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六作文基本能力训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474325 上传时间:2022-10-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7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六作文基本能力训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题十六作文基本能力训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题十六作文基本能力训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题十六作文基本能力训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题十六作文基本能力训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六作文基本能力训练.docx

《专题十六作文基本能力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六作文基本能力训练.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六作文基本能力训练.docx

专题十六作文基本能力训练

第六部分 写 作

考纲要求

命题趋势

《考试大纲》对“写作”的要求为:

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表达应用 E作文考试的评价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

1.以新材料的形式切入,重点考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作文材料主题多元、关注生活,都是考生可操控的鲜活素材。

3.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形式命题,体现作文命题的开放与写作要求的限制。

4.注重对考生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基础等级

发展等级

(1)符合题意

(2)符合文体要求

(3)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4)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5)语言通顺,结构完整

(6)标点正确,不写错别字

(1)深刻。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丰富。

材料丰富,论据充实,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3)有文采。

用语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4)有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色彩

专题十六 作文基本能力训练

1.(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有明确写作任务的新材料作文题。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要求从大处着眼,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表明考生可以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多种搭配组合,不同的组合都可能写出上好的文章。

如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

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历史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高铁”“一带一路”相互对照、相互阐发。

也可以由“美丽乡村”走笔于旧式城镇化的痼疾和“留住乡愁”的必要,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等等。

2.(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本题属于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

首先,要分别确定六则名句的含意。

①强调的是人要靠自己,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②表现的是深切的思乡之情。

③写的是桂花,即使没有鲜艳的颜色(外在),桂花仍是花中最美的,因为桂花色淡香浓,以内在美取胜,所以可理解为内在美比外在美更重要,也可以解读为从容和自信。

④说的是接受的光照越微小,视野就会越狭隘,接受的光照越高远,视野就会越开阔,由此可以理解为越能广泛接受教诲或听取意见,眼界就越开阔,也可以理解为“开眼看世界”,要有开放意识。

⑤强调人要敢于正视现状(不足)。

⑥强调个人的自信和担当意识。

然后,据此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关键词:

①自强进取;②思乡;③内在美,从容,自信;④听取意见,开放意识;⑤正视自我;⑥自信,担当。

最后,从中选取两到三句,依据其中的共性或联系来行文即可。

比如,选③⑥,可写自信;选①③⑥,可写人生当自信自强;选①②,可写心系故乡,志在远方;选③④,可写既要有超凡的自信,又需广泛听取他人意见;选⑤⑥,可写青年人既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豪情,也要有正视自我的勇气;选①④,可写奋发图强,开放进取。

3.(2017·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

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指导 题目要求考生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展开写作。

这里的“长辈”,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的亲人或老师等。

依据材料,考生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思考长辈的经验教训和人生智慧。

也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从“我”的视角审视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等。

4.(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作文材料是一幅漫画,表现的是两个学生在考试后的“待遇”。

漫画分两组。

第一组,两个学生,左边的因为考了100分得到了亲吻,即得到表扬;右边的因为考了55分挨了一巴掌,即受到了惩罚。

第二组,依然是这两个学生,左边的考了98分受到了惩罚,右边的考了61分得到了表扬。

通过对比可知,两人的待遇发生了变化是因为左边的学生退步了,右边的学生进步了。

考满分受表扬,不及格被惩罚;进步了受表扬,退步了被惩罚:

这基本上是整个社会对待学生的态度。

那么这种态度是合理的吗?

左边的学生虽然退步了,但他依然有98分,右边的学生虽然进步了,却也只有区区61分。

可见对不同的人我们有着不同的要求。

那么该怎样看待这种处于高水平的退步和处于低水平的进步呢?

这则漫画的审题立意,可以从家长、学生和旁观者三个角度进行,可有以下立意:

①奖励优秀(进步),惩罚落后(退步)。

②评判不能唯分数论,分数不是唯一标准。

③岂能随便惩戒?

