实的,但不拘泥于生活的真实,经过艺术提炼、加工,使现实中女人行乞的故事更加典型,显示出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批判力量。
(2)、小说突出描写了女人行乞时的四次“笑”,请认真阅读小说,简析每次“笑”所显示的内容。
(3)、怎样理解小说标题“人,又少了一个”的深刻含义?
(4)、此文和《祝福》中都写了两个乞丐的“死”,这两个乞丐的“死”有何不同?
(8分)
4.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