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联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74694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省联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八省联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八省联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八省联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八省联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省联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八省联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省联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省联考模拟测试历史试题文档格式.docx

B项,B项,封建剥削严重伤农与材料“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相矛盾,排除;

C项,中国古代农业一直是精耕细作,生产技术较高,排除。

【点睛】因果关系类的题,解题首先要注意题干中的“根本原因”,凡是题目中有“根本”二字的(或根本原因、根本目的等),要注重两点:

a.一般选择最深层的原因,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阶级本质等;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往往从社会性质和社会主要矛盾方面进行思考。

b.许多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或根本目的)是相对稳定的,而具体原因(或具体目的)却可以是经常变化的。

2.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典范,罗马和希腊对待公民权的态度却大相径庭。

雅典观念中“公民”的资格是有严格限制的,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

罗马后期的这种做法()

A.利于古罗马统治基础不断扩大

B.削弱了罗马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D.实现了罗马疆域内公民的平等

C.使罗马公民权利比希腊更广泛

【答案】A

【详解】“罗马后期则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摒除了血缘纽带建立的封闭社会,代之以共同守护罗马意志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国家”说明对于外邦人也承认罗马公民权,显然这一举措有利于扩大罗马统治基础,确;

依据材料罗马后期授予其他部族公民权,有利于扩大罗马的统治基础,增强凝聚力,B错误;

材料中没有比较希腊与罗马公民权更加广泛的信息,排除C;

依据所学知识,

D项中所述实现了罗马疆域内的公民平正等,显然不符合事实,故排除。

3.历史学家钱穆说:

“在春秋时代,⋯⋯知识分子无不是流动的⋯⋯但他们却忘不了封建制度所从开始的天下,只有一个共主,一个最高中心的历史观念。

”这种观念

A.反映了知识分子仍旧留恋西周的分封制

B.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

C.不利于秦汉时期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D.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形成的根源

【答案】B

从“但他们却忘不了封建制度所从开始的天下,只有一个共主,一个最高中心的历史观念”可以看出钱穆所强调的是中华文化中天下共主的观念,这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向心力,所以本题选B选项。

A选项错误,知识分子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

C选项错误,这种观念是有利于统一的;

D选项无法得出这一结论。

4.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于殷商旧地,建立卫国,管理殷民七族;

周公之子伯禽受封于奄国故地,建

立鲁国,管辖殷民六族;

成王之弟叔虞受封于唐国故地,统治夏墟。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

A.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

B.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

D.促进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同

【答案】C

【详解】西周实行分封制,武王将王族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其目的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巩固统治。

答案为C项。

宗法制的目的是防止宗族内部产生利益纠纷,材料所述为分封制,排除A项;

材料没有反映

西周联合旧贵族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民族交流与文化认可,排除D项。

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

【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

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是君臣关系;

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

5.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

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

”这说明当时()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这场运动的主力发生了变化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答案】D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五四运动

【详解】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与材料“1919年5月”不符,故A项错误;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五四运动主力变化,故C项错误;

据材料“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故D项正确。

【点睛】五四运动的影响:

1、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具有时代意义的事件。

2、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

3、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4、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和发展,它把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由知识分子推广到全国群众。

使提倡新思想新文化成为一种风气,同时也促进了文学革命的深入和广泛发展,开创了中国文学时代,

使中国科学和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5、五四运动促进了全国民众的思想解放,西方的各种新思想陆续传入中国,其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的思想和政局带来巨大影响。

6.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

这表明理学

A.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

D.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C

【答案】

从理学的思想来源上看,它不仅仅是思想领域上的传承与发展,也是宗教、逻辑以及哲学上的融合,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特点;

B选项说法过于狭隘;

D选项不是材料叙述的主要含义。

7.1896年,杨宗濂、杨宗瀚兄弟在无锡开办的业勤纱厂尽管日夜开工,仍无法满足常州、江阴、镇江等地的需要……1907年,业勤纱厂声誉鹊起,盈余50万两白银。

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因素是

A.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B.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

C.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情况,这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客观原因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故A正确;

BC是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期的原因,

D是抗战前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原因,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

【名师点睛】根据1896年、1907年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情况,BCD时间均不符合,排除。

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

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1钱。

这一举措

A.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

B.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C.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D.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出,近代中国国内煤矿企业较之外国煤矿企业的税收要重,洋务运动在开办民用工业的时候,为了减少受到外资企业的压力,李鸿章奏请政府减轻税收,这是利用行政手段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故D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开平煤矿的个例,不能说明整个煤矿业的发展情况,排除A;

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但摆脱了列强对中国煤矿的控制不准确,排除B;

材料中没有看出加强对开平煤矿的管理,主要涉及到的是对税收制度的调整,排除C。

9.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

接着,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

这些措施

A.加快了中国民族工业的结构性转型

B.可证实清政府发展资本主义的决心

C.有利于中国经济管理制度近代化

D.掩饰不了清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压制

【答案】C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清末新政”认识。

依据所学,商部的设立及一系列有关商业的规定,体现了清政府对商业管理的认识,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经济管理的近代化。

分析选项,A夸大其词,应排除;

B与清6政府的阶级本质及史实不符,也用排除;

C符合题意;

D材料没有体现。

所以应选C。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清末新政”

10.1956年,陈云在中共八大发言中提出,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

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

这一发言体现出当时

A.注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

B.资本主义经济已经消失

C.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

D.社会主义改造尚不彻底

【答案】

A【解析】

【详解】根据“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但是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

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发言体现了注重对经济体制的探索,故A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尚未完成,故BD说法错误;

材料未涉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的相关信息,排除C。

11.下面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城乡登记注册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统计表,对表中数据变化解释正确的是

A.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开始打破

B.理论突破推动改革深入发展

C.个体企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D.城乡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

【答案】B

【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从1988年到1997年,我国个体工商户和从业人员数量都迅速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深化了经济体制改革,材料说明我7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故B正确;

1978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即开始打破,排除A;

个体企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说法错误,我国是公有制占主导,排除C;

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排除D。

12.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

这一观点基于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追求

B.宪政努力背离民主方向

C.实业救国思想深入人心

D.民主观念缺乏社会基础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