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诉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43118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诉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诉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诉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诉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诉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诉Word格式.docx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诉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诉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讲诉Word格式.docx

①浮桥:

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

②九轨:

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

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

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

雄伟壮观。

作者运用衬托、夸张手法写出了浮桥的特点。

作者以“怒涛”衬托其稳固,用“九轨”“千艘”极力夸张,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

赏析 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来写景,是这首诗的特色。

所谓触景生情,说的是诗人的情是由外界的景物所唤起来的,而这种情是诗人本身所具有的。

陆游在这首诗中抒的是豪情,即诗中所说的“豪气”。

这个豪情首先表现在对浮桥的描写上。

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浮桥的雄伟气象,体现出诗人轩昂的气概。

这里的夸张,既有数量的夸张,也有描写性的夸张,使浮桥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更典型,更理想,使之瑰丽多姿,大放异彩,给人异乎寻常的感觉。

其次,是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在“催昏晓”和“自古今”的催化下,使之“雄浑中兴象自远,有涵盖一切之气”。

第三是以“吹笛榕阴”写出自己的乐观和自豪。

这笛声“清音有余”,意味深长,绕榕千秋,不绝如缕。

2.(2015·

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①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

  绣院深沈谁是主?

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

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

①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

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

词人在下阕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杂中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阕柳絮的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

生动而典型地呈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

赏析 这首词以经过人家的废园为题,采取象征寄托的手法,寓情于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上开辟了一个新境界。

起句“漠漠春芜春不住”,广漠的园地上一片荒芜的萧索,春日的芳华已消逝褪尽的景象,不正是当时“天朝盛世”已春去无踪的缩影吗?

“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

”而那些“藤蔓”——昏庸的王公大臣及其帮闲文人,却处处牵制,阻碍着维新改革者的道路。

“偏是无情偏解舞”,那些国事蜩螗浑不管的官僚们偏解粉饰太平,酣歌曼舞;

那些“藤蔓”随风摇摆,偏解作阻碍行人的“舞”;

那蔓草的群魔乱舞,对改革维新者作张牙舞爪之“舞”。

词人已是悲愤填膺,以纵横驰骋的笔势,怒斥群丑了。

联想到词人辞官离京之前,某权贵使用流言蜚语的阴险手段,对他进行的陷害,真似“蒙蒙扑面皆尺絮”。

而词人此时的情怀,亦如贺铸《青玉案》词中所写“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下半片的“绣院深沈谁是主?

”与放翁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蕴相同。

一朵明丽的孤花在荒芜的废园中寂寞地开放,无人陪护,无人欣赏。

突出了它独立荒园,孤芳高洁的品格。

花与词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

结尾“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安慰孤花,亦是强作自解。

这是时代、社会和志士仁人之间的矛盾。

不合时序,只能枉有痴情,在词人“花开不合阳春暮”的深沉喟叹中,我们犹听到他一往情深地吟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更听到他激越的呼吁: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阳春”已暮,必然名花无主。

词人将“明如许”的“孤花”置于“藤刺牵衣”,春草丛芜,飞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种反差是如此鲜明。

龚自珍二十二岁时作的《金缕曲》中曾强烈表示不愿做雕虫小技的匠工:

“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

似春水、干卿何事?

”他不是早早愿意“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甚而去草野伴青灯,他的使命感,责任心是被现实剥蚀掉的。

“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

客气渐多真气少,汩没心灵何已?

千古声名,百年担负,事事违初意”,后来他在《百字令·

投袁大琴南》词中抒述的这番心声,正印合着“花开不合阳春暮”的这个痛苦的判断。

频考点23 鉴赏人物形象专练

3.(2015·

辽宁省抚顺二中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的形象。

答案 塑造了一个身手矫健、技艺高超的猎手形象。

“背手抽”写出了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

“翻身控”展现了猎手动作难度大,技艺高超。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的高超。

(意对即可)

赏析 诗的起联两句叙事:

“晓出禁城”,点明围猎时间;

“分围浅草”,写出壮阔场面。

两句为全诗铺写了一个背景,画面开朗,色彩鲜丽。

颔联“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中的“红旗向日”,色彩无比耀目;

“白马迎风”,气宇非常轩昂。

总括诗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满天,晨风拂煦,绿草如茵,红旗向日,作为人物亮相之前的壮丽场景,紧接而来的“白马骤迎风”一句,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

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着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

“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

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

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

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

苏东坡词云:

“高处不胜寒。

”此处“寒空”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从而加强了一箭高高命中的神异气氛。

全诗至此,戛然而止。

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现的欢声雷动的热烈场面,自可留给读者去想象了。

此诗在取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场面中的一个人物,而且又只写此一马上英雄的一个手势与一个身段,并以刹那之间雁落寒空的独特镜头使之迸发异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确乎令人随同“万人齐指”而为之欢呼叫绝。

4.(2015·

陕西省镇安中学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临 江 仙

(明)杨慎①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②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①杨慎(1488年-1559年),明代中叶文学家,一生命运蹭蹬,老年境况凄凉。

②渚:

水中小块陆地。

词的下阕着力塑造了“白发渔樵”的形象。

这是怎样的形象?

寄托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白发渔樵”是隐者的形象。

任月圆月缺、任潮起潮落,他总能悠闲自得,把酒临风,笑谈古今,固守着生命的淡泊和宁静。

寄托了词人对高蹈出世、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的渴望与追求。

赏析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苏轼《赤壁怀古》里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

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

“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

下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

而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全词似怀古,似咏志。

开篇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在景语中预示哲理,意境深邃。

下片则具体刻画了一个老渔翁的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现出看尽红尘多少事的豁达。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白发渔樵”是全词的主体意象,也可以视为抒情主人公的化身。

考生结合上阕展示出的阔大而又悲凉的意境,琢磨下阕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隐士的形象,而他的人生追求,也正是词人的人生追求。

频考点24 鉴赏景物形象专练

5.(2015·

贵州省遵义四中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相 见 欢

朱敦儒①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试倩②悲风吹泪过扬州。

①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

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

②倩:

请,让。

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

有何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词人独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

(写出景色2分,营造意境2分,作用2分)

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

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

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

宋玉在《九辩》中写道: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在《登高》中也说:

“万里悲秋常作客。

”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

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

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恹恹的夕阳中。

“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

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厚的主观色彩。

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朱敦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

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

下片忽由写景转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