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生物必修一12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741677 上传时间:2022-10-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36.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生物必修一12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一生物必修一12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一生物必修一12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一生物必修一12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一生物必修一12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生物必修一12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一生物必修一12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生物必修一12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生物必修一12章知识点总结Word文件下载.docx

结构层次

特点(概念)

举例

细胞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神经、心肌、上皮细胞

组织

由形态、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

神经、肌肉、上皮组织

器官

几种不同组织结合成的能完成某一生理功能的结构

脑、脊髓、小肠

系统

能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种器官的组合

神经、循环、消化系统

个体

由若干个器官和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单个生物。

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一个个体

人、龟、草履虫

种群

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

某区域内同种龟的所有个体

群落

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种群构成一个群落

某区域内的所有种群

生态系统

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龟生活的水体生态系统

生物圈

由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构成

地球上只有一个生物圈

2.从生物圈到细胞,生命系统层层相依,又各自有其特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其中,细胞是能完整表现出各种生命活动的最微小层次。

3.单细胞生物:

如草履虫、衣藻、大肠杆菌、变形虫、蓝藻、细菌、眼虫、酵母菌等,其单个细胞可完成各种生命活动,它既属于细胞这一层次,又属于个体这一层次。

7.池塘中的所有鲤鱼是一个种群,池塘中的所有生物是一个群落,一个池塘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池塘中的所有鱼是由多个种群组成。

4.植物的生命系统中没有系统这一层次;

单细胞生物只没有系统、器官、组织这三个层次。

5.病毒、分子或原子不属于生命系统。

6.亲代将其遗传物质传给子代的途径是:

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

7.多细胞生物依赖各种分化的细胞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一系列复杂的生命活动。

如:

基础

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细胞代谢

生长发育

细胞增殖、分化

遗传与变异

细胞内基因的传递与变化

8.植物的六大器官: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9.人的八大系统:

消化、泌尿、内分泌、循环、运动、呼吸、神经、生殖系统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

①放大倍数是指物像的大小对物体大小的比例

②放大倍数=目镜放大倍数×

物镜放大倍数,这里放大的只是长度和宽度,不是面积或体积

2.显微镜下所成的像是倒像,所以想要移动的方向与物像的方向应一致(偏哪移哪),但显微镜下的物像不改变物体转动的时针方向

3.各类镜头特征比较

镜头种类

长度

放大倍数

视野大小、明暗

物镜

小而暗

大而亮

目镜

所以,显微镜放大倍数与视野大小、明暗成反比

4.使用高倍显微镜的步骤

先在低倍显微镜下寻找视野

取镜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底

2.显微镜放在实验台的前方偏左

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用低倍镜对准通光孔中央

2.选一较大的光圈,左眼注视目镜,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的观察到明亮的视野

低倍镜下观察

1.把所要观察的装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中央(装片的制作程序:

擦拭载玻片→滴清水或生理盐水→取材→展平或涂匀→盖片→染色<

滴入,吸水纸吸引>

→观察)

2.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接近装片为止(约0.5~1cm),眼睛应注视装片与物镜之间,以免压坏装片

3.左眼观察目镜,同时反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到物像为止

4.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物像清晰

高倍镜下观察

1.移动装片将要观察的部分移到视野中央

2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

3.调节光圈(较大的光圈、使用凹面镜)增加视野亮度

4.缓缓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像清晰(禁止调节粗准焦螺旋)

5.放大倍数变化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

①一行细胞数量----反比→放大倍数

②圆形视野范围内的细胞数量---反比-→放大倍数的平方

二..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1细胞内含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称为真核细胞,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真核生物

2.细胞内不含有以核膜为界的细胞核,称为原核细胞,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叫做原核生物

3.真核细胞有染色体(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原核细胞只有一条环状的DNA分子,位于细胞内特定的位置,这个区域被叫做拟核,所以原核细胞没有染色体

4.细菌:

杆、球、螺旋、弧(乳酸菌全称为乳酸杆菌,所以它也属于细菌)

真菌:

食用菌(蘑菇、木耳等)、酵母菌、霉菌(青霉菌、曲霉菌等)

蓝藻:

蓝球藻、颤藻、念球藻

5.蓝藻是一种原核生物,细胞质内含有藻蓝素和叶绿素可进行光合作用,是一种自养生物,宏观状态以水华和发菜的形式呈现

6.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的异同点

比较项目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本质区分

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大小

较小(1μm~10μm)

较大(10μm~100μm)

细胞质

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叶绿素、液泡等

细胞核

无染色体,有环状DNA分子,称为拟核

有以DNA分子为主要成分的染色体

细胞壁

植物细胞有,动物细胞无

蓝藻、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氏体等

动物、植物、真菌等

相同点

1.都具有细胞器——核糖体以及相似的细胞膜、细胞质

2.都有与遗传关系密切的DNA分子

注:

原核细胞除了支原体都由细胞壁,但高中一般不做要求,所以看见类似问题的答案以“有细胞壁”为准

7.病毒等非细胞生物,既不是原核生物,也不是真核生物

三.细胞学的建立

1.细胞学建立过程主要的科学家及成就

时间

科学家

重要发展

1543年

比利时的维萨里

法国的比夏

揭示了人体在器官和组织水平的结构

1665年

英国的虎克

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并命名为细胞

19世纪

德国的施莱登、施旺

细胞是构成动植物体的基本单位

1858年

德国的魏尔肖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细胞学的主要内容:

①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②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③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3.细胞学建立的意义:

说明了细胞的统一性及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组成细胞的元素

1.与非生物界的关系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能够找到(种类大体相同),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但各种元素的相对含量又大不相同,说明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差异性。

2.种类

CHONPSKCaMg等FeMnZnCuBMo等

最基本元素

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97%)

大量元素(含量多)微量元素(含量少,但不可或缺)

3.元素含量

细胞鲜重各元素含量:

O>C>H>N

细胞干重各元素含量:

C>O>N>H

(鲜重是有水存在的正常生活状态下的重量,干重是除去水的重量)

二.组成细胞的化合物

1.种类

水:

细胞主要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动离不开水

无机化合物

糖类:

主要的能源物质CHO

核酸:

携带遗传信息CHONP

脂质:

主要的储能物质CHO(NP)

蛋白质:

生命活动或性状的主要承担者CHON

2.含量

①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水

②占细胞鲜重最多的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③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有机化合物是蛋白质

3.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①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②有机物的检测

材料

试剂

颜色反应

可溶性还原糖

苹果、梨

斐林试剂

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脂肪

花生

苏丹Ⅲ染液

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

红色

蛋白质

豆浆、牛奶

双缩脲试剂

紫色

淀粉

面粉

碘液

蓝色

③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的比较

甲液

乙液

A液

B液

成分

0.1g/ml

NaOH溶液

0.05g/ml

CuSO4溶液

0.1g/ml

0.01g/ml

检测物质

还原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

添加顺序

甲、乙两液等量混匀后立即加入(现用现配)

先加入A液1ml,摇匀再加入B液4滴,摇匀

反应条件

水浴50℃~65℃加热

不需加热,摇匀即可

反应现象

出现砖红色沉淀

样液变紫色

④实验步骤

⑴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向试管内注入2ml待测组织样液

向试管内注入1ml斐林试剂

↓(振荡呈蓝色)

将试管放入盛有50℃~65℃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约2min

观察试管中出现的颜色变化(棕色→砖红色沉淀)

注意:

a.在鉴定实验之前,可以留出一部分样液,用来与鉴定样液的颜色变化作对比,以增强说服力

b.斐林试剂非常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0.1g/mlNaOH溶液)和乙液(0.05g/ml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乙液滴入2ml甲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

c.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使用,切勿分别加入生物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

d.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能触及烧杯底部,同时试管口不能朝向实验者,以免造成烫伤

e.还原糖鉴定实验常选用的实验材料:

含还原糖丰富,颜色浅的植物材料

⑵脂肪的鉴定:

取材:

花生种子(浸泡3~4h),将子叶削成薄片

制片

观察:

苏丹Ⅲ染液使脂肪呈橘黄色,苏丹Ⅳ染液则使脂肪呈红色

染色时用酒精冲洗浮色,这是因为苏丹染液能溶解在酒精中

⑶蛋白质的鉴定:

制备组织样液:

黄豆组织样液或鸡蛋白组织样液

取样液2ml加入试管

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1ml:

溶液不变色

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4滴:

溶液变紫色

结论:

说明组织样液中存在蛋白质

a.做鉴定实验之前,要留出一部分样液以便与加入化学试剂发生反应后的颜色作对照,以增强说服力

b.若用鸡蛋白作实验材料,鸡蛋白必须稀释,以免实验后黏固试管,不易洗刷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蛋白质的基本单位——氨基酸

1.氨基酸的结构:

⑴结构通式:

⑵结构特点

①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

②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中心碳原子)

③各种氨基酸的区别在于R基的不同,R基的不同导致各氨基酸的性质不同

2.氨基酸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