④对待学生的成绩,不能急功近利。

⑤辩证看待进步与退步。

5.(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网上购物,视频聊天,线上娱乐,已成为当下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业内人士指出,不远的将来,我们只需在家里安装VR(虚拟现实)设备,便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

时而在商店的衣帽间里试穿新衣,时而在诊室里与医生面对面交流,时而在足球场上观看比赛,时而化身为新闻事件的“现场目击者”……

当虚拟世界中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中的“现实”时,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

对材料提出的问题,你有怎样的思考?

写一篇论述类文章。

注意:

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

②标题自拟。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套作。

写作指导 阅读题目中的材料,要学会把握关键词。

第一段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不可或缺”,道出了社会现实:

人们与网络已密不可分。

第二段材料是对使用虚拟现实设备的畅想,列出了种种可能,关键词是“足不出户”。

第三段材料是本题最重要的内容,可以说整段都是关键信息。

这一段用“是……还是……或者……”列出了三种态度,引导人们思索。

当今社会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已成为时代的主题,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碰撞、交换和组合势不可挡。

我们应该怎样应对呢?

是拥抱,是远离,还是保持适当距离?

令人深思。

总体来说,可以有三个层面的立意:

第一个层面,较浅层次的——一事一议,单纯讨论虚拟现实技术的利弊,可以顺着材料中的试衣、就诊、看球赛、身临新闻现场等几个虚拟现实的场景,就虚拟现实技术的前景,提出自己的观点。

第二个层面,中间层次的——探讨现代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可以谈与时俱进,融入现代生活;可以反思生活方式的急剧变化,表达忧虑;也可以理性妥协,寻找平衡。

第三个层面,高端层次的——从哲学层面探讨“现实”的内涵。

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当主体意识可以脱离肉体进入另一世界,那么哪个世界里的“我”才是真实的呢?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试题,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审题立意的难度,考生因没有读懂题意而严重失分的情况依然存在。

写作,第一步便是审题立意。

考点一 审题立意

一、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也叫后话题作文、题意作文、命意作文),指的是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不限文体,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的作文,它不同于以往根据材料写议论文的材料作文,也有别于有明确话题的话题作文,是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形式。

新材料作文的这些特点,使新材料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同时也增加了作文的审题难度。

二、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是指要按照“作文材料+任务驱动”的要求来写作的材料作文。

其实,任何材料作文都有这种粗浅的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

必须按照任务驱动的要求,在所给的材料和角度中,比较、选择和权衡,在行文中体现思辨性。

离开这些硬性的要求,不按照任务指令写作,就是偏题甚至跑题。

这样的“任务驱动”有效地制止了宿构和套作。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与新材料作文比较

区别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

材料

方向

不同

试题材料更钟情于“时事新闻”,特别是引起媒体关注的热点新闻。

材料时代感很强,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2017年全国卷Ⅰ中的关键词“一带一路”“广场舞”“移动支付”等

试题材料一般为寓言故事、哲理材料、名言警句、漫画图片,时事新闻等。

试题材料取向多元,命题思想内容广泛,古今中外的素材都可以作为命题材料

立意

要求

不同

考生必须根据“任务指令”立意,而“角度”往往受材料指向限制。

如2017年全国卷Ⅰ要求从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

在叙述材料之后,对考生的写作要求一般是“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作文立意,只要立足于材料,选取任何一个点立意都是可以的

材料

作用

不同

试题材料往往是评述对象,整篇文章是在“就事论理”,要求考生把试题材料说深论透,文章的起点与结点,都在材料(体现为人物或事件)上,重在“就事论理”

试题中的材料的作用是引出作文的话题,考生的观点、看法等,考生利用材料确立文章中心之后,就可以淡化材料,甚至舍弃材料,专注于自己观点的论述,重在“借事论理”

对题外材料要求不同

对待题外素材,强调引入素材与试题材料要紧密相关,即与试题材料相似或相对,并且尽量是新鲜的

对待题外素材,可以联想开去,旁征博引,只要与文章观点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能证明观点正确性的,都可以引入文章

一、作文审题基本技法

(一)提取关键词句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为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点。

在材料作文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例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

